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世界是自己的
这个第二天,眼看就要隔一个月。中间挺多内容的,也没必要赘述,如果我说吃一顿饭,从让对方点什么菜、夹菜的动作、怎么端酒杯、聊天话题到最后买单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轨迹和修养,是不是过分了一点。不过,基本吃一两顿饭都能体会到一个人的深浅,就知道接下来交往的频次、态度。
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看菜下饭碟,过去还会顾及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势力,现在想想,委屈自己吃不爱吃的菜本来是弱者表现大度最二的表现。很多人是靠运气表现良好,或者你很走运,在对方人生的波峰遇见,但不代表这样品质的人会笑到最后,花无百日红。理论上说,索罗斯的话一样可以应用到人际交往中——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偶尔也会厌世,就想一个人呆着,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反正只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做什么都好。当想到有的人可能的心理轨迹,和预判这件事中我的处境与心理时,会有点恐惧。恐惧来源于如果他推测得正确无误,就好比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自己在与一个信心满满的对手进行一场毫无悬念的肉搏战。当然,这是一场博弈,也许对手被我扒得更干净上场。只是,人与人相处,只要牵涉到些许利益得失,以上的场面司空见惯。所以,后来,我宁可和动物植物打交道,也懒得与人深交,我既不想赢,更不想输,或者说,我不想看到自己被人比下去狼狈的样子。
带来的好处是,我的世界再也不那么拥挤了。我不再拽着我喜欢的人进来,也从不挽留任何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狐朋狗友。母亲说“做人,终归有几个陪你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但你别对这样的人有期待就好。”既然那样的人不值得我期待半分,留在我的世界里有何用?
这不是实用主义,而是我对一个朋友好的时候,即使不指望对方马上有回报,却希望有一天当我有需要的时候,他能违背人性的去帮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我才觉得,长期以来的真诚付出,值得。毕竟,吃肉喝酒这件事,我对着综艺节目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不需要朋友。
或者说,大多数的人与人交往,是短期主义利益至上原则。而有的人际关系,是信用为基础的长期主义。
想明白了朋友的意义以后,没过去那么内耗了,那些不在乎的人,但凡给一点关注都是我对自己的不自爱。现实社会,你参加几次饭局、开几次会,就会明白,有钱有本事的人从来不缺前呼后拥的朋友,最缺朋友的人,永远是那些让人看不到任何利用价值、连说句“你好”都多余的人。杨绛先生有言:“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他的语言,多么务实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