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我相信一见钟情,但彼此一见钟情就和龙凤胎一样罕见。
是金秋,庄稼地里的麦穗一片金黄。南方的天气已经不那么酷热。市一中的高中生们在经历2个月之后已经逐渐熟悉了高中生活。
早读每天5:30开始,晚自习每天9:30结束,班主任是位微胖的中年男教师,他姓于,本地人。
这天晚自习,于老师和高一(11)班的学生宣布了文理分班的安排,高一(11)为理科班,选了文科的学生会去楼上的文科班,同时,其他班的一些理科生会并入11班。我就是在那天看到了那位少年,他双手搬砖一样的姿势,搬了大约30公分高的书从前门走了进来,他笑容满面,大步跨过讲台,走到了老师安排的座位。
他进门那一刻,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他的带着笑容的脸让人如沐春风。他仿佛全身发着光,让本来很明亮的教室愈加明亮。
高中的生活每一天几乎都是以早读开启,然后以下晚自习结束。日复一日。文理分班后唯一有变化的是,我好像每天都很期待去上早读。早读课上,他读书的声音总是班里最洪亮的,我的座位虽然和他隔着几排,但是我每次都能清晰地听出他早读的内容。每天早读课,起初大家都是声调高昂,慢慢地全班声音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低到最后能清晰地听见同学间闲聊打闹的声音,而他读书的声音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他学习很好,自然而然地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就像高中班里的很多同学一样,大家只是一心学习,男生和女生甚少交流。如果一定要说有交流的话,那应该是早读课上彼此的读书声。
唯一的一次交流是我主动的,我去请教他英语。我那时是鼓足了勇气才去了他座位旁边。他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我只记得是一次英语测验上的一道选择题,具体内容已经全然不记得了。
高中生涯很快就结束了。我和他以及另外一个同学当时留在市里做家教,家教是高中班主任介绍的。我们仨约着在学校门口吃过一次桂花凉粉。后来在长长的暑假里再也没有见过。
上大学之后,我去了北京,他去了武汉。我们没有联系方式。
寝室里有电话机,寝室之间拨号免费,打到外面需要买201电话卡。我买了一张201电话卡,给妈妈打了电话后,心里想给他打电话,但是我并不知道他的电话。后来过了些日子,高中的同学们纷纷奔赴各地安顿好之后便开始互相联系起来了。我从同学那里拿到了他的联系方式,打通电话之后我很高兴。但是我们之间并没有很频繁地联系。那时候最便宜的通讯是书信,我在大学里有很厚的一摞高中同学的书信,唯独没有他给我的书信。但是他却是唯一一个和我保持联系最长久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我们联系更多一些,他来北京出差的时候会约我一起吃饭。
他在我心里甚至比我亲兄弟还亲。
大三那年,他来过一次北京,他有些事需要去清华大学一趟。他去清华之前来我的学校看我,我带他去我们学校食堂一起吃饭。
他说他给我带了生日礼物,后来我并没有收到。因为他和我吃饭那天,我和他说我交了男朋友。他后来去清华的时候还在我的男朋友那里借宿了一晚。我想可能上天注定我和他不能在一起。
他后来结婚了,我没去参加他的婚礼,只是让高中同学把礼金一起送给了他。
再后来他来北京出差,我们再见面的时候我开始感觉有些别扭,我表现得极不自然。
后来我也结婚了。一晃10多年没见了。平时偶尔在微信里聊几句。
“你会觉得遗憾吗?
其实人生真得很短,朝花夕拾,一眼万年。”
“我想我可能会找个机会和他说,像个老朋友一样说说年轻时候的爱恋,在我活着的时候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