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雪崩•斩楼兰——读《雪线上的边关》
绿树•雪崩•斩楼兰
——读《雪线上的边关》
问远
青藏高原上,有这么一个县,巍巍高山耸立,皑皑白雪覆盖,长年难见绿树。它的名字叫岗巴。这个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的县,人口仅万余。岗巴边防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戍边守土,无私奉献。戍守在岗巴的边防战士,有人曾三年看不到一株绿树。当他们看到绿树后,往往会抱着树,喜极而泣。雪域高原上,边防战士用他们对生命理解,捍卫着他们所挚爱祖国大地。
最近,读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的报告文学《雪线上的边关》。抱绿树痛哭,就是其中令人震撼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非常真实。我在河西走廊的戈壁荒原上,也有相同体验。每年旅游旺季,常陪东南沿海的朋友,游历河西走廊。千里河西走廊,戈壁荒原漫漫,长城古道蜿蜒。荒原无边,一眼看不到树。视线尽头,全是黑色或黄色的石子,没有一株绿树。继续前行,视线中,就会忽然长出一株绿树。绿色是生命,是希望!瞬间,欣喜、震撼、感念……多种情感交织叠加,喜极而泣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对生命真切感悟。

《雪线上的边关》以雪域高原为纸,以西部边防前哨战士为墨,记述了他们戍边的细节,他们守卫边疆的无私付出。作者在六个月中,行程2.5万公里,深入80个边防连,采访了30个边防执勤点。从中尼边境到中俄边境,沿着西部、西北部边疆走了一圈,用走进秘境、喜马拉雅山南麓、作为精神王国的阿里、喀喇昆仑有多高、帕米尔高原的鹰、巍峨的西天山、风雪北疆等篇章,展现了雪线上边关。
报告文学,这些年似乎走入低谷了。最显眼的就是,身边的朋友们,谈论报告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电视手机上的纪录片越来越长,短视频越来越多。文字的生存空间自然频受挤压。不惟报告文学如此,小说诗歌也有相同处境。毕竟,看视频比读文字,更加直观,更让人一目了然;但文字的深刻,却是大部分纪录片、短视频所达不到的。《雪线上边关》在流畅叙事的同时,多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将流畅叙事同深刻思考交织。
敬畏生命!这是雪域高原的启迪,也是《血雪线上的边关》作者所表达的,所格外强调的。正因为,敬畏生命,戍边将士们才有斩楼兰的豪气和追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笔下的大唐边塞。一千多年后,边塞气候依旧如此,戍边将士们豪情依旧如此。
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泰山深处,有处雪域孤岛,红山嘴边防连就驻守在这里。通往红山嘴的路是古老的淘金路。基本上是人走车压出来的。
边防连翻译巴图,带着本书作者卢一萍前往连队。路上,不善言辞的巴图,给卢一萍讲了一个故事。十多年前的四月上旬,刚入伍的巴图和新兵战友们,乘坐卡车,前往连队。不料,在红山嘴遭遇暴风雪。雪很大,大得让在内蒙古草原上长大的,见惯了暴风雪的巴图都吃惊。此时,距离连队驻地还有9公里,要翻越一个漫长大坂。雪大车难行,连长带着他们背着三十斤重的行李,弃车而行,走了一天一夜,才抵达连队驻地。
半路上,他们遭遇大雪崩。半个雪山,从天而降,在距离他们只有三四百米的地方,呼啸而过。飞溅的雪沫,差点埋了他们。路上,新兵巴图没有哭。晚上,到了连队,在被窝里,巴图偷偷地抹眼泪。
《血雪线上的边关》真切记录了,边防线上的环境,许多地方海拔高,生存条件差,环境格外严酷,许多地方是生命禁区。然坚守在这里戍边将士,不顾严酷条件,突破生命禁区,为国戍边。
他们无私奉献的背后,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大地责任。也正是,边防线雪域高山,培养出他们边塞雄风,培育出他们卫国戍边斩楼兰的豪情。
-
陇史荟王文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15 15: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