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80801
据8月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期,多地披露殡葬领域公职人员腐败案例,开展殡葬领域乱象整治工作。不合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变相捆绑或强制提供服务、违规索要或收受逝者家属财物……近年来,多地查处殡葬领域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敛财手段不断升级。例如,前不久,某市殡仪馆被曝出告别厅花卉价格高于市场正常价格三四倍,而且花卉还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2019年,某地殡仪馆停止对丧属自带骨灰盒提供承接和装灰服务;还有殡仪馆规定,“不买骨灰盒不给火化”。种种收费乱象是当下一些地方殡葬服务公益性未能充分体现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殡葬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监管仍然存在“多龙治水”难题,有些地方殡葬领域“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这也给了“白色腐败”以滋生土壤。此外,普通民众对殡葬服务相关产品的成本缺乏了解,在“死者为大”的观念下,每个家庭都希望把逝者的“最后一程”办得体面,这也给了一些殡仪服务“趁火打劫”之机。生老病死,皆是民生大事。殡葬服务与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殡葬服务价格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能让老百姓的身后事成为糟心事,不能让“死不起”“葬不起”之类的调侃变为现实。今年年初,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撰文指出,做好殡葬工作,既要算好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更要算好民生账、民心账、政治账。要坚持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让殡仪馆等殡葬服务机构回归公益。加强殡葬综合监管,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对行业收费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信用体系和执业情况通报、约谈、处罚等制度。每一起殡仪馆乱收费事件曝光后,不应只是处理相关涉事人员,而是要追根溯源,进行监管层面的追问与反思。打击“白色腐败”,应根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不让“冷衙门”成为监管死角;应对服务和收费制定指导标准,推动殡葬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无论是基本服务项目,还是定制化自选项目,都要向消费者进行公示,不断挤压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 作为公益属性的殡葬行业,本应是服务逝者,慰藉逝者家属。然而,在本就悲痛的告别之时,如果再遭遇“天价”账单或糊涂账单,岂不是往家属的伤口上撒盐?殡葬服务领域高收费、乱收费的话题频上热搜,令无数网友发出“死不起”的嗟叹。治理殡葬乱象,让服务回归公益,就成了公众的期盼。殡葬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不折不扣的民生,职能部门理应诚挚回应公众的关切。简而言之,群众期盼处,就是发力点。可是,谁来治理殡葬乱象呢?那当然是民政部门了。但根据群众的举报信息来看,殡葬服务的高收费、乱收费表面上来自殡仪馆,其根源还在民政部门。以上结论,绝非空穴来风。从各地纪委监委通报的殡葬领域案件看,民政部门的腐败就是殡葬乱象的直接根源。众所周知,大多数地区殡仪馆属于民政部门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这样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关系,相当于民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更有甚者,一些民政部门负责殡葬事务的官员,可能就是殡仪馆的幕后老板。如此一来,治理和监管的诚意就必然大打折扣。没有市场竞争的殡葬服务,再加上监督疲软、管理混乱,殡葬服务怎能不成为“暴利行业”?而收入丰硕财力充裕的殡仪馆,又成为民政部门乃至个别官员的小金库、提款机,造就了殡葬管理的腐败“蛀虫”。由此可见,每一次殡葬乱收费的曝光,不能只轻描淡写地处罚涉事殡仪馆,还需要进行监管层面的深挖和追责。殡葬服务是公益属性的民生刚性,是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容不得有腐败“蛀虫”。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对殡葬领域的反腐,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在我们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加大殡葬领域的反腐力度,这样才能缓解民众“死不起”的焦虑,进而增强幸福感。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2/99/14166279.htm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44377
近些年的三亚,潜水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体验活动。每到寒暑假和国庆节旺季,大潜水公司一天能接待上千名“体验潜”游客,小公司也能碰到几十上百名游客。体验潜的游客,很少有潜水经验,他们大多第一次下潜,有的甚至不会游泳。教练会以很快的速度带游客下潜,这样游客耳朵由于耳压失衡出现疼痛,会提出想向上浮;还有教练会想办法让游客的半面镜进水,呛一口水,人就不愿意再潜了。潜水,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下活动,既能带来刺激的体验,也能让人欣赏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观。但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滋生出种种乱象,一些潜水店为了追求更高的客流量和利润,不惜采取种种手段,牺牲游客的安全和体验质量,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导致大量游客耳膜穿孔的“刷客”行为。一旦耳膜穿孔,不仅会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对于潜水店而言,确保游客安全应当是经营活动的首要前提。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潜水店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游客安全的基本保障,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风险告知。游客满怀期待体验潜水,结果变成了花钱买罪受,在粗暴的服务指导下,甚至可能造成耳膜穿孔。这类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仅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涉嫌对游客造成人身伤害,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此,潜水店应承担起相应责任,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及赔偿,并接受法律的处罚。这种行为更对潜水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旺季时潜水店通过小伎俩快速“刷客”,而在淡季时,他们则通过二次消费高价返佣来“抢客”。在日趋“内卷”的潜水行业中,服务质量的下限被不断拉低。游客们原本期待的是一次难忘的潜水体验,却往往因为潜水店的种种不当行为而留下遗憾和伤痛。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身体健康,也严重破坏了潜水行业的形象和声誉。然而潜水市场的乱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监管的不力和行业自律的缺失。因此,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潜水市场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潜水店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潜水店应加强对教练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练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确保游客在潜水过程中得到安全、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只有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潜水活动的安全性,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总之,任何商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都不应忽视对游客安全的基本保障。这对于广大潜水爱好者来说,这一事件也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在追求探险与刺激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安全,选择有信誉、有保障的潜水服务,并在活动中严格遵守潜水规范,切实保护好自己。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潜水市场环境。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2/99/14167722.html
8月6日晚,微博发布公告,宣布多个恶意揣测教练员、发布攻击运动员言论的大V粉丝用户和营销号被禁言。同日,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兴公安分局依法将发表诋毁运动员和教练员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贺某某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两件事都源于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上饭圈粉丝严重越界的行为:比赛的双方明明都是中国运动员,但现场粉丝不仅一边倒地为孙颖莎加油,甚至有人还对陈梦喝倒彩、竖中指。而在比赛之后,网络上开始铺天盖地对陈梦及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实施“阴阳”、诽谤、攻击、网暴,说什么“教练偏心陈梦”“陈梦把克制孙颖莎的办法拱手交给外国人”,甚至有人非常无耻地对陈梦造“黄谣”。这些话术都是饭圈那套撕番位、争资源、抢C位、拉踩引战在体育领域里的“复刻”,这些攻击臭不可闻,极端的肮脏偏激,也极尽挑拨之能力,远远超出了正当点评运动员的言论表达的范围,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平台禁言和相关犯罪嫌疑人被刑拘,展现出的无疑是社会各方对“饭圈”侵蚀竞技体育的深恶痛绝,以及坚决治理极端“饭圈”文化的决心。体育领域“饭圈化”的危害性在此无需赘述,但也应该看到,“饭圈”乱象表面上是个别粉丝无意识行为,幕后却不乏披着粉丝外衣的利益链条上的“乱舞者”。线上,一些大V粉丝用户和营销号充当着煽动者的角色,评论区内整齐划一的话术和内容,无不显示出“策划”“设计”的痕迹;线下,一些“饭圈”中的“粉头”积极组织各种所谓“活动”,严重干扰、影响了运动员的正常训练、生活。粉丝群体中,绝大部分还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对体育明星毫无保留地表达着自己的喜爱和热情,但同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也很容易在线上线下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蛊惑、煽动,以至于做出许多不理智、不正确的行为。因此,要治理体育圈的“饭圈化”,当然要批评和谴责某些极端的粉丝群体,但更应该从源头抓起,揪出那些组织者、策划者。体育领域内不少运动员受到追捧,说明大量的观众喜欢热爱这项运动,愿意投入其中。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不过也要看到,运动员所承载的商业“含金量”也正在持续增长。于是,得到了什么样的荣誉,是不是得到了金牌,有没有战胜竞争对手,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尽管运动员本人专注于训练、比赛,但是为了博流量、找商机、吸引眼球,某些“饭圈”会夸大其词、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挑拨离间、制造对立情绪。这类给中国体育事业带来危害的行为,说到底是受到了利益的诱惑。今年5月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就表示,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从最近“饭圈”引发的轩然大波来看,治理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具体到实践,还是要抓住“要害”,堵住源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V用户,应该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广大粉丝群体专注赛场、理性讨论;线下组织的应援活动,也应该坚守感受纯粹体育魅力、积极为运动员加油的初衷。对于那些为了逐利,刻意煽动粉丝,导致拉踩引战的个人或组织,必须予以严惩。为了尊重每位在赛场挥洒汗水的运动员、每位竭尽全力为国争光的健儿,必须斩断“饭圈”背后的利益链条。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34801
近日,北京市机动车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两则关于作废小客车指标的通告。北京市重申,小客车指标仅限所有人使用,相关租售合同均无效,不受法律保护,违规租“京牌”指标或将作废。随着人们对汽车使用需求的增加,在调控政策影响下,一些短期内无法取得小客车指标的人,将目光转向租赁车牌,地下车牌交易链条就此形成。租来的车牌,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提供了便利,实际却存在不少隐患。车牌租赁协议更像是一纸“君子协议”——相安无事时大家“各取所需”,一旦出了纠纷,协议便成了一纸空文,指标出让人与租牌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实际上,车牌租赁涉嫌违规违法。各地在小客车数量调控规定中,都有禁止买卖或出租、出借小客车指标的规定。禁令面前,为何还有人冒险买卖“车牌”?原因之一便是,利益比风险更大。出租者通过出租牌照来获取租金;中介机构通过协调租赁交易来赚取服务费;一些非法运营商可能利用租赁车牌来规避监管。试想一下,如果被租出的车牌用于非法营运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其带来的危害将难以估量,还可能扰乱交通秩序和市场公平。因此,必须斩断车牌租赁的上下游利益链条,加大对小客车指标租售问题的惩治力度,让不法商家和相关交易平台无处遁形。租赁车牌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广大市民尤其是无车家庭较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如何更有针对性地照顾无车家庭,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决策水平。北京市为满足无车家庭用车需求,在今年7月面向符合条件的无车家庭定向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活力。科学把握政策导向,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既能提高无车家庭的中签率,也有助于从根本上刹住号牌非法交易歪风。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8/08/t20240808_39096854.shtml
无论是刚出驾校的“新手族”,还是久未摸车的“本本族”,面对复杂路况,往往都会心里没底。为了不当“马路杀手”,不少人选择花钱找人陪驾。在网上,各类陪驾服务层出不穷。记者调查发现,与相对成熟的驾校培训相比,陪驾行业缺少相关规定或标准,从业人员和车辆状况参差不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也存在较大争议。陪驾究竟教什么?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公司或个人提供的陪驾服务内容各不相同,车辆配置标准也并不一致。与火热的陪驾生意相比,消费者对陪驾公司、陪驾人员的评价并不多,其中还有不少是“软文”。有消费者发现,无论是社交平台,还是专业点评网站,都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客观评价。由于缺少评价机制,选择陪驾几乎成了“开盲盒”。做了半天功课,最终还是得靠口口相传。”记者从多位从业者处了解到,目前不仅是课程安排、收费标准及效果评价等没有形成明确的规范,陪驾职业本身也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大多数提供陪驾服务的人员仅持有驾照。如何判断陪驾人员是否具备教学水平?“全凭技术和公司的品牌效应。”一名在陪驾机构工作的陪驾人员告诉记者。在网上查阅有关北京陪驾的招聘启事,记者发现,招聘往往要求自带车辆、驾龄3年或5年以上、无重大事故等。个人陪驾没有机构背书,特别是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网站等渠道发布陪驾服务信息,并没有审核和管理,平台无法证实其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只能靠消费者自行甄别。对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国家在教练员、教学车辆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根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从事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企业法人资格;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与培训业务相适应的教学人员。所配备的教学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并装有副后视镜、副制动踏板、灭火器及其他安全防护装置。但在陪驾方面,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专门法律或管理规定,因此缺乏统一标准,性质难以界定,在陪驾人员资质、陪驾车辆配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可能带来很多安全隐患。以车辆为例,真正的教学车辆有专门的技术要求,而普通私家车如果擅自改装,显然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记者了解到,部分城市曾经尝试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例如,《杭州市汽车驾驶陪驾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从事陪驾服务的汽车必须持有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机构核发的教练(陪驾)车证。无教练车号牌的陪驾车辆,其车门两侧必须统一喷有陪驾业户的名称。从事陪驾服务的人员必须持有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机构核发的《浙江省汽车驾驶培训教员准教证》(以下简称准教证),其陪驾车型必须与准教车型相符;其服务单位必须与《准教证》相符。不过,其中并未涉及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问题。一旦在陪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比较复杂,有陪驾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免除驾驶员的责任。驾驶员毕竟已经持有驾驶证,应该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违法后果。发生事故时首先考虑的也应该是驾驶员的责任。至于陪驾在提供车辆或服务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或者过错,有没有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事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认定。如果驾驶员确实需要加强实际上路能力,最好还是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机构,比如驾校,毕竟驾校在场地、教练员和教学车辆方面都有一定保证,安全方面更可靠。驾校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或服务,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其他社会机构也可以开展相关业务,但前提是完善管理规定,做到有据可循。选择陪驾前,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https://news.youth.cn/sh/202408/t20240807_15432338.htm
有的地方驻村帮扶干部抱着“镀金”心态开展工作,进村入户只是“搞搞卫生、带带孩子”,对村里急需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不出思路。干部如果过多为自己前途盘算、为了增添履历而驻村,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是“驻”不进村民心里的。“镀金”心态,顾名思义,即是将驻村工作视为一种表面光鲜、实则空洞的经历,旨在为自己的履历增添光彩,而非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种心态的危害在于,它让驻村干部在工作中失去了方向感和使命感,变得敷衍了事、不求甚解。他们可能会满足于搞搞卫生、带带孩子等表面工作,却对村里急需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核心问题漠不关心。这不仅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更无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小康、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它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振兴,更是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带来实惠。应当把驻村工作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要想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驻村干部必须摒弃“镀金”心态,践行“以心换心”的工作理念。这意味着,驻村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同时,驻村干部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为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关心关注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了防止“镀金”心态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驻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对于存在“镀金”心态、工作不力的驻村干部要严肃处理、及时调整,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2/99/14166488.html
你以为的“投资天才”,其实是网红写手;你以为的逆袭人生,其实是“鸡汤精编”;你以为的“清华学霸”,其实是无业游民……打开短视频平台,诸如此类的“画皮”营销比比皆是。近日,某平台发布通知,将针对虚假人设开展专项治理,对违规账号实施下架内容、封禁等措施。所谓“虚假人设”,顾名思义,就是展示在屏幕前的人物,从头衔、经历、服装、语言乃至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假象。其中不少还是“特供”,针对老年人,有“国学讲师”“风水大师”;针对年轻女性,有“霸道总裁”“情感教父”;针对中年男人,又有“企业高管”“成功人士”;而为人父母者,手机里的“育儿专家”多得根本刷不完。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操作大行其道,将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耍得团团转。可以想见,博主自身就是“赝品”,其所谓倾囊相授的人生经验、专业知识,又是些什么胡言乱语?名头是假,流量是真。纵观那些虚假人设,纵然各唱各调,但天花乱坠到最后,无不是“涨粉-带货-变现”的路子。“假大师”“伪高管”们,以滔滔不绝、强势输出,将受众的崇拜心理忽悠到巅峰。当此之时,他们便“大刀收割”,要么兜售网络课程,要么引入主播带货,并扬言那些需要付款的精华才是“真经”,只要交上万八千元就能成为“关门弟子”。这波“伪知识”贩无可贩,粉丝黏性下降之后,他们又会琢磨注册其他账号,继续经营别的人设。如此周而复始,竟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只要你想要,挑选“人设”后,所需要的文案、剧本、造景等一应俱全,分分钟又能支起另一个摊子。信息互通、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给予时代的红利。它拓展了传统社会的交往途径,让民众共享信息的门槛迅速降低。但无形之中,这也抬高了人们辨别山寨的难度系数。隔着屏幕,主播们一个个看着都那么光鲜,若非专业人士,没几个人能迅速甄别真假。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台主动亮剑,走出了治理的第一步。担起主体责任,“守门人”理当严格把关,盘一盘头衔、核一核履历。而即便一开始通过了资质审核,互动过程中有无夸夸其谈,是否违规操作,仍需持续监管。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当加强联动,重拳出击,倒逼平台以及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网络环境不断净化。“从来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刷屏遇到的“高人”,也许你想的是他们的“捷径”,他们盯着的却是你的钱袋,若是中了招,倒真成了他们的赚钱“捷径”了。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8/07/t20240807_39096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