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无主义2
我有点儿明白了,为什么社会从宏大叙事转变成关注个体小叙事,对“自我”的认识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变成自我的意识与感受,然后为什么会陷入虚无主义。
一切的根本就是社会的生产模式变了,从由人主导生产,变成了由机器主导生产,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劳动被异化了。被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从劳动中获得的反馈变的破碎,不再是完整的。过去人与劳动是一体的体系,现在这个体系失去了他的意义。
该怎么去形容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的成长环境会极大的影响人的价值观。人们在劳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其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像农夫在田地上的劳作,每一个行为会出现什么影响,他都是能看见的。
暂且认为每一个意义都是由多个多个对立统一的心里评价,例如对于农夫来说:除草、施肥、阳光、温度、水、土壤、虫害、种子、植株间隔等等方面,这些方面每一个都做的有好有坏。当这些好与坏,在某个时候相交在一起的那个焦点就是意义,对农夫来说,种好庄稼获得丰收就是那个好的焦点,没种好,欠收了就是那个坏的焦点,两个点之间就是农夫认为他劳作的意义所在。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意义。
但是现在的工业化是流水线式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也就是每个人的角色都是不完整的,是破碎的,相关方面相交的点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这就是问题所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应,社会角色有缺,人的精神也不能自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说自我价值。于是出现了各种自我,精神,意识的研究,目的是,既然当下的社会不能让人自动形成完整的价值,那么就主动去补完它。用生活中其他的意义去填补固有的缺失,比如爱好,情感,生活方式等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