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一个女人的非洲史诗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草原上的空气会因我具有的色彩而震颤吗?孩子们会发明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吗?圆月会在我旅途的砾石上投下酷似我的影子吗?还有,恩戈山上的苍鹰会眺望、寻觅我的踪影吗? 这是《走出非洲》原著中的句子,多么优美灵动的文字,多么欢畅如诗的韵律。1937年凯伦.布里克森以伊萨克.迪内森的笔名出版了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剧烈反响,并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它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自然不俗,电影《走出非洲》一举斩获了奥斯卡7项大奖。对此,我想我们可以真正的为它献上一句“名至实归”!

160分钟的电影,是那样的美丽、丰饶、饱满、充实,每一次看《走出非洲》你都会收获更多的爱、勇气、力量与坚韧,你都会收获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感悟和启发。 《走出非洲》不仅是一个女人的生命史诗,也是美丽的非洲大地的赞美诗。 然而故事的开端并不是那么美丽的。 失身的丹麦女孩凯伦为了摆脱嫁不出去的窘境,为了换取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嫁给了有名无实并人品堪忧的瑞典男爵布罗。 她从丹麦来到非洲完婚,丈夫竟然忘记准备婚戒。“你买的是男爵夫人的头衔,并没有买我这个人”,由利益结合的婚姻很快暴露了问题,丈夫擅自用她的嫁妆购置了一座咖啡园,将凯伦安置在那里,自己则常常外出,将无尽的寂寞与孤单留给了凯伦,也将艰难的农场经营重任留给了凯伦。那座庄园海波六千英尺,没有人在那么高的地势种植过咖啡豆。 我想凯伦真正的生命就是从恩戈庄园成长起来的。
她卷起袖子跪在红褐色的土地上,和佃农们一起将咖啡幼苗栽种在田地里,期盼着它们存活、发芽、开花,结出丰收的胜利果实;她换下娇滴滴的贵妇装束,白衬衣、长裤、马靴一身简洁的便装在非洲辽阔的原野上骑马、打猎;在无数个寂寞漆黑的夜晚,她用丹尼斯(彼时的丹尼斯还是她的朋友)送她的钢笔记录下头脑里编纂的一个个故事,记录下生命里美好又飘然而逝的瞬间。 为了给丈夫运送补给,凯伦靠着一只指南针,带着自己的仆人和牛车在荒野中走了几天几夜。途中他们甚至遭遇到狮群的袭击,为了保护家畜,凯伦奋力挥舞着皮鞭赶走了狮子,所幸她只是颈部被抓伤,她非常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赶到了目的地,所有的男人都惊呆了。 我想正是在这每一种境遇、每一份考验里,凯伦生长出了自己真实而壮硕的生命力。

临行非洲以前,凯伦不过是一个对生活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的女子,像一般女人一样贪慕虚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不惜以自己宝贵婚姻作为交换,可以说她将自己生命的开端弄的一团糟;
可是,到了非洲,凯伦从虚荣的壳里解放出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她选择了脚踏实地,并且认真耕耘。在非洲贫瘠而美丽的土地上,在无数寂寞又充实的光阴里,凯伦用自己的双手经营起了恩戈庄园,建立起了自己生命的秩序与尊严。 我喜欢看凯伦像一个结实的农妇一样在自己的庄园里劳作,喜欢看那片贫瘠的非洲土地变成了草木丰腴、硕果累累的正真的庄园;喜欢看凯伦坐在自己房屋前面的竹椅上喝茶,享受非洲山风与细雨,享受她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换取的生命短暂的放松;
我也喜欢看她生活的小屋,瓷器、窗帘、壁炉、沙发还有要求自己雇佣的黑人厨师戴着手套为她服务的仪式感,我相信,那不是虚荣的做作,那是一份她对于美好生活的坚守与向往;
她背着猎枪在马背上巡视庄园,头颅高昂,身材魁梧,那份骄傲与勇敢的神态就像一个真正的“贵妇”! 可惜风流成性的丈夫并没有珍惜这样的凯伦,还将难以启齿的梅毒传染给她,高烧不退病情恶化之下凯伦只好返回丹麦治病,幸运的是她痊愈了,但是以后都无法生育。 凯伦再次以她强大的承载力接受了这一切,并尝试将她的爱转移到了更广阔的范围,“我要让我的吉库尤人能念书识字,”她请来教师为自己庄园里的黑人孩子上课,用自己有限的医药为他们包扎治病,同当地的黑人居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在当地的白人殖民者圈层是无法理解甚至以此为耻的行径,可凯伦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 后来凯伦和丹尼斯发展成为恋人,这位自由不羁的男人带给她留声机与莫扎特的音乐,带着她去野外露营野餐,用飞行机载着她在非洲高原的上空无拘无束地飞行,用“上帝视角”俯瞰美丽的非洲大地。 我喜欢电影《走出非洲》里那种磅礴大气、深沉蜿蜒的配乐,就像这部电影丰盈的生命与饱满的精神,就像一部史诗。 我也喜欢电影镜头对于非洲自然风景毫不吝惜的展示,斑马、大象、还有迁徙的火烈鸟群,绵延起伏的山丘,广阔无垠的草地,湛蓝的天空和大块的雄奇的云朵,仿佛你观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部美丽的非洲的纪录片,仿佛你就漫游在凯伦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充满魅力的非洲土壤之上。 丹尼斯为凯伦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与回忆,但放浪不羁的他最终还是没有给凯伦一纸婚约的承诺与稳定。 “我要求你搬出去”,凯伦冷静地对他说,和当初要求前夫布罗离开时一样坚定。我欣赏她的这份冷静与坚毅,我相信,那是经历无数磨砺后获得的一份平和,是一份坚持自我修炼后的坚毅,也是一份难得的睿智、清醒与骄傲。
值得说的是,不管是无德好色又贪财的前夫,还是始终无法收心的情人,凯伦都没有和他们交恶,甚至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后来庄园失火,凯伦面临破产,她拒绝了丹尼斯的帮助。“我想自己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相信,她她已看透了感情的飘忽与不定,明白了生命终究是一场的孤独的自我之旅。
她决心依靠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我相信她就是的,虽然彼时的她失去了一切,但她精神的美丽与丰富将会成为她最大的底气和依靠。 丹尼斯后来在一次飞行中失事身亡,凯伦忍着心里的剧痛为他挑选墓地——是一处他们曾经一起欣赏过美景的山坡。但是她清醒的知道,他从未属于过她。 凯伦变卖了自己的家具,决定返回丹麦,临行为了给自己庄园里的吉犹库人争取了一方生存的土地,这个一无所有的白人女性甚至不惜以下跪的方式向新来的总督争取。
至此,凯伦的非洲故事结束。 故事千回百转,而我们也看的热泪盈眶。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六岁,一个人生命的精华岁月,而这样的精华岁月,被凯伦.布里克森献给了炙热的非洲大地。
《走出非洲》是凯伦写给非洲的情书,《走出非洲》也是一个女人饱满的生命史诗!它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坚韧的生命。 在凯伦.布里克森的生命里,我们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生命是自己的。 你看那山峰交叉变幻,你看那太阳阴晴不定,你看那夜色神秘朦胧,你看那四季流转重复。不管你是孤身一人亦或是千军万马,生命就是,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生命就是你一边经历一边遗忘的,生命就是你一边拥有一边失去的...... 爱情、婚姻、事业、友谊、甜蜜又浪漫的经历、惊险又刺激的体验,还有痛苦的磨难与窘境......这些都共同组成了我们美丽且丰饶的一生,但其中每一项都不是生命唯一且最高的价值。 本该如此。 一直如此。 每个人都有一个“非洲”,承载着我们最旺盛的生命华年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一座“农场”,在那里我们开垦出自己真实而丰沛的生命力量; 每个人都战胜过一场“梅毒的高烧”,用顽强的毅力对抗内心不可告人的创痛; 每个人也都曾在生命的旷野和“一头狮子”搏杀,拼尽全力只为活下去,生存下去...... 每个人都是凯伦,凯伦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书籍《走出非洲》摘录: 一曲咏叹调,你可以从头再唱,但一部完整的乐章——交响乐或五幕悲剧——你怎么重复?希冀生命重复,是因为他虚掷年华,碌碌终生。 我的生命啊,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而一旦得到你赐予的福气,我当让你流去。
-
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1 17:11:09
-
我想拥有大长腿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7 12:08:25
-
豆友BW1ZIZu98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7 0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