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日本游(上)
7月14日早上,我坐上了从京都前往大阪关西机场的大巴。风景不断后退,我的思绪突然倒带到了1992年夏天。那个暑假,我和发小在追一部长长的游泳题材日剧《绿水英雄》,它应该是《排球女将》大获成功后的一部跟风之作(刚在网上查,发现《绿水英雄》是1970年的!比《排球女将》还要早9年。可能国内先引进了《排球女将》,大获成功后又引进了这部更老的同题材电视剧)。
两部电视剧中都充斥着一些现在看起来很搞笑的神奇夸张动作:飞鱼转身、漩涡转身、火箭转身……65集的长度也和那些年陪伴我长大的日本动画片一样,看了又看、没完没了。那时候的暑假也格外漫长悠闲,正适合用这些灌水电视剧打发。
32年过去了,大巴里坐在我旁边的皮皮正好是我看《绿水英雄》时的年龄。游泳、夏天、暑假,大阪的蓝色海景还在我眼前倒退,就要成为记忆的9天日本行也一幕幕浮现于脑海中。

东京初印象:静
回想在东京的三日,最深的印象竟然是安静。从成田机场坐天空快线列车前往日暮里,40分钟的车程,车厢里一直安安静静。后来坐JR、坐地铁、坐新干线、坐公交,除了少数几次有人高声谈笑,大部分时候车厢里都是安安静静的。有的列车会提示乘客不要在车上打电话,至于手机外放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从来没碰到过。

在餐馆就餐时,也大都很安静。在上野的一家小餐馆里,邻桌坐了两个十八九岁的日本少年。两人一边抽烟一边聊天。聊天的声音倒不大,但烟味让我不适。我有些诧异,之前听说日本的餐馆很多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不过这也是唯一一次碰到餐馆里有人抽烟。

在东京吃得最好的一餐是日暮里JR站附近的一家寿司店。店门口有台取票机,即使店里有空座位,还是要在取票机上取票,根据票上的座位号入座。每个卡座都有平板点餐器,卡座上方有长条白色硬板,完美遮挡了邻桌客人的上半身。点好餐后,座位旁的传送带会将食品传送到桌边。寿司店一般只有寿司,有的会有汤和小碗面。寿司的食材非常新鲜(我们在日本吃过的寿司店都是如此),印象最深的是军舰寿司,每颗圆溜溜的鱼籽都汁水浓厚。我们在国内吃过不少日料店,但在日本吃过寿司后,才知道新鲜的寿司是这样的。吃完后拿着之前取的票到店门口,那里还有台结账的机器,扫码后可以在机器上用支付宝付账。全程不需要和任何人接触,明明店里坐满了人,却感觉好像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体验很神奇,我怀疑店老板是严重社恐者。

我们在市区住的酒店隐身于一个叫根岸二丁目的街区里。那里就更安静了,早上我们从酒店步行到附近的便利店买早餐,路过一户户人家。他们的房子大都是“一户建”,门口钉着主人的姓名牌:后藤、中村、松阪……这些“一户建”大都狭窄,停车位的大小更是相当考验停车技术,毕竟是寸土寸金的东京啊。尽管住户密集,我们出门的那两个早上,都甚少看到人,穿行在街巷中的清净感现在都很难忘。

东京的店铺
我对逛商场无感,但喜欢逛小店。去商场是为了购物,逛小店则是为了触摸生活的肌理,感受生活的质地。一个有许多不同类型小店可以逛的城市,是拥有有趣灵魂的城市。

我在东京逛了吉祥寺和日暮里的谷中银座。Billboard专卖精致的贺卡、明信片。Tsubame Markt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种商店类型:欧洲二手家居用品店。店里有杯盘碗盏、年代久远的器物,甚至还有些私人物品:家庭相册、用过的日历。如果不是朋友提醒,我起先都没发现它们是二手的。


36 sublo文具杂货铺的招牌极其隐蔽,以至于google map告诉我导航结束了,我都没看到商店在哪里。其实它在二楼,而一楼除了楼梯和窄窄的过道,啥也没有。结果我在这家买的东西最多。其他小店的东西虽然好看,对我来说却不实用。而作为文字编辑,文具总是用得上的。水果造型的小夹子、阿拉伯数字造型的回形针、一个笔尖上有七种颜色的彩铅都被我收入囊中。

日暮里谷中银座的小店以猫主题为特色:印着猫的T恤、小猫摆件、猫造型的帆布袋、雕着小猫的杯子……林林总总。

街上有家叫“布风船”的小店,店主是个老太太。皮皮兴冲冲地闯进去,却被老太太请了出来。老太太指指门口的招牌,上面写着营业时间从11点半开始。当时大概11点,虽然店门已开、店主已就位,但是……呃,还没营业呢。

逛了一圈后,我们又热又渴,看到一家叫“和栗”的冰激凌店,推门想进去坐坐。一个店员走出来,拦在门口,问我们想买什么。我说想买冰激凌进去坐着吃。她说了好多我听不懂的。我俩用塑料英语说了几个来回,还是没懂对方的意思。我打开语音翻译软件说了一串,她也打开手机,飞快地输入,再用软件翻译。我终于明白了:只买冰激凌不能进店入座,得吃中餐才能进店。我们只好买了冰激凌坐在外面的凳子上吃。虽然吃了个闭门羹,但这家店的冰激凌很好吃,竟然是用豆腐做的,有点像日料店里的杏仁豆腐,绵软甜香,却没有半点豆腐的腥味。我吃的那款里还有好多绿豆冰沙。


这些小店一律不准拍照。可能是怕被抄袭?又或者纯粹是不想被打扰,就像11点坐在店里不想迎客的老太太。

京都铁道博物馆
在日本去了5个博物馆/水族馆/美术馆,最让我惊艳的是京都铁道博物馆。皮皮之前对隔壁的京都水族馆抱有更大期待,但在归国的飞机上,他说京都铁道博物馆是他的日本行No.1。

铁道博物馆的互动设施非常多,其中最有设计感的是一圈火车模拟遥控器。在圆圈中央,则是非常复杂的立体铁道系统。每个遥控机器遥控的火车模型都在铁道系统中运行,玩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遥控的火车模型。小朋友还可以从一个小洞里爬进圆圈中央,近距离观看立体铁道系统。

皮皮在这里玩了得有一个多小时。让我有点惊讶的是,在这里玩的不仅是小朋友,也有十几岁的少年,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后来在日本的朋友告诉我,日本的铁道迷非常多。

京都铁道大型沙盘秀是博物馆的固定表演节目。一场秀20分钟,到了时间点就可以进去免费观看;火车司机模拟操控是预约收费项目,但收费极低,不到5元人民币,还给小朋友发司机帽和司机制服,增强体验感。


除了火车驾驶体验和火车表演,还有火车站进站口体验、跨铁路体验、火车车厢体验的互动设施。更有意思的是老式列车调度的互动设施。操控盘上是若干列可以按下、弹起的积木按钮,它们用来调整列车车次、列车时刻、列车抵达地。用按钮调整过后,头顶上方的黑色显示屏就会以类似翻动日历牌的方式,显示出调整后的情况。皮皮玩这个互动设施也玩了半小时。


新旧大阪火车站的互动演示让皮皮惊叹了很久。一个玻璃展柜里展示着老大阪火车站的模型。按下按钮,展品瞬间切换成新大阪火车站的模型,我们讨论了一阵也没讨论出其中的原理。


博物馆室外区还有蒸汽火车驾驶体验项目。博物馆弄了好些真正的蒸汽火车,它们像托马斯小火车动画片里那样停在扇形车库里。蒸汽火车旁就是火车造型的室外游乐场。



除了互动设施,博物馆里还有丰富的展示内容。铁路发展历史、各种型号火车展示属于常规操作。铁路怎么维修;有哪些维修工具;遇到暴雨、大雪、泥石流天气时,工作人员如何应对;铁路司机的工作室是什么样子……博物馆都通过图片、实物、电视节目轮播等等方式展现。我这里记述的还是挂一漏万,因为皮皮一直兴奋地追逐各种互动设施,我得追逐他,没有余暇细细观赏。



博物馆的位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在京都站附近,站在博物馆4楼的露天平台上,可以俯瞰京都复杂的铁道线路。京都市景也一览无余(几乎没有高楼大厦),清水寺无言地看着新干线列车从它身前疾驰而过。博物馆2楼的餐厅物美价廉,三面落地窗营造了宽阔的视野。一边吃火车造型意面,一边看窗外的火车、铁路,这里是铁道迷可以待一整天的地方。
2021年夏天时,我们去过北京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当时就觉得博物馆设计得很不精心,场馆没有任何设计感,也没有任何互动设施,展品只有火车。现在再看京都铁道博物馆,真是云泥之别。中国高铁的速度已经超越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新干线,但在更多细节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夏日本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