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廿五章:常物承天亖之養生適一(1)
《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廿五章:常物承天亖之養生適一(1)
https://mp.weixin.qq.com/s/qBl6uPbfd8-8ddJxQnIp4w
之適也,非任乃合其體。之治也,非比焉。之生也,非灋乃同其性。之用也,非頪焉。之養也,非逆乃周其是,而事也,非妄焉。
治之,其先龢其心,同其神,調其氣而用之,則其道附而病易祛也。故其養也,先調其氣,龢其心,同其神。神氣沖龢,然後悳,附其虛矣。
非其常,性之變也。常,非其常,質之異也。其病也,其不病也,皆其恒用之狀也。故有病,而無色脈者。有未病,而色脈俱者。有病不病者,有不病病者。皆精、神與形,質之所化焉。非善察其應者莫名,非善知常物者莫會矣。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黄帝内经》“脉者,气血之道路也”,“察脉以知病,观形以知性”,“脉有常形,病有常色”, 说明了脉象反映了气血运行的状态,可以通过脉象来判断疾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