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
来省城进修已经一个半月了,最省城大医院的感觉已经逐渐从好奇变得习以为常,对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也逐渐祛魅了。虽然工作量比起自己的单位还是要大一些, 病种的复杂程度还是高一些,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节奏,或者说,逐渐回归了在老家的工作节奏。毕竟,要求一个人能够持续保持满腔热血似的好奇心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日常的工作都是一些程式化的任务时,人就会从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变成这个庞大社会机器里的一颗没有自我意志的螺丝钉。
起初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有这种感觉,没想到,同一批来进修的进修生都有一样的感觉。昨天恰好是其中一位进修生的生日,我们几个就聚在一起跟她一块儿吃饭过生日。这饭局简直就是我们进修生的吐槽大会,大家对省城医院的看法都出奇的一致,比如要成为牛马这件事儿。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来这里学习,其实是有求于他人,即便我们是出了钱来进修的,但心态依然是比较卑微的。所以凡事我们也就睁一只闭一只眼吧,安稳地混过去半年就可以了。只不过,我们万万没想到,我们的待遇竟然和这里的学生没什么两样。研究生因为凡事都要依靠导师,需要老板的经费,需要老板的课题,为了毕业,那真是心甘情愿地做牛做马。但比起本院的职工,他们那是真的好惨。收病人、管病人、写病历、上手术,预约床位、值夜班,通通都是他们的活。但是在手术台上,并不见得老板或带教老师有教过他们一些什么,他们每天忙活的工作,对于他们的学业那是一点儿帮助都没有。主管的病人不能及时约到检查,他们得打非常多的电话去和各个有关部门沟通,又是预约中心,又是这个CT室那个CT,又是CT总值。有时候要帮他们的上级医生打一堆的预约电话,通知病人,开住院单,有些需要反复的沟通,俨然一个秘书的样子。说真的,很多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在这个体系中摸索出来了一套标准化流程,但放在其他地方那可能是一文不值。
那么,那么多的零件都是在服务于谁呢?当然就是本院的职工咯。这些流程化、机械化的工作,本院的医生是不需要做的。他们只需要在查房的时候、上手术的时候出现,其他的时间仿佛都神隐了。本院的住院医生不需要管床。不需要收病人,甚至不需要上一线值班,看起来就是基层医院科室主任的待遇。毕竟他们也知道,那些繁琐的临床工作,其实对于临床能力的提高是一点儿帮助都没有的。所以与其被这些琐碎的工作浪费时间,还不如多主刀几台手术,多写几篇标书,多发几篇论文实际得多。毕竟省级医院和地市级医院对医生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我也能够理解这样的安排的原因。别人都说,医疗圈或者学术圈是很讲尊卑贵贱的,在大医院里那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进修到现在,真的不觉得自己能够真正学到什么技能,能够多看看几个复杂的、罕见的病历,多上几台有价值的手术,也就差不多了。毕竟这里遇到的大多数病历,都还是常见病为主,有些常见的手术,甚至做得还不如小医院的医生。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当初选择进修地点的时候,不选择远一点的地方呢?比如北京、上海等地,还能够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临床思维。我们几个进修医生职中,有一位曾在北京医院进修过,他说,南北方的医疗体系差距还是蛮大的,无论是病种,还是学术氛围、带教意识,都很不一样。看来,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到远一点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就算自己并没有很喜欢这行,但眼界开阔些,看待世界的心态都会不一样。只不过,进修肯定注定是过苦日子的。收入减少,与家人分离,失去自由,甚至要重新适应牛马的角色。所以,还是希望进修能够有所收获,不要枉费光阴。就算是在闲暇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也能遇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