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欲望利用的爱情--读《波兰人》

本书的作者是J.M.库切,一位南非裔的著名作家,他曾两度获得布克奖,还是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作为一名作家,被人广泛讨论和分析。他的作品探讨种族、身份、道德和权力等主题,同时还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并涉及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议题。如在《耶稣的学生时代》一书中,就对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耻》这部小说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讲述了一个中年男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道德和伦理挑战,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种族状
《波兰人》,讲述了比阿特丽兹和维波兰人维托尔德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个的爱情故事,也许,他们之间连爱情都算不上,只有用爱情外衣包裹起来的各种欲望,但书中的两个人都故意把这个当成了爱情。比阿特丽斯,一个生活优渥的中年女性,有着体面的工作和貌似美满的婚姻,处于中年危机之中。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她不被重视,也无人关注,只能以外表的孤傲来掩饰内心的失意。当她被偶然出现的,比她大了24岁的维托尔德追求时,试图通过与维托尔德的关系来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她以施舍、恩赐的心态与维托尔德交往,并把这种交往当成爱情的体现,一直到最终,她都没明白,两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维托尔德公出生于二战期间的波兰,一出生就面临着战争和饥饿,幼年长时间的战乱和漂泊让他渴望平静的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内心平静的人做伴。他以爱情之名寻找陪伴和安宁的同时也寻找要满足自身的欲望机会,他需要的也不是爱情。
书中通过女主角比阿特丽斯的视角来观察和评价“波兰人”,但同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和推断故事的真相,使得叙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
书中侧重于人物内在心理、气质和性格的描绘,运用了意识流技巧来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
库切的《波兰人》,讲述的是一个既跨年龄段,又跨文化圈层的爱情故事,也许,他们之间连爱情都算不上,只是用爱情外衣包裹起来的各种欲望。本书探讨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在面对爱情时的不同反应,以及个体如何利用爱情来满足各自不同的内在需求的问题。这本书在创作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叙事陷阱,用来挑战读者在信息不充分时喜欢对人物和情节进行预判的习惯。
比阿特丽兹是一个对待爱情相当随意的人,尽管在开头一再强调自己许多年来都不曾出轨,但当爱到来时,她还是有了回应,她的回应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寻求在自己圈子中不曾得到过的重视和关注。乍一看,比阿特丽兹对爱情极为冷静和理智,其实,她根本没有去爱,对波兰人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同情和怜悯,她与波兰人做爱,只是一种交换,交换到的就是她在生活中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过的重视、关注、认可,并为自己拥有的魅力窃喜不已。如果一个人能在爱情中保持清醒,那是因为她根本没有爱起来。比阿特丽兹不过是在享受被一个人追求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罢了。
波兰人的性格和动机比较模糊,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比阿特丽兹能够给予他平静,所以才爱上她。实则不然,一个72岁,见惯了风雨的男人,很难为一个刚刚见到的、完全未知的女性怦然心动,早过了冲动年龄了,而且爱一个人是需要能量的,爱得越深,需要的能量也越多,而他,恐怕早已能量耗尽。一个人一生中“爱情能量”是有限的,只够一次激情爆发,一次过后,唯有余温。他想要的也不是爱情,只是想找个能让自己感觉平静的爱情载体,他爱上的是一种特质,只是碰巧比阿特丽兹拥有这种特质,他的爱与人无关。他好像从未对比阿特丽兹说过爱这个字。波兰人在追求比阿特丽兹时,表现得古板、老套又笨拙,但在面对比阿特丽兹的追问时,总能巧妙地避开最尖锐的部分,就是永远不直接说出是因为爱,当两个人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都心知肚明时,都不愿主动挑明,都等着对方先说出来。因为,主动挑明的一方,就意味着是整件事情的推动方,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也要背负更多的道德批判,这何尝不是一种狡猾。
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比如流感!
传统的未必就不好,比如对爱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