Wikipedia条目翻译 - 上层地堡
“上层地堡”(Vorbunker,英译:upper bunker/ forward bunker)原本是一座为希特勒及其警卫、仆人准备的临时防空隐蔽所,是一座地下混凝土结构建筑。1936年,纳粹政权在柏林的旧总理府加盖了一座大型接待厅(reception hall),上层地堡就位于该厅之后。1943年之前,这座地堡的官方名称一直是“帝国总理府防空隐蔽所”(Reich Chancellery Air-Raid Shelter);1943年,德方在上层地堡之下又加盖了一层地堡,即元首地堡(Führerbunker)。1945.1.16,希特勒转移进了元首地堡。当时伴随他的人中有高级参谋人员,包括马丁·鲍曼。后来,爱娃·布劳恩和戈培尔也搬入元首地堡,戈培尔之妻玛格达和他们的6个孩子都住在上层地堡。戈培尔一家一直生活在上层地堡里,直到他们于1945年5月1日全部死亡为止。
建造
1933年,希特勒决定扩建帝国总理府(Reichskanzlei),之前的那座太小,不够用。1935.7.21,建筑师、教授莱昂哈德·加尔(Leonhard Gall)呈上在旧总理府上加盖一座大型接待厅(也能作舞厅用)的方案。这份设计颇为独特,因为接待厅还配有一座大型地下室,从地下室再往下1.5米,则是一座地堡,这座地堡就是后来的“上层地堡”。
上层地堡顶部厚度达1.6米,附近的航空部大楼之下的地堡的顶部厚度只有前者的一半。上层地堡的厚实墙壁能支撑住其上方的接待厅的重量。上层地堡有三个入口:北侧入口、西侧入口、南侧入口。建造工作于1936年完成。其结构大致是:一条走廊两侧共有12间屋子。
豪赫蒂夫(Hochtief)公司曾在柏林进行过一次大型地下建筑建造工程,元首地堡就是该工程的一部分。元首地堡于1944年前完工,其与上层地堡之间有一段楼梯相连,楼梯角度大小适当,不是螺旋式楼梯。两座地堡之间有一道钢铁隔门,能完全切断两地堡间的联系。元首地堡距旧总理府花园地表8.5米,与南边的新总理府(位于沃斯大街[Voßstraße]6号)相距120米。元首地堡位于上层地堡西南偏西处,比它深2.5米。后来,希特勒的居所被搬入元首地堡,至1945年2月,元首地堡里已摆放上从总理府拿来的高级家具,还挂上了几幅带框油画。
事件
1937年秋,德方在柏林中央政府区(包括总理府)进行了首次防空演习。以下为这次演习的部分要求:
为进行防空演习,需对三座办公大楼(威廉大街77号、威廉大街78号、沃斯大街1号)进行精确管理…威廉大街78号和沃斯大街1号的官员和居民可去到各自的隐蔽所。位于威廉大街77号的总理府的舞厅之下的隐蔽所可供楼内人员使用。
威廉大街77号的住户只有希特勒、他的保镖、副官、勤务兵以及仆人。目前无从知晓上层地堡在1945年1月前是否被使用过。1945.1.16,希特勒将自己的总部搬到元首地堡,他和自己的私人秘书、全国领导(Reichsleiter)马丁·鲍曼以及其他人在这里一直呆到4月底。1月16日过后,来自多个单位的军官曾使用过上层地堡,希特勒的一些私人保镖也曾住在这里。1945年4月,柏林战役期间,戈培尔让全家人入住上层地堡,以表达对希特勒的强烈支持。戈培尔本人则在元首地堡里占有一间房(之前不久,希特勒的私人医生提奥多尔·莫雷尔刚搬出这间屋)。上层地堡里有两间屋子是食物储藏室。希特勒的私人厨师/营养师康斯坦兹·曼齐亚利(Constanze Manziarly)在厨房准备餐食,厨房配有一台冰箱,还存放有葡萄酒。
1945年5月1日晚间,戈培尔命党卫队牙医赫尔穆特·昆茨给自己的6个孩子注射吗啡,让他们昏睡过去,之后将一安瓿的氰化物塞入孩子们口中,压破。昆茨后来作证说,他的确给6个孩子注射了吗啡,但真正毒杀孩子们的则是玛格达·戈培尔以及党卫队上级突击队大队领袖、希特勒的私人医生路德维希·施东弗埃格(Ludwig Stumpfegger)。
之后,戈培尔夫妇走上楼梯,从元首地堡紧急出口走出,接着走进被炸得面目全非的总理府后花园。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存在不同说法。一说戈培尔先射杀了妻子,之后开枪自杀。另一说夫妻二人都咬破了氰化物安瓿,最后由戈培尔的党卫队副官君特·施威格曼(Günther Schwägermann)对他们实施怜悯一击(coup de grâce)。施威格曼于1948年作证说,戈培尔夫妇在走上楼梯时走在自己前面,之后走进总理府花园。他在楼梯井等候,听到了“开枪”的声音。施威格曼接着走完楼梯,走到户外,接着就看到了夫妇二人的尸体。按照戈培尔之前的命令,施威格曼要求一名党卫队士兵确保戈培尔彻底死亡,那士兵于是对戈培尔尸体开枪,尸体没有动弹。两具尸体被泼上汽油,但最终并未彻底焚烧,也没有被掩埋。
5月2日01:00,苏方通过无线电接到国防军第56装甲军(LVI. Panzerkorps)发出的停火请求,德国人还说,他们将派出使者,打着白旗,去到波茨坦桥(Potsdamer bridge)。5月2日凌晨,苏军攻占总理府。炮兵上将、柏林卫戍区司令赫尔穆特·魏德林(Helmuth Weidling)带领参谋人员于当天06:00投降。在元首地堡,选择留下的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司令汉斯·克雷布斯和希特勒的首席副官、中将威廉·布格多夫双双开枪自杀。地堡建筑群的总机修工约翰内斯·亨切尔(Johannes Hentschel)在所有人要么离开,要么自杀后,留到了最后,因为地上的总理府里的野战医院还需要水电。5月2日09:00,苏军进入地堡群,亨切尔投降。5月3日,戈培尔的6个孩子的尸体被发现。尸体都躺在上层地堡房间里的床上,脸上现出明显的氰化物中毒痕迹。
战后事件
1945至49年间,苏方将两座总理府大楼夷平,以摧毁纳粹政权的地标性建筑。尽管部分空间淹水了,但地堡群整体保存了下来。1947年12月,苏方试图炸掉地堡群,但只有隔断墙受损。1959年,东德政府开始对总理府以及地堡群展开一系列拆除行动。1974年,工人们用水泵从地堡群中排出了1.5米深的水,斯塔西人员对上层地堡内部和元首地堡外部进行了考察、测量。由于地堡群位于柏林墙附近,在两德统一之前,这里一直没有改建,一直被忽略。
1988至89年间,在地堡之上建造居民楼等其他建筑时,施工人员发现了地堡建筑群的一些地下部分。1988年4月,东德政府开始允许摄影记者探访地堡群。在能让探访者从一端链接总理府的地下通道进入上层地堡之前,施工人员又用水泵抽了四天的积水。上层地堡的地面因被水浸多年而覆上了一层污泥。厨房地上以及红酒储藏室里都能找到当年的空酒瓶。戈培尔家的孩子们曾用过的双层床的破烂床架依然留在厨房边上的屋子里。走廊尽头是通向元首地堡的楼梯。但探访者不能再往深处走了,因为元首地堡依然没在水里,通道后面的天花板也因1947年的爆破而塌方。勘查过后,施工人员拆除、摧毁了地堡建筑群的绝大部分。上层地堡的顶部和外墙是首先被摧毁的构架。为了尽可能地让地堡旧址及其周边地区看上去不起眼,不为人所知,当局特意在该区域修建了建筑。曾位于总理府花园中的元首地堡紧急出口已被一座停车场占据。
2006.6.8,就在2006FIFA世界杯开幕前,当局在地堡群原址的地面上树立起一座信息牌,从而标出了曾经的地堡群的位置。信息牌就位于内阁花园(In den Ministergärten)和格特鲁德·科尔马大街(Gertrud-Kolmar- Straße)的街角处,上面有一幅地堡示意图。从波茨坦广场出发,步行约三分钟,就能找到上述两条小街道。希特勒的保镖、希特勒自杀时身在地堡的最后几位见证人之一罗克斯·米施(Rochus Misch)曾出席过相关仪式。
参考资料
· Beevor, Antony (2002). Berlin – The Downfall 1945. Viking-Penguin Books. ISBN 978-0-670-03041-5.
· Dollinger, Hans (1997). Decline and the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London: Chancellor. ISBN 978-0-7537-0009-9.
· Fischer, Thomas (2008). Soldiers of the Leibstandarte. J.J. Fedorowicz Publishing, Inc. ISBN 978-0-921991-91-5.
· Joachimsthaler, Anton (1999) [1995]. The Last Days of Hitler: The Legends – The Evidence – The Truth. London: Brockhampton Press. ISBN 978-1-86019-902-8.
· Kellerhoff, Sven (2004). The Führer Bunker. Berlin Story Verlag. ISBN 978-3-929829-23-5.
· Kershaw, Ian (2008). Hitler: A Biography. New York: W.W. Norton & Co. ISBN 978-0-393-06757-6.
· Lehrer, Steven (2006). The Reich Chancellery and Führerbunker Complex.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eat of the Nazi Regime. McFarland. ISBN 978-0-7864-2393-4.
· McNab, Chris (2014). Hitler's Fortresses: German Fortifications and Defences 1939–45. Oxford;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78200-828-6.
· Mollo, Andrew (1988). Ramsey, Winston (ed.). "The Berlin Führerbunker: The Thirteenth Hole". After the Battle (61). London: Battle of Britain International. OCLC 4895468.
· Staff (9 June 2006). "Debunking Hitler: Marking the Site of the Führer's Bunker". Der Spiegel.
· Stavropoulos, D. (2009). Berlin 1945: The Collapse of the 'Thousand Year' Reich.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ISBN 978-0-89747-568-6.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