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学前的回顾小结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开学了,硕士毕业后快2个月眨眼就没了,趁着开学前回顾下这两个月的摸索,以便摆脱打游戏和睡懒觉的罪恶感。
一、读书会与写作小组
做硕士论文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尤其是提出分析框架以及最后回到分析框架的理论贡献时,力有不逮。所以博0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补理论短板。但我对理论的理解可能仍然狭隘,我的理念是根据之前看的“如何做社会理论”的讲座里JP老师说的“理论即经验,经验即理论”,理论经验不分家。于是,收集了几个社会(学)理论阅读清单,组了个“doing” theory的阅读清单。“骗”了几个不同学校的同学来跟我一起读。一周一文(章节)的方式读了快10篇文章,反而感觉离知道“做”理论越来越远,以至于我时常侧面向读书会的组员打听,这样读有没有收获。第一期的阅读计划大概会读到博一上学期,希望到时候大家都有所进步。


除了阅读,还约了两个朋友组了写作互助小组。两周一次就自己遇到的写作问题进行讨论。这个没啥经验,也没啥节奏,因为议题充满个性化,而且大家研究的领域不同,有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所以每次讨论更多的是资讯共享以及突然的博士计划的讨论。但三个人还是很包容,相互探索,逐渐增加写作互助小组的有效分享和帮助。
二、论文修改
博0肯定是要清理自己的硕士论文库存,把有机会的论文改出来去取投稿。这两个月我的主要目标也是这个:希望开学后投出。而且对学术写作的强调其实再多也不为过。 毕竟,论文的学术写作也是我们构建学者身份的过程性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写作与发表是寻求教职的必需品,写作发表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学术共同体规则、参与其话语实践,并逐渐加入其中的过程。

(一)硕论改成期刊论文
最先要做的是把硕士论文修改为期刊论文。对硕论修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5-6万字如何修改成1.5-2万字。看了刘军强老师的一个直播和在组织工作坊上看到了一个巨型的复杂文章的点评后,突然茅塞顿开。修改的策略可能是:复杂性的最大化可接受程度(很拗口,忘记当时刘老师是如何说的了)。硕论改成期刊文章,不是要删减,而是要拆分。拆成2篇文章,或者直接拆掉次要的研究发现,剩下主要的、骨干的、核心的内容,不要挑战读者对复杂性的接受程度。
当然,再改之前需要确定计划要投的学术期刊,从期刊里找几篇相近的论文做范文,研究这些已发表论文的每个部分如何写作、篇幅占比多少等。因为硕士论文的写作风格往往不同于期刊论文,这个改动是非常重要的。对我来说,我的硕论基本使用大白话,但按照我参考的范文,基本就要变成福柯的那个梗:写的东西要有1/3别人读不懂的地方,这样别人才会认真听我说话。直白的文风是我追求的,严谨的学术语言也是我追求的, 但这个平衡不好把握好。模仿是一个方法,投稿时与编辑的互动可能是更直观的实践过程。

(二)会议文章改成期刊论文
《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战略性地参加学术会议,但我们参加学会会议的文章要写成期刊文章而不是会议文章。其实这是一个基于博士学术论文的发表计划里的长线规划,我感觉非常实用。这两个月我在改一篇社会学年会的论文,这种出于个人兴趣、赶截稿deadline的文章一般都漏洞百出。把这种会议文章改成期刊文章,确实挺难受。出于个人兴趣意味着研究议题可能不符合期刊发表的“重要+主流(+有趣)”原则,这就非常大问题——你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发表期刊。
例如我自己的会议论文,在判断如果不大改就不会有期刊要的情况下,我重新梳理研究问题、增补田野资料、重新编码分析和组织观点。虽然有篇会议论文作为初稿,有基本的研究发现和论述思路,但工作量一点不少,时常精神内耗。所以,“战略性利用会议但按照期刊论文来写”似乎是一个指导我以后写作计划的一个好建议。
三、在豆瓣上约线上访谈
上面说到我的会议论文要补田野,补的方式是在豆瓣上做访谈。这种形式是我经常吐槽的“一击式访谈”,与访谈对象没有“绵延 ” 的交流,只有30-60分钟的一次性访谈,访谈结束后大部分不会再有任何联系。诸多学者 从方法论上对此有所讨论。但随着我对网络民族志的了解和尝试,这种方法并不都应该批判,反而是一些只能如此的资料收集方式。
我补充的10个线上访谈均来自豆瓣,因为我的研究对象是豆瓣四个睡眠障碍类社区及其用户,所以都是从社区中直接豆邮联系。但这种限制较大,后面在招募对象的小组里发了无偿互助的招募贴。有趣的是访谈经历:
1.遇到很热情的访谈人。有的也是学社会学的,很能理解苦于访谈资料的我。但我很担心,我的访谈水平在同行中暴露无遗。有的是学工科的,对社科如何做研究很感兴趣,特意来访谈看看我如何生产知识。这种我更诚惶诚恐,担心一下子把脸丢出到了工科圈。
2.有以为我是骗子的。目前遇到三种情况。一是说自己是研究XX的,来跟我交流。但很明显这个是非科班出身,研究XX的用语带有非常侮辱这个群体的色彩。所以一开始我很生气,不想回复。但想了半小时,觉得还是得battle一下。于是跟他说XX这个词暴露了你,一直聊到对方觉得无聊位置。二是戏谑我的,直接让我告知真实姓名,去知网查我。三是侦探型,从我的IP和广播提出身份和目的质疑的。
3.有为访谈补贴而来的。招募访谈对象的小组设置有偿招募和无偿互助两个栏目,招募贴前面会写明是否有偿。有几个豆友和我都约好访谈时间了,最后问我补贴多少。其实之前就关注过这个“有偿访谈”的群体,访谈小组里还有很多提醒,要我们警惕有偿访谈的“职业化”个人和组织。毕竟访谈45分钟就能有10-30元,确实是一条生财之道。我甚至觉得以后可以研究这个现象,以及基于这些群体的一击式访谈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4.因为我研究的是睡眠障碍群体,有好几个访谈对象都是约我晚上10点后访谈,其中一个人是在晚上12点进行的访谈。这种情况我都是晚上8点多睡一觉,补足精神了再访谈。可以说很有田野故事了。
5.有一些访谈对象看了我的招募帖,除了感兴趣,更多的是希望以访谈的方式和我聊聊。所以他们很配合我的访谈时间和方式,也希望如果论文发表之后能发给他们看看。这突然让我觉得汗颜,这原本是我出于功利的发表目的而做的补充资料,但接触到一个个真切的访谈对象时,却产生了公共社会学的味道,似乎从他们的视角中体会到社会学为何追求“理解”。
四、参加组织社会学工作坊
虽然很多同学跟我说,觉得参与学术会议没什么用(可能是从内部主义视角来看,对论文的修改完善没多少提升)。但,如果把学术会议当做是进入一个学术共同体,一方面参与这个学术共同体的话语实践,另一方面通过与这些学术共同体的互动和基于投稿论文的学术交流逐渐建构“成为学者”的身份认同,我觉得还是很有用的。
这个工作坊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触及的学术共同体是如何的。20多年前的几个发起人几乎每届都参加,那些当年的学生已经成为中坚的评委老师,以前的学生带着现在的学生一代接一代地做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坊逐渐形成一些组织传统,包括“点评不说好话,直接提建议”的严厉的评议制度(我作为听众,每次听完点评都觉得主讲的文章要大改)、白天主论坛晚上平行论坛的安排(比较夸张,虽然参与的人因此多了,但是平行论坛的点评和互动相比主论坛有点水)等等。
参与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受到了基于这个学术共同的“范式”冲击。例如,他们更喜欢寻找因果机制的而不是只分析过程(讲故事)的文章;他们更喜欢问你实实在在的论文贡献,而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美好理想”等。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评审对文章的审查真是全方位:20分钟的点评像机关枪扫射一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看到很多优秀的硕博生,知道自己的文章水平以及同辈的文章水平,能更认清现实,自我鼓励。对于即将开启的博士旅程是很好的鞭策。
五、基于博士学术论文的发表计划
上文说到发表计划,这其实也是《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的一个建议。目前的社会学博士基本需要发表2篇C扩以上的期刊才能毕业,有的学校还要求这两篇C刊要与博士论文相关。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毕业指标和博士学位论文,从“3年计划”的角度出来做发表计划似乎是有效的应对法。当然,前提是你已经基本清楚博论大概做什么,有哪些必须要阅读的文献等。具体的内容建议大家看书,我这里以自己的发表计划为例。

我的博士论文可能是基于罕见病田野做消费政治的研究,那必然会有一篇理论发表计划(对应博论的理论框架部分)。而这篇论文的形成,必然要阅读大量的消费政治相关的文献,这既能为我的博论做铺垫,也能十分有效地产出一篇可发表论文,满足毕业指标。而将“利用学术会议”的策略纳入进来的话,这篇文章可以参加今年12月份的消费社会学冬季论坛,明年6月份的社会学年会,明年9月份的社会理论工作坊等,基于这些学术会议的打磨和相关评委(他们还可能是你投稿时的匿名评审)指导,在相对稳妥的可以试错的时间内(如博一上)投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发表计划。已经迫不及待等开学约博导好好聊聊发表计划了。
零零散散还有一些尝试,例如换着策略对罕见病田野的接触,与博导沟通方式和距离的磨合,做了一次博士申请的经验分享,进了一些研究领域相近的学友群,收到了人生第一次的编辑赠书等。仔细想想,居然也做了这么多事儿,看来读博小记还是要多写。毕竟:博士生用博客记录他们读博的进程,通常是揭示自己在发展研究者身份认同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定期公开和为公众写作可以减缓学生对于写作的焦虑;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发表空间对于(博士生的)文字工作/身份认同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凯姆勒、托马斯,2020:168-169)。
与学术怪兽战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博小记丨忙碌春日中的学术活动、申请和田野选题 (29人喜欢)
- 2024年的学业回顾丨文献地图、写作杂想和田野线索 (61人喜欢)
- 博士小记丨年底的三场学术论坛 (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