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觉醒
遇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偶然在网上看到这本书里的某句话,被狠狠戳中,便立马下单买了下来,拿到书后刚看几页,便觉得相见恨晚。人和书的相遇需要契机,正好那是我育儿最焦虑迷茫的时候,它把我拉了出来。上岸的那一刻,我觉醒了。突然意识到当妈妈九年,我并不知道怎样当这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三个困惑。
一、关于情绪——“他的脾气怎么这么大?”
常常觉得我的孩子情绪控制很差,他经常像个火山随时要喷发,尤其当我辅导作业时,家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那时候我经常埋怨:这个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到底是不是我生的?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才明白,孩子的情绪失控可能是家长导致的。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确每次鸡飞狗跳其实首先气急败坏的是我自己,每当我看到他作业写错的时候,都在想:这孩子怎么这么笨?于是就开始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带到行为中来,声音越来越高,态度越来越不耐烦,孩子自然而然也受到影响。那我的情绪又来自于哪里呢?书中告诉我“自我的声音之所以让我们反应激烈,是因为它根植于恐惧之上。”我们恐惧什么?恐惧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有灿烂的前程。正是这一连串的恐惧导致大人的情绪越来越差,最终火山爆发,两败俱伤。所以“孩子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自己”,不要怪孩子情绪失控,而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情绪失控并不能定义他就是一个脾气很差的孩子。经常听到一句忠告说“要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似乎“情绪稳定”也成了成年人的标配。然后我们会把这种标准放在儿童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情绪稳定的好孩子”。可他也还只是个孩子啊,书中说:“我们明白他们的情绪不是永恒的,而他们的情绪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怎样的人。只要我们允许情绪有起有伏,它们自然会来也会走,它们并不能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好像海浪有高有低,但并不能改变大海的本质。所以接受孩子的情绪起伏,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情绪,排解情绪,这才是那时我该做的。
二、关于孩子——“他怎么是这样的小孩?”
我经常在育儿中陷入的内耗就是“他怎么是这样的小孩?”,这个小孩跟我理想中的不太一样,跟我小时候也不一样,我有时真是拿他束手无策。读完这本书,我接受了“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不要再妄想这孩子是你生的应该跟你一样才对。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特点。“妈妈”不应该是幻想孩子的妈妈,应该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正如书中所说“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的真实身份匹配,而不是他们与我们的幻想匹配。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方法,而是让教育方法适应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去发展自我,不是去制造流水线上的工艺品。“与孩子的当下建立联系,他们的样子就是现在这一刻他们应该成为的模样。”“我们必须让孩子去做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做自己。”
三、关于听话——“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听话,是传统教育中好孩子的标准,听话的期待也是植根于我们的恐惧,听话帮助大人更好地掌控儿童,避免孩子走上错误道路。可有的孩子就是比较有主张,不听话?这可怎么办?要不要非得生拉硬拽把孩子拉回“正轨”?看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建议、支持、放手。《悉达多》里有这样的情节,悉达多作为婆罗门贵族阶层,可是有一天想加入沙门,成为一名苦行者,他向父亲道别,父亲开始很气愤,当看到悉达多一直伫立不动,知道儿子去意已决,他抚摸着儿子的肩膀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父亲给予建议,儿子不听后,他选择放手,可是告诉儿子永远支持他。就这样儿子踏上了修行的道路,亲历人世的一切,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书中说“干预孩子的事情需要找好时机,要由生活本身的推动,而不是出于我们的担忧。”我想当孩子在亲历的过程中碰壁时,他才会自省,自主学习怎样去面对、去解决。所以抛掉我们的恐惧吧,“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未来!”“鼓舞他们去驾驶自己的帆船。一旦孩子为自己掌舵,他们便会自发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并且找到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切资源。”当然也全然地接纳孩子,真心地尊重他,“即使我们的孩子没有获得什么大成就,我们也为他们的存在欢欣鼓舞,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地尊重的。”这样的方式也许能激励孩子达到更高的程度。他们对自己的感觉越是良好,他们就越是会毫无顾忌地追随内心的呼唤。我们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他们发挥出与生俱来的潜力,实现独一无二的自我。
以上是我读书的收获。诚然,读书是一回事,做事是另一回事,知行未必合一,但常看常新,起码能缓解焦虑,也慢慢朝着这个方向去吧!这学期,做一个放松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