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经济学:美国牛肉产业的历史与资本博弈
原文作者 | 筱筱爱吃鱼

如果没有读过有关美洲大陆关于资本积累的故事,或许我对这本《红肉共和国》的感悟将大打折扣。
餐桌上的牛肉,和它背后庞大产业的故事,就是美国发展历程中征服与占领的故事。
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无论是在广袤土地上游荡的野牛,还是曾经游牧狩猎的印第安人,都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牺牲者。
这一进程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停歇,前期的被背盘剥者是野牛,是印第安人,后来,这一群体扩大到了苦苦挣扎的牧场主、绝望的屠宰场工人和破产的肉铺老板。

我们在通过这本书牛肉产业的兴衰的描述,其实也能看到美国社会几个世纪的动荡与冲突,每一块新鲜又便宜的牛肉背后都是“肉牛-牛肉联合体”的利益交织博弈。
全书一共五个章节,从建立牧场的扩张,到摆到餐桌上的牛肉,要理解美国的历史,这不得不说是个全新的角度。
牛肉产业资本化的历程,得益于在军事力量支持下重塑西部地区生态结构的牧场主。
我们通过黑奴的苦难经历了解到美国殖民发展期的种植园经济,那么我们也需要正视这段抢夺北美印第安人土地的暴力行为,相对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发生在美国西部的牧场经济,是西部故事的核心。
大批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土生土长的的家园,困于保留地中,甚至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牧场主还通过非法放牧、销售病畜、废畜来进一步渔利。
为了万丈起高楼的理想,土地上原有的居民都必须被平定,等待肉牛王国的登场。

无论是产业的持续发展,还是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某些人会被抛下,然后成为历史轨迹中不可言诉的飞烟。
企业化经营的肉牛养殖业务兴也疾,衰也骤。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经济缘由,终会淘汰一部分实力较弱的人,资本的聚拢和肉类加工商的虎视眈眈,都意味着以牧场为中心的肉类生产体系的衰败,再也无法抗衡“肉牛-牛肉联合体”的产业链。
集中聚拢-产业结构细化-政府管控加强,越来越传递出一个信号,肉牛行业拼的是规模,这其中的的种种过程,是创新,也是剥削,是商务勾结,也是政治纷争和势力角逐。
在这一过程中,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无论是集中化的市场、变迁的社会环境还是技术的持续进步,都不过是人类围绕食品如何生产销售获利的一个面而已,我们更应该看到B面的内容——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监管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劳资双方的对立博弈与权益保护,新技术的推广与随之而来的争议等等问题之间的关联。

在美国,之所以围绕牛肉而引发的问题错综复杂,必须考虑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者是几百年来“肉牛-牛肉联合体”这个产业链条上获利的所有群体的鼓吹——消费好的牛肉,意味着对社会地位的与众不同的期待。
我们也必须重视消费者在这个环节中的作用,他们的愿望也促使了各种新体系的问世,吃货,或许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这本《红肉共和国》也深刻解释了——为了做成大事,资本的结合非常有必要。
这事关技术变革,事关政治、经济斗争,而这一切斗争的焦点都在于商品、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这种斗争促成了产业规模的扩张,促成了技术的变革,促成了法律规章制度的设立,也增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结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别让孩子倒在求学路上!这本书里的真实案例,让教育焦虑找到答案 (1人喜欢)
- 当“考研查分”遇上“激情的陷阱”,我们如何抉择? (4人喜欢)
- 99%的创新都错了!这本书教你用“人”撬动市场 (3人喜欢)
- 还在被愤怒怼得哑口无言?这招你绝对想不到! (2人喜欢)
- 放不下的手机 | 你的未来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