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杨本芬
上周六去图书馆又看了一遍《秋园》,作者是杨本芬女士。 “秋园”是杨本芬女士的妈妈,而书中的“之凝”正是杨本芬女士本人。 全书描述了秋园曲折的一生,读起来是让人十分心疼的。 心疼之处,艰辛之处就在于:往往以为希望已经出现,一切要好起来的时候,突然又遭遇不幸,让人实在痛苦惋惜。 就比如,秋园嫁了夫婿杨仁受之后,原以为会与嫁人前约定好的那样,仁受会出钱让她去继续念书。 可嫁人之后,迎来生育,又逢时局变动,在GMD当官的仁受工作不保,秋园也只好带着孩子跟仁受回了仁受老家——湖南湘阴。 回到湘阴的日子也不痛快,两人只有微薄的收入,随着两个女儿,两个儿子的接连出生。一家七口常常饿的前胸贴后背。 土改时期,秋园一家在湘阴也分到一处房子。只可惜遇到个坏邻居,爱占人便宜不说,且无理恶俗。 后来讨厌的邻居女儿提出要跟秋园家换套房,好方便自己偷情,秋园即使知道自己换房是吃亏,但也是立刻答应搬走了。虽然书中不曾明确提到,但我想,秋园应该经常觉得“如果当初没有选这个屋子就好了吧”。 换了房子之后,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相对比较安宁了,但也常常为了生计发愁。有时,甚至要去乞讨换得吃食。 每当书中描绘到秋园一家人何以挨饿的情形,我都不禁想到,现在的生活确实是很好啊。 原以为挨饿,受欺负已是最大的痛苦了,命运让秋园又经历了丧女,丧夫,丧子之痛。 诚然,正如我前面不断提到的,秋园的一生是坎坷的,这也映射了无数在那个贫困年代下,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困境。 最让我惊讶和佩服的是,秋园不曾想过寻死。她竟如此坚韧。 她为何如此坚韧,我其实是没有想通的。是因为孩子吗?那为何身为孩子爸爸的仁受却有想过寻死。是因为生性乐观吗?可生活这般痛苦,怎会还能让人乐观的起来。 写到这里,我都烦了自己,怎么只看到生活的不好,看不到一点好呢。 我们总在抱怨生活不公,境遇不好,抱怨是无用的,骂上几句固然舒坦些,但更重要的是不指望一步登天,踏踏实实的创造向上,向好的生活。 有时候实在是感到气馁时,想一想,其实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还活着呢!活着也许就是会有希望的~ 秋园的一生除了引发我对生活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对那个年代某些行为的思考。比如裹小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古代时期,裹小脚不仅是风尚,甚至还有比赛,比的就是谁的小脚最美,不少女性还为此自豪。不裹脚的“大脚”女孩反而会觉得自己彷佛“低人一等”。 但确实不能用今日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糟粕,也许今日我们认为正常的行为,过多一百年,甚至几十年,也会被贴上落后封建的标签。 所以,好好活着吧,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