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甲辰跋书录【上】
1.跋周文毅《是非红楼》
俞曲园暮年开复原官重赴鹿鸣,有诗“只愁计较芸香俸,甘为吾孙步后尘”成谶。其重孙俞平伯竟重蹈相似命运,中年突遭文祸,衰年方得平反。
毛发动对俞氏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乃争夺新中国文化leadership的第一案。因最高来信有“采取团结态度”,尚能连任RD代表履责、办曲社宽慰山妻,侥幸惶惶渡过了十三年。但此后终不免揪斗抄家、年逾古稀下放干校。身处风暴中心的俞平伯能“严霜烈日都经过”,熬到“次第春风到草庐”,其精神力量,实源于曲园春在、乐知二堂所化的“乐天、知命、安闲、养拙”箴言。
其早年不顾傅斯年追舟马赛放弃留学,晚年言“那次运动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过了头”,坚弃“自叙说”,自忏“腰斩红楼有罪”,历经劫波,更悟人生实难,但求“尘灰粗粝总安然”,欲以评《好了歌》了结公案,将往事隐入旧时月色,亦成槐屋一梦。
四星。
2.跋徐泓《燕东园左邻右舍》
“地方感”因个体的身份连结而不同,居者为家,过者为客。
燕南与燕东,园中与园外,命运似也不同。常穿梭于园中小径,只知燕南耆老齐聚,却少闻燕东亦群英雅集。本书系燕大数学系主任徐献瑜之女徐泓采写,有心留下属于燕二代的记忆,“笔墨侧重于被时光遗忘的人”。
追忆逝去的空间,既满是温情,更承载冷酷的历史。一如阿语系马坚教授之子言,既是鸿儒往来谈笑的世外桃源,也是遭风暴侵害的中心。园中有长情照护,如高明凯陈右兰、周先庚郑芳夫妇;更有关爱子弟,如冯至送的一本斯文赫定《我的探险生涯》,成为下放XJ的杨晦之子杨镰的精神支柱。而悲剧,不仅有燕南64号的翦伯赞夫妇,也有燕东30号俞大絪、41号董铁宝。
一如何其芳的书房名“无计为欢室”:“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高门风流,终不免琉璃易碎,唯有过客,反是了无牵挂。
三星半。
3.跋杨波《始信昆仑别有山》
近代旅西记述以写作主体“离家方能见家、出国而后见国”(蒋煦语)时空错位的双重关照,又因其丰富多样的异域体验,充斥着打开新世界的新奇、惊异、仰慕、屈辱、自大、鄙夷等种种幽微心态,成为传J士之后新旧、中西文明冲突的生动侧写,也汇聚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兴起的涓涓细流。钟叔河老将晚清旅西群体“西游记”辑为《走向世界丛书》,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书偏重从文学视角,就观念的更新(西行者眼中的德赛二先生)、文体的创新(对新文体、新小说的影响)、传播的途径(《万国公报》与《申报》助力旅西记述传播)等三个方面开展案例研究,既关注旅西士人对格兰特等西方政治人物和制度的观察,又发掘了康有为如“美食博主”的记述及其“西食中源说”、以及西行者笔下的“西班牙斗牛”等细节,行文流畅清丽,读来兴味盎然。
四星。
4.跋何贝莉《无始无终》
一个汉族女性人类学者阿尼玛卿转山六日纪行。
正如王铭铭序言指出,本书只是民族志的素材,毕竟对社会生活的解析过多地让渡给了“私人记录”。从带有人类学色彩的角度看,或许确未能满足对z族转山习俗的异域“知识”渴求,也未能对转山的自然之境、社会心理、宗教仪式等有更“深描”的讲述。而就旅行文学作品而言,胜过惯常游记之处,在于行者对旅伴z族和尚才旺仁增的真挚纪念和真切记录。
作者真诚且不造作的自省,没有“知识精英”幸运儿的傲慢,知自己依然“看山不是山”,坦陈心中给不出“为什么要转山”一个确切的答案,镜头忠实记录现代文明的高速路桥侵入自然之境的冲击,以及完成转山后心头的“惘然”,始悟及“无始无终”的轮回——当然,这或许也并非人生的最终答案。
三星半。
5.跋段义孚《我是谁》
在我眼中,《我是谁》是段义孚最好的书,胜过他的十本人文地理著作。
一如写作追忆似水年华之于普鲁斯特,写自传于他,则是一种“残酷的自我启示”,真实不欺地展现一个高感、怯懦、脆弱、内耗、孤独的“无根之人”纤毫万千的内在精神景观。
他拒绝谈论公共生活舞台上获得荣誉的高光时刻,而是记录触动内心波澜的平凡细节。他承认自己“未经挣扎和攀登”的平顺成长,享受了特权阶层的便利,但成人后却一直在反向逃离这个弱肉强食的无趣世界。
他意识到生命力的欠缺,却渴望而又拒斥亲密关系,最后只能依靠地理学来拯救。他坚信地理学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何为美好地方”,但却坦言50岁后对大地上壮观的景色已然激情消退,只爱荒漠和空无一人的城市。
“没有人的生命故事是微不足道的”,他依然相信正义和爱的可能,已无愧于一个真诚的人文主义者。
四星半。
6.跋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
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三名家”的代表作品,现象学地理学的尝试,批判地理学的滥觞。
地方经验的本质,不仅只是理解为对景观的体验,而是由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信仰、民俗仪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所界定。地方是给予人关怀之所,是“人对一个地方的全然委身(commitment)”这一最高状态,“关怀”是人与世界相互连接的基础。地方认同“三要素”包含物质环境、人的行动和意义,而根据内外部性及移情、行为、间接感受等区分地方认同类型则较生硬。
最终指向的是对后工业社会“非本真的地方感”即“无地方”的批判,特别是家庭住宅的商品化、旅游地的“迪斯尼化”,导致大量虚假、平庸、相似且媚俗的建造,摧毁了原本属人的地方。
而地方的前途,只有抵御“无地方”的肆虐,找到本真的、自觉的营造之法,重新赋予地方的多样性。
四星。
7.跋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其实或题为“无名建造者的建筑”更合适。
整整六十年前(1964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展览图录。全书由156张图片组成,并无严格的分类,大致涵盖自生建筑(spontaneous)、乡土建筑(vernacular)、半宗教建筑(quasi-sacral architecture)、减法建筑(subtraction architecture),以及穴居、崖居、水上、游牧和移动建筑等等,极广阔地展现了全球“非正统建筑”(Non-Pedigreed)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虽为黑白图片,今天看来依然有强烈的思想冲击。
序言是一篇以古讽今的论战檄文,批判精英化、正规化的狭隘建筑史书写,批判对自然的征服欲、做作的创造,批判建筑的盲目扩张、城市的无节制蔓延。
而“无名建造者”的信仰,是理解建筑本身的“极限”、注重更大的福祉,故而希冀找回建筑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本性”、“公共性”和“乡土性/自生性”。
毕竟,“乡土建筑通常与时尚无关。它确实近乎永恒,而且是无可改进的,因为它所达到的目标已至善至美”。
四星半。
8.跋中村好文《住宅巡礼》《住宅读本》
最喜欢的还是柯布西耶坐落于瑞士柯尔塞的母亲之家,庭院的风景窗,屋顶花园,特别是那个供野猫眺望莱芒湖的小平台……
当然,柯布在法国的休闲小屋对着地中海和摩纳哥半岛的窗户风景也极美,只是实在难以理解床头正对着逼仄的卫生间马桶……
印象深刻的还有,路易斯•康埃西里克住宅起居室挑高空间的“T”字形阳光及其对称的外立面;瑞典阿斯普朗德的夏季别墅虽有着森林童话般的壁炉,厕所却远在宅后的杂树林中……
此外,马里奥博塔的“盒子”其实应该是“反地方性”,而菲利普约翰逊的纽约城市住宅、理特维德的施罗德住宅,无疑是当代城市别墅设计的先驱。享有盛名的赖特流水别墅毋须多论。
“建筑师因one room而留名”,此书巡礼并致敬的20世纪九套住宅力作,笔调轻松,留心细节,讲述每幢杰作触动心弦的“筑•居•思”故事。
四星。
附:
何为“好的住宅”?
日本住宅设计师中村谓,“住宅”并非只是一个将人的身体放进去,在里面过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须是个能够“让人的心安稳地、丰富地、融洽地持续住下去的地方”;也不只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处处散发生命气息的“生命体”。
中村的“理想住宅”包含了12个元素:
就宅之形言,风景(与四周环境的联系)、套房(寝食之处即居住之处)、壁炉(火)、厨房和餐桌、壁龛(居住者的精神靠山)、(一起生活的)家具。
从宅之神看,则要成为“居心地”(生命的安稳欣喜),要有“玩心处”(生命的悠游空隙),还要有舒服的“触感”,更要有“光”。如梭罗的湖畔木屋、路易斯·巴拉干自宅的光影、中村一榻榻米的读书室,无不是形神合一之宅。而“可持续性”和“为孩子造梦想之屋”,则出于生命绵延之需求,亦即“人宅共生”的有机生命周期。
三星半。
9.跋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
中国传统住宅和民居研究的开山初创之作。
概述新石器时代以来汉族住宅发展概况,从袋穴、坑式穴居、半穴居演进为地面木架建筑(圆/方形),至商周宫室建筑而形制完备。秦汉住宅主要根据明器和汉画像石复原,普遍出现“一堂二内”、廊院及规整四合院。唐宋以绘画等为证,宋以廊屋代回廊为一大变。
明清住宅类型分析是全书重点,调查资料图文详实。以乡土住宅为主,根据外观格局,由简至繁分为圆形、纵/横长方形、曲尺形、三/四合院、环形及窑洞等九类。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主要特征是对称式平面和封闭式外观。
全书采用最基础的建筑形状类型学方法,结论从社会经济条件、各地区就地取材、造型艺术(正面对称/侧面不对称)、生活设施布局和卫生状况等四方面总结中国古代住宅的优缺点。
因系“概说”,且受限于考古资料,前后跳跃较大。
四星。
附:跋《住宅6000年》
以城市出现为界标,将人类住宅演进分前后两大阶段。
城市出现前,根据居住时长分六种住宅原型:①狩猎采集经济:临时居所;游牧社会:②短期/无规律;③定期/有规律;④部族半游牧社会:季节性;⑤定居乡土社会:半永久性;⑥定居农业社会:永久性。
城市住宅又以东西两分:东方城市内向住宅形式,根植于古代文明,最重要特点在于私密的中央露天空间(天井/庭院花园),及其内部空间功能的灵活性。包括希腊罗马、伊斯兰、印度、中、日等类型; 西方城市住宅则是外向化的,面向广场和公共空间,分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9世纪、20世纪上下半段六个演进阶段。东西住宅特点差异即在于内向与外向,而当下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低密度独家住宅和高密度公寓的两极分化。
功在以全球视野广收古今中西住居材料,分类逻辑性及分析深度则不可苛求。
三星半。
10.跋汉宝德《风水与环境》
是书由两篇长文组成。
第一篇论风水为“环境/空间”观念架构,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梳理士人对F水的三种态度:骑墙派以嵇康为代表,怀疑派以荀子王充最有力,赞同派则源于管子《水地》和董子《春秋繁露》,六朝《葬书》确定了风水理论的基础:“葬者,乘生气也”。宋代F水大盛,形法本是主流,受理学影响融入五行五音及八卦,进而结合生年论命,演绎得极为繁复,至明集大成,分形法[峦头]、向法[理气]、日法[择时]三大派。儒者虽斥其“术”,却承认其好生之德、慎终追远等伦理价值。作者系现代存疑派,认为F水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故信念非常重要。
又因其为建筑师而采取务实态度,故第二篇梳理《阳宅十书》《重校正地理新书》《八宅明镜》等风水术中的宅法禁忌,探讨其对建筑形式和格局的影响,并整理了1005例阳宅内外形吉凶的实用图表。
四星。
11.跋王子今《门祭与门神崇拜》
门祭乃先秦儒家礼制的“五祀”之一,既是居住场所的内外空间分隔,更是神人交感的实物坐标,由此逐渐演变为后世门神崇拜的习俗,形成了自“神蔡”“郁垒”二神始,至秦叔宝、尉迟恭二将,加上钟馗(取顾炎武《日知录》“终葵”说)等影响最广泛的民间诸门神形象,有其深远的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根源。
本书聚焦于“门”这一主题,搜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民俗调查、方志记载、稗官小说、神话研究等各类材料,分类整理成篇,分述门祭礼俗、门神崇拜、门与节庆民俗、婚丧礼俗于门之敬忌、阳宅F水与门禁形式,以及门阙的政治象征等专题,最后分析门与防御、自守等人类社会心理的联系。
虽更多的是材料整理,理论分析稍欠,仍不失为一本有趣且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细分领域主题读本。
四星。
12.跋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
艾兰以论孟老庄和《大一生水》为主要文献,考察早期中国文明水、道、德等观念,指出中国早期思想家通过体察自然而洞悉人事,即是自然界而非超验的宗教神学为中国思想提供了“本喻”。“本喻”是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而“水”就是中国思想和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本喻。
其一,“大一”崇拜即北极星之神,乃天河之源,从轴心流泻大地,故水先于万物之生,因其滋养生命又奔流不息的伟力,成为宇宙论模型。
其二,又因其具有润下、澄澈、不争、无形、衡平、如鉴的特性,儒道两家又将之与无为、清心、顺气等人性论道德品质相关联。
其三,“治水”的历史观,则是创造文明世界的第一步,引水循着渠道有序流动被引申为治理理念;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概念——“道”,则源于“水道”而非“道路”,是基于江河川流不息或泉水汩汩流淌的意象,扩充为天下万物秩序“顺其自然”的状态。
四星。
13.跋刘国忠《唐宋时期M理文献初探》
是书对考镜华夏M理学术史源流有开拓之功,亦对时下江湖术士子平禄命合流有助推之效。
首功在于重新再现南宋命学汇集众说的大著《五行精纪》韩国延世版,并以此为“钥匙”,考证《五行精纪》各版本及所引52种术数文献,指出《三命通会》实沿袭于《五行精纪》;
又在余嘉锡基础上,将四库本《李虚中命书》与《五行精纪》对堪,考其实为永乐大典所收《鬼谷子遗文》,进而认为四柱起源早于隋唐,李虚中是流而非源;
再考《五行精纪》及宋代文献无一提及徐子平,故《渊海子平》非五代宋初作品,子平其人当为南宋末徐彦升,经明清层累相传而为四柱开创者。
上篇考证虽略零散重复,但论证细密有据。下篇辑录《李虚中命书》《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等原文。
作者也不忘指出,阴阳五行理论范式因其无所不包的解释力,妨碍了科学革命新范式的形成。
四星。
14.跋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无疑是人类生命的伟大个体之一,作为历经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为后人留下了极端之恶的情境下人性精神状态的珍贵记录。
尽管他一再提及“德黑兰死神”的寓言,但面对命运的无常,始终坚信存在的意义,并且在苦厄中领悟到生命意义的无条件性。
针对弗洛伊德“追求快乐”和阿德勒“追求卓越”的精神分析疗法,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强调努力“追求意义”才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如果说,投入事业、体验真爱、经受磨难(配得上所经受的苦难),是发现意义的三种方式;那么,意识到存在之短暂,勇敢承负起生命之责、保持内心的紧张,“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葆有“悲剧性的乐观主义”人生信念,就能让生命无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显现,让人具有持久性的尊严。
也正因此,“意义疗法”实颇近于东亚文化儒家的坚忍价值观。
四星半。
15.跋邓晓芒《人论三题》
全书分人生、人格、人性三题。
最值一读的是第一编“人生的功课”回忆知青时代的几篇文章。虽是岁过花甲的回忆,却不乏真诚,颇多细节,激情澎湃,“匪气”依旧。十年下乡知青、三年搬运工,是“知青时代”的中国人文学者成长历程的一份生动记录,从中更让人感受到作者浑身充塞着一股强烈的生命冲动:既有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英雄情结,又有知识青年对人生意义的觉醒反思,更有不甘一辈子浑浑噩噩的倔强(如对余华《活着》的批判)。
作者将生命的意义落实到不断寻求和自我赋予的过程,将自身的幸运归为与命运搏斗的自由意志选择,进而认定当年取消文科、“上山下乡”均有其合理性,以“社会和自然大学”批判当今浅薄浮夸、官僚僵化的大学教育,寄望于“第三次启蒙”,构建饱含生命能量、具有独立完整内在的新型人格和平等的灵魂。
三星半。
16.跋《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本书重新整合并丰富“飞轮效应”模型,以构建一个终身成长的动能系统。
以韧性为轴心,三个叶片分别是:觉察以洞见自我(个人与自我关系)、意义以发掘热爱和目标(个人与世界关系),连接则注重信任、沟通的“组织韧性”(个人与他人关系),进而强调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持续小赢”的行动(每天进步1%)。
典型的经管类畅销书,逻辑构建简单清晰,但都是各类思想和知识的杂糅整合,无深刻的独立思考,内容浅显,但实用近乎操作指南,以适应快餐阅读。
三星半。
17.跋《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整合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变量的熊彼特长波、以利润率为中心的曼德尔马克思主义长波,以及注重制度变量的社会积累结构学派“三种长波理论”,指出每次扩张长波都是“在科技革命和制度调整相结合基础上发生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和重大结构转换的结果”。
以此宏观分析框架,重点分析第四、五期长波的主要特征(即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和20C80S开始的扩张长波),围绕技术基础、制度基础和市场基础“三大结构性矛盾”进行对比讨论,认为第五次长波远不如上一次来得强劲,且包含着深刻的矛盾性和脆弱性,2008金融危机则是开启长波下行的转折点。
本书出版于疫前,尽管分析的是资本主义长波,然而是一面镜像,研究周期最终是为了跳出周期。当然,非主导国家振幅略小,然而萧条长波已过二十年,似乎看不到新的起点?抑或存在例外?只有留待将来检验。
四星。
18.跋基辛格《论领导力》
20世纪全球最知名的纵横家、百岁老人基辛格的最后一本书。
白寿忆旧,为搅动世纪风云的6位leader写盖棺“评传”,不是叹英雄迟暮、伤故交凋零,而是照见现实,哀精英政治的朽败、忧Leadership的衰落。这位世界级谋士将人生阅历和智识的精华,浓缩于导言和结语。写史,却对诉诸历史经验保持清醒,强调“人对环境的诠释塑造自身所处的环境”,性格和环境结合创造了历史。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先知,阿登纳的恭顺、戴高乐的意志、尼克松的平衡、萨达特的超越、李光耀的卓越、撒切尔的信念六大世界战略的背后,重要的是勇气和坚毅。而牢记局限、善听逆言、深度阅读、富于远见和奉献精神结合,让无一出身上层的6人,以对社会的深刻信念、对环境的透彻洞察、对未来的坚定信心,精准把握了"Leadership十字轴线"的交汇点:链接过去与未来、长远价值观与人民的期望。
四星。
19.跋宫玉振《大道至拙》
此书据曾国藩“课身六法”“处事八德”,将曾氏嘉言重新梳理归结为十二字诀(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
每篇结合曾氏功业的磨砺实践,杂糅韦尔奇、稻盛和夫等当代东西方商业精英的经验之谈以佐证之,每小节写法如征引名人名言的学生议论文,所引全不注出处,所论史事皆粗略,所谓思想史的“降一格”传播,不过如此。
毕竟是通俗成功学写作,以易读好懂为要。此写法虽利于大众阅读,但其病有三:一是提炼未见得十分恰切,如以“强”含“韧”,似并未得曾氏真意。二是局外论人论事,乃学者大病,如何时用“辣”,又何当以“恕”,纸上谈兵,实未得要领,更遑论运用之妙。三是时下经管教义,多好“援儒入资、资儒合流”,而本书所谓的“中国式Leadership”,虽对现代治理体系下的组织、制度、管理不无启发,但本质上还是重驭人之术。
三星。
20.跋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
是书堪称《清史稿》“补幕吏传”。
在前“e考据”时代,以一己功夫,爬梳近千种史料,辑出顺康之徐乾学、李光地,乾嘉之毕沅、阮元,道咸之曾、李、张等有清一代14个重要幕府中数百位宾僚事略,为全书中章。
首章论清代学人游幕特征之“三变”:幕有内外之分,除协理文书刑名钱谷河工等政务之外,清初以修史为名,康乾重学术编纂,道咸则复归经世。而其功能演变也使任用方式由延聘渐向奏调、檄委并行转变,从而导致官幕关系发生“宾”消“僚”长的变化,进而为民初文官制度改革之雏形。如书中引郑孝胥记张之洞居高临下“面试笔试”,与前期礼贤下士已不可同日而语。
末章论清代游幕之于清代学术的传播、撰述活动及大型学术工程的深远影响。
似更值得深入发掘的是,透过学术和事功的背后,从社会史角度窥探清代游幕学人个体之生活史、心态史,或可补为一章。
四星。
21.跋伯克《法国史学革命》
“年鉴运动”点将录,年鉴学派史学名著提要(见大事年表和参考书目)。
八十年四代学人传承,群星璀璨,杰作频出,如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史学学派,百年来似未有第二家。
第一代头领费弗尔与布洛赫双峰并峙,将地理学和社会心理分析引入史学。
第二代中坚布罗代尔在战俘营中写就的《地中海》享誉全球,“长时段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事件史”三分法及三层楼之喻,几成年鉴学派代名词。
后布罗代尔时代学人的“反叛”,让年鉴学派“从地窖到顶楼”,从关注物质基础转向文化上层建筑,勒高夫、勒华拉杜里、杜比三大家在心态史、微观史的拓荒,重新强调观念心态的“能动性作为结构对立面的重要性”。随之身体史、图像史、记忆史、社会文化史等系列著作蔚为大观。
因其开拓了广袤史学领域,挖掘被忽视的史料,以及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故堪称“史学革命”。
四星半。
22.跋周兵《新文化史》
研究西方学术史博论的范例,对西方新文化史代表人物和理论脉络的整体把握和清晰度,胜过彭刚述评西方新史学理论《叙事的转向》。
上篇回顾新文化史理论方法的渊源和各领域的表征,指出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体现在社会史、传统文化史、其他史学分支向新文化史转向三个维度,其理论来源包括史学的反省、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人类学的引入,并将意大利“微观史学”派视作新文化史的先驱。
下篇分论五位新文化史名家,介绍彼得·伯克“新文化史观”、林·亨特“超越文化转向”等思想,并重点概述新文化史三本经典之作的贡献:娜塔莉·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多样化历史叙事,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关于“仪式与符号”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以及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对于“思想与文化/阅读与文本”因果关联的反思。
四星。
23.跋王晴佳《什么是情感史》
上篇为西方情感史文献综述,可资参阅。
“情感史”的兴盛,是对近代理性/科学主义史学研究模式的冲击和改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情绪激烈波动的历史事件(如猎巫),二是情感对历史事件的功用,三是某种情感的长时段变化。但情感史与心态史是否相互包含交叉,似未作辨析。
下篇将情感史运用于顾颉刚“疑古史学”的个案研究,颇见新意。
借口吃“德摩斯梯尼情结”的心理学研究,足以解析顾的自恋、倔强固执以及好大喜功等心理特征。然而就顾与其父关系的分析,似与新旧冲突时代多数士绅家庭并无特异之处,不足以得出其以疑古反叛精神的深层动因。至于顾谭恋情,因谭的工作和行动激发了顾的边疆史研究热忱,民族情感和个人情爱交织当无可疑,但将《古史辨自序》视为顾的一封“情书”,夸大情爱的力量,却有错误归因之谬。
三星半。
24.跋李斌《流言与真相》《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
《流言与真相》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郭沫若身后也逃不开遭逢时代剧变的文士宿命,人品学品多遭责难。本蜀学心性,师承六变,却千夫所指,不见容于后世。
本书意在为郭辨诬,澄清五大流言:郭的入D时间,对《女神》《洪波曲》等旧作修改的原因,对沈从文的批判是否导致沈被迫封笔,再辩《李白与杜甫》的写作动机,以及力辟后人作伪书信塑造郭“两面人”的形象。
总体上有理有据,力求回到时势的具体情境中,给予更公允的评判和同情的理解。似亦较谨慎,如未收入此前发表的关于于立忱之死的辩驳(殉情说本为某作家40多年后的一面之词)。正如绪论引罗志田语,“谣”能“传”,实反映的是时代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的需要,史家之责或在探讨其后的成因。
郭岂止“有学问的GM家”,更是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诗人。壬水通根,冲天奔地,虽主智,无常形,但亦从气不从势。
四星。
《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
本书利用郭沫若纪念馆整理书信档案的便利,展现了建国后郭修改旧作、创造新作、处理科学院及文联行政事务等各个侧面,有资料汇编梳理之功,议论也较为节制。
其中,复原高层关注的《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的文学创作过程、创办并担任《历史研究》召集人、延揽古代史研究人才数篇尤值得关注。
特别延揽人才一项,众皆知有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以韩愈与段文昌平淮西碑之典揶揄郭沫若,而不知郭对商承祚、柯昌济、冯国瑞等学人多有资助,甚至为校补资质通鉴的无名之辈、且尚在下放改造的rightist分子宋谋瑒上书高层试图调京,虽未果,却足见爱才惜才、与人为善、热情率真的一面。
此外,为胡乔木改词一文,则再现了郭胡等文学侍从以古诗词方式与毛进行的微妙政治互动,也颇有意思。
四星。
附:跋王戎笙《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
辨伪功夫了得,证据链逻辑清晰,可以说是铁证如山。
一个自视聪明实则漏洞百出的拙劣作伪者,一个求名心切为时代风潮裹挟的心理畸形者,一个对基本的行政流程毫无概念的幼稚幻想者。
郭对陈也是仁至义尽,没有负陈之处。以郭之聪明过人和阅世历练,或对此早有预见,故而复信采用抄件制,虽被钻了空子,但幸好选对了身边负责较真的老秘书,在百年后出来为其澄清。
四星半。
25.跋《秋菊的困惑》
三十年前的片子——《秋菊打官司》,因苏力率先敏锐地抓住其中法律制度与乡土情理的二元对立,而成为中国式“法律与文学”的“母题”。
强世功的长篇序言,实是借此对以苏力为旗手的“法律批判运动”作三十年回顾总结:指出作为“表面是The liberal left派最终是M族主义者”的苏力,其批判是温和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而之后两个批判高峰,一如冯象般对F治理想的Utopia保持清醒,Left翼更警惕资本与法权的联合;一如赵晓力“要命的地方”所隐含的文化保守主义,从族群生存价值和意义角度的反思。
强序热烈地赞赏这种批判意识,寄望于吸纳古典乡土礼俗共同体、社会主义的村集体、改开后新共同体之“三统”,最终落脚于注重转型、空间、精神三种“legal pluralism”秩序的构建,以及对于“多元一体F治republic”的“调和方案”。
三星半。
26.跋苏力《走不出的风景》
每当毕业季开学季,总免不了重读上几篇苏力十多二十年前的致辞。“发现你的热爱”“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责任高于热爱”等诸多金句,真成了“走不出的风景”,在当下泛滥的致辞中,依然是一股清流。
尽管略需忍受“苏力式”的小清新、啰嗦和自恋,可谁让这是一个头脑灵光又极具同理心的人呢?正所谓“无官气、有条理”,没有板起脸来、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不是八股对仗、满口大词、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以受众为中心又不完全迎合,既注重口语化对白,又充满了书面阅读的张力;而一些看似不那么“讨喜”的否思式人生经验,却往往在经受社会锤打之后,方悟实是应对生活的智慧。
虽不是篇篇俱佳,但P大有几个院长敢写敢讲十年?十年的激情,播撒下一两颗种子,已足够影响一代法科青年,这就是理想主义底色未泯、却又时刻保持清醒的实用主义者苏力的贡献!
四星,2024年6月重读
27. 跋何晋《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为给西部贫困青少年参观燕园的公益基金项目作讲解,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此前虽已读过侯老的《燕园史话》,但就导览而言,此书更通俗,细节也更完备,让我知道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掌故,也留意到了些此前并未关注的角落。
诸如第一次知道原来墨菲最初是想把未名湖填了,幸亏基建部负责人John Gibb教授才得以保留;司徒雷登让博雅塔从中轴线南移,却正好暗合了中国F水的“文昌位”;而湖畔红楼的男生宿舍没有“魄”斋,是因为避讳谐音“破”;贝公楼前的华表并不是一对;以及杭爱碑及石像生主人的事迹,还有圆明园“西湖十景”石牌坊残件遗存断桥残雪、柳浪莺闻,都是2012年修缮朗润园才发现的……
转眼混迹园中数载寒暑,实是园里的局外人。不羡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只愿做一只朗润流浪喵。
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