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科研圣体:接受30分的自己
我这两年执行力变高的秘诀就在于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观点、论述过程、结论,不论好坏,只要有了就可以匡匡动笔开整,坚信好论文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坚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坚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阶级堡垒,有人当红花有人当绿叶,有人当天才有人当凡人。而我甘愿在学术这一场域做一个天子平庸、好吃懒做的绿叶和凡人。
唯一行动力减弱、感到焦虑的时刻在于——观点的破烂程度触碰到我的阈值。我能接受自己写出来垃圾,只要达到60分的标准,那暂且生产出来稍后再慢慢修缮也无妨。但倘若是垃圾中的垃圾,倘若是30分的不合格产品,倘若写下我自己都感到恶心的文字,那我还真的能提笔向前吗?那也无妨,只要ddl在前制造出垃圾,尚且还能获得介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百之间将它包装成精品的可能性;但徘徊不前举棋不定,那就只剩下0。等到输入更多的时候再开始动笔,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醒醒吧,学术这件事情,只要不断输入,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狭隘、局限、无知。该输出的时候就得输出,不然答辩之日将近,读了一大堆书做了成百上千页笔记,文档的字符却还是0,憋着一大口气想证明自己,到头来却只叹出一口气。所以,80分的观点也好,60分的结论也罢,30分、20分、10分的论文,都可以暂且制造出来。毕竟学位论文先在量再在质,80分的1/2完成度和60分的1完成度,当然是后者才有可能顺利毕业。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应当是世界的主角, 其他人都是npc, 总要当第一,要把别人都比下去。慢慢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后,就坦然接受自己实在是平庸到不行的世界的一个分母。真正彻底领悟这个事情是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和班主任聊起“那些努力但不聪明,悟性不高的孩子,该如何适应社会竞争?”的问题时,他说就算这些孩子在高中时努力得不到100%转换的结果,考上一个一般般的大学,但是继续踏踏实实地努力考个研究生,找个平平凡凡的工作,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聪明人,拥有努力的品质便足够了。大部分工作只要本本分分地再做,就可以胜任。如果这个世界都是天才,那那些重复性劳动又由谁完成呢?
我恍然大悟。学术圈也是如此,有天资聪颖的,有废寝忘食的,那当然也可以有我这样天资平庸由好吃懒做的?毕竟如果没有我写出来的破烂文章,那又如何衬托出他们的优秀和超前呢?只不过我也会焦虑,万一学术圈不需要这样的人,我又该如何是好?我能混到一个博士文凭吗?又能混入高校就职吗?又能混出几篇论文在高校留下吗?不敢想,一点也不敢细想,想到就觉得我还是抓紧找个班上,找个就算天资平庸好吃懒做也能觅得一个位置得普普通通得班上吧。搞学术还得是精英。
但再仔细想想,那不都是未来再要考虑的事情吗?现在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不代表以后的我写不出来。现在要做什么?现在只需要写出一篇无聊但完整的学位论文就可以了。所以为何要提前焦虑呢?就像上次见面初中时候的好朋友教会我的道理一样,如果你注定要在未来要为一件事情焦虑,那不必将这种焦虑提前——如果提前焦虑也无法解决问题的话,那就不用焦虑。
于是我迅速把这些问题抛在脑后。管他呢!活在当下。一年后,三年后的事情谁都无法预料,何必再去忧虑一分一毫呢?尽管直面我这30分的论文和人生便好,若是能撞大运再碰上一个求学机会,那便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