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北京法源寺》:寺庙是个好道场
寺庙是个好道场,祈福、许愿,讨论鬼神、僧俗、出入、仕隐。
寺庙是个好道场,超度、忏悔,讨论生死、朝野、家国、君臣。
人我、是非、情理。
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
——话剧《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侧,是唐太宗为纪念当年同他一起东征高丽不幸阵亡的将士们所建。始建于唐初公元645年,直至武则天主政时期才竣工,赐名“悯忠寺”。
唐武宗会昌年间发起灭佛运动,下令拆毁寺庙、没收寺产、强迫僧尼还俗,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对佛教的重大打击,史称“会场法难”、“武宗灭佛”。幽州(今北京地区)一带的佛寺也遭受了重创,法源寺因其特殊的昭忠性质得以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
清雍正皇帝游历此处,将“悯忠寺”改为“法源寺”,乾隆皇帝曾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在寺内写下“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并题“法海真源”的匾额,至今高悬在大雄宝殿之上。
清代的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1924年,徐志摩曾陪同泰戈尔来法源寺赏丁香。“生死无常法源寺,菩提叶落丁香开”,法源寺因春天满园丁香花而著称于京城。
千年古刹法源寺,这样一个清净祥和的寺院,真正的命运都与死亡相关。修建之始,就已表露出纪念忠烈的悲怆和苍茫;中间经历过许多历史事件,北宋末年金军攻陷汴京后,把宋钦宗拘禁在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曾居住在法源寺附近,并经常到寺内走动;谭梁二人还结拜于法源寺;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后灵柩曾停放于此......
北京法源寺,这座修建于唐代的古刹,如同一位见证历史的虚怀老者,静静地见证着风云跌宕。如今,它见证过的一幕最重的千秋大戏,已被写成小说,也被搬上了话剧舞台。这部戏就是以其寺名命名的——《北京法源寺》,由田沁鑫导演,奚美娟、贾一平、周杰、吴彼等主演。

缘 起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李敖在狱中构思的故事梗概,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志士仁人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活动。
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2000年,小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了持续的轰动效应。《北京法源寺》不仅是中国近代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佳作,也是李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创作,缘起于田沁鑫与李敖在台北的秉茶会谈。李敖喜欢田沁鑫戏剧作品里的“禅意表达”,田沁鑫欣赏李敖字里行间的文化大格局。在得到李敖的允许后,田沁鑫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剧本创作。
田沁鑫在改编上极为慎重,“我对这部戏的思考体现在时空的设定和故事的推进上”,截取了戊戌变法最惊心动魄的十天,用一座法源寺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一起,“因为舞台不能总是论说观点而没有戏”。
创作期间,田沁鑫带着一个资料小组、几个年轻编剧,翻阅了40多套历史资料,也曾陷入对这段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剧本前后推翻重写了十二稿,“我做戏从来没做过这么艰难的”。
田沁鑫还曾四下台北与李敖沟通细节,李敖对田沁鑫的改编表示“不会干涉,我阅人无数,你可以的”。李敖还寄语田沁鑫“做事不要瞻前顾后,不用事后回头,一生向前,终生向前”。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本终稿,是通过建构寺庙、宫廷、民间三重空间,由1921年法源寺住持与弟子的对话走入历史,在1898年、1921年两个时空中自如穿梭。剧中人在角色中跳进跳出,在同一时空中展开激辩,还不断与后世的是非评判对话。

故 事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
戊戌变法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已被历史的时光隧道封闭。但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还有那涤荡心灵的暮鼓晨钟,依然还在。“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北京法源寺》,是不得不排的戏”。
佛寺僧徒、皇权政治、社会公知,因北京法源寺而汇聚、碰撞、交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位晚清青年经常到寺里走动,谭梁二人虔诚信佛并结拜法源寺、缘定三生。
话剧《北京法源寺》通过寺里一个参禅悟道的小和尚的无限遐想,让对中国前途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核心变法人士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上演了一场激烈的关于中华命运的争辩。
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变革、阶层、信仰三个主题,在田沁鑫导演的舞台上展开思想交锋,将那段“弥彰丛生”的戊戌年间的历史抽丝剥茧,从众说纷纭的典籍和传说中试图找寻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
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完成了等待多年的一次相见。康有为提出变法观点,得到光绪信任。变法93天,慈禧干涉。眼看变法失利之时,光绪命秘书杨锐带出“密诏”,着维新派人士火速筹谋“救驾”事宜。康有为想到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着谭嗣同夜访住在法华寺的袁世凯,商议营救光绪皇帝之策。袁世凯最终没有完成使命,揭发变法为“政变”。慈禧废黜光绪皇帝,变法在轰轰烈烈的103天后失败。慈禧训政,康有为、梁启超海外流亡,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血溅北京菜市口。1921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重游法源寺,原本要好的师徒二人,因“保皇还是革命”的政见不同,康梁缘尽法源寺。

话剧《北京法源寺》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角度不在于对历史定论,而在于重新发现,发现在斑驳的维新历史里,曾有一群志士仁人热烈的激动。“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
一出中国故事、美学、情感、命运用波澜宏大的历史叙事、颠覆反叛的人物塑造、巨大强烈的戏剧张力表达出来。
田沁鑫打碎了时空观念和叙事顺序,让空间、时间、人物、事件、地点重新糅合,时空的交错、古今的对比、前人的呐喊、历史的洪流、大义的牺牲在舞台上融汇。对话、独白、辩论交织,形成了强烈的震撼和代入感,“击中中国人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被媒体称赞“一部这个时代没见过的戏”。
演 绎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久违的台词密、内容硬的中国历史正剧,“用现代的语言,讲困局中的一场国家突围”。慈禧、光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袁世凯……他们不仅仅是历史书里的名字,更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失落、有铁血也有柔情的人。
田沁鑫独特的女性视角,非常擅长人物重塑,颠覆观众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比如《青蛇》中的法海,不再是那个不懂情爱、棒打鸳鸯的死板老和尚,而是一个心中有大爱、悲悯众生的25岁英俊的金山寺方丈。
在《北京法源寺》舞台上,慈禧一度被妖魔化为奢靡、专横、独断、狠辣的形象被打破,是一个逻辑缜密、思维清晰、考虑问题周到详细的太后。她也深知晚清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但是“维新不是革新,变法不是翻脸,改革不是革命”。在保守派改革派争论不休之际,她考虑的是伊藤博文作为政治顾问的野心,也考虑到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虎狼之图。“围园劫后”消息泄密,她又瞬间变成一个伤心欲绝的母亲。

慈禧由奚美娟饰演,从出场时那抹令观众凛然的冷冽身影,到揭开帘幕后流露出的人性化诠释,是一次颇具力道的演绎。她在舞台上始终坐着,说话不慌不忙,略显低沉的音色中透出历史的苍茫味道,举手投足间自有威仪。

奚美娟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主政了40多年的女性,把她妖魔化是很幼稚的,对她浅薄化的演绎我是不屑一顾的。这部话剧既是清宫戏又是政论戏,虽然台词很拗口,半文半白的,但却是在贡献出我们的观点。”
贾一平饰演的谭嗣同,一出场就要突出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寻求变革的精神品格,有大段的台词独白,演绎难度非常高。

“我想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勘破生老病死,勘破政治棋局,勘破人伦俗世,勘破道德文章,勘破社会伦纲,勘破历史千载,勘破宇宙万象,穿越历史横亘古今, 看破生死看穿人鬼。”在研习多年《华严经》的谭嗣同看来,死去的只是肉身,活下流传的是思想的精魂。“这种回向身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舍身”。
贾一平的精魂撑起了谭嗣同这个角色,通过一些小的肢体动作设计和点缀,让谭嗣同这个角色既是英雄又是一个自带幽默气质和书生意气的普通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他面对生死的大义凛然,“像一个女人一样深深爱着大清”是他对变法的精神支撑。在超越死亡的精神选择中,他完成了精神层面的飞升。
饰演光绪的是尔康周杰,戏里完全看不到怒吼的尔康的影子,把光绪的窝囊和求变演绎的淋漓尽致。

饰演李鸿章的是黄磊的父亲黄小立,已年过80,“这个戏的大段台词简直比莎士比亚的还要长,演这戏完全是我从头学习的过程。”田沁鑫说“老先生年纪大了,有时候说台词会磕绊,但他特别可爱、特别要强,每次都会跟我说对不起,然后很努力去记台词。”
历史弥彰丛生,真相已淹没在岁月长河,人性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是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
寺庙是个好道场,很“怀念那一份温暖的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