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的巨献,但你会买单吗?奥伊斯特拉赫在华纳的录音集结发行
文:张可驹
随着这些年,大唱片公司打包录音的积极性虽稍有减退,但依然不断继续,我不时也会盘算,究竟还有哪些巨匠级别的演绎者没有打包呢?结果,最近强势登场的一套,并非先前没有打过包,而是重新再打包一次,张数还增加了不少的,《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华纳录音重制再版》。
要说这套唱片是最近十年中的巨献,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华纳系的主干就是原EMI。自从EMI的古典唱片资源并入华纳之后,华纳系统录音全集的打包,基本是以原EMI为主线,再合并诸如Erato、Teldec的录音。EMI品牌尚存的时候,大概就是那段时间的末尾吧,奥伊斯特拉赫的录音推出了全集,它是打包时代开始的标志性出品之一。
不久之后,又推出里赫特的EMI录音全集。数年后,里赫特华纳录音全集出现,主要是整合了Teldec的少数录音。我当时就希望华纳未来能够如法炮制,把奥伊斯特拉赫的录音以更高的规格再版。而当这套唱片真正出现的时候,距离里赫特的二次打包已过了大约10年。
面对这套唱片时,也比当初的期望多了几许复杂之感。当然,现在还谈不上真正地面对它,因为只是出了这套唱片即将面市的信息。
关于奥伊斯特拉赫的历史地位,倒是不用再多说了。此时更应关注的,是他与EMI之间的关系。
EMI的超级制作王牌制作人瓦尔特•里格说,他听过的最伟大的两位小提琴家,就是弗里茨•克莱斯勒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说实话,我一直认为这未必完全由于他感到奥伊斯特拉赫的成就高过海菲兹,而是因为海菲兹是里格之前的加斯贝格签的,而奥伊斯特拉赫是他最核心要抓住的王牌。

原先EMI发行的全集套装
说到奥伊斯特拉赫的商业录音,彼时俄国的音乐家在国外录音困难重重,因此为他们灌录优质的商业录音分外可贵。奥伊斯特拉赫的商业录音大致是EMI占50%,剩下的50%由dg、Philips、RCA、哥伦比亚等公司瓜分。换言之,EMI是压倒性的多数。
从单声道时期,记录下大宗师醉人的中期风格,到他后期阶段感官美稍作减退,而风骨越发苍劲的演奏艺术,以良好的录音效果领略完整的奥伊斯特拉赫,EMI的录音是无出其右的。
这次的再版相对于第一次而言,制作的规格是大为提高了,着重标明要重制声音。近年来,华纳对于历史录音的大力发掘,除了眼光让人佩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声音制作的风格上,也比过去EMI的操作好了不少。尤其是相对于国际版对于历史录音倒行逆施的胡乱去噪等等,要好出太多。
因此,当年有人出于对EMI的感情,表示标了华纳标的唱片绝对不买,我则是心中早已淡化至没有太多痕迹。EMI做坏掉的录音这个话题,现在就不展开了。总之,EMI明明坐拥那么丰厚的资源,却在历史录音方面长久地非常不给力,也有些一言难尽的制作风格。
华纳接手以后,在这个领域是全面重振,确实赢得了许多历史录音爱好者的尊敬。


富特文格勒录音集结,同样主打声音重制(remastered)的卖点
如今奥伊斯特拉赫的录音集结重发,既然直接写明“重新制作声音”,这方面显然也成为再版计划的重头。有之前富特文格勒、克伦佩勒的大套装,还有吉塞金的全集录音奠定的高水平的基础,本次很值得期待。然而,预告发出的时候,乐迷们就发现了居然是......58cd?
原来EMI全集那个不就17张吗?虽然现在唱片公司打包有时依照LP时长来拆分,但张数最多也不会乘以二吧?你这个是乘以三都不止???
然而,看到有人贴出具体的内容安排之后,发现情况变得更为有趣,唱片公司扩充篇幅以挑战听众承受极限的操作,果然还是有一些底气在。如下:


确实,出现了单张不到40分钟这种“让人发指”的操作,而且还不算少?但克服了起初的不适感,继续看这份目录,你的注意力难免被引向:唉?老奥在EMI录过巴赫、格里格的奏鸣曲吗?
还有莫扎特K.379?还有德沃夏克的协奏曲?还有维厄唐第四!?还有他领衔的莫扎特、勃拉姆斯的四重奏、五重奏?这都这么回事?
对比一下EMI全集的内容:

原先华纳出富特文格勒大套装的时候,说明是“商业录音全集”,换言之,不仅是华纳系本身,连环球系的dg、decca录音也借调过来了。本次只是看到目录贴出,没有具体的信息,可是大宗师在其他几家公司的商业录音中也没这里面的许多曲目。
看来,唯一的可能就是华纳发行了不少俄国本土的录音。这个操作原先dg也有过,见于吉列尔斯的全集套装。其中有些唱片是俄国录音的Westminster引进版,因为Westminster归入环球系,因此也将这部分纳入全集之中。
二战后,各种引进版的发行繁荣且复杂,其中大部分内容,在cd时代渐渐隐没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本人对LP不太了解,因此也无法探究黑胶时代EMI系的引进版状况。但就这些内容而言,目测是俄国本土录音,现场录音与录音室制作混合的可能性较大。
老奥担任第一小提琴的四重奏、五重奏录音,原本doremi发过cd,重放效果一般。而说到维厄唐《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之前只看过一份录音效果让人崩溃(n次)的现场录音。


Westminster引进吉列尔斯的录音
倘若华纳能够拿出母带资源,最大程度地保证重制效果,确实也仅能覆盖商业录音的部分。引进版究竟能拿到怎样品质的音源?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整体应该不会太差,但比较一下前述dg打包吉列尔斯的时候收入的Westminster录音,同Vinezia母带发行的版本,我们还是会看到差距。
问题是,Vinezia已经没了......
差不多十年前,Vinezia、Vista Vera等公司的振奋,让乐迷重燃俄派大师们的录音不断被发掘,填补日系再版空缺的期望。但那个蜜月期很短,如今Melodiya都渐渐不再出实体碟了。而原本振奋多年,却渐入萎靡的日系再版,终于彻底萎靡。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没人期望大厂重整昔日的引进版,由此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毕竟,乏人再版是由于市场的迟钝,不好卖了。如今华纳以意外的方式,将这些录音作为《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华纳录音重制再版》的一部分,制作的基准线有保障,效果究竟如何则要听过才知道。
说起来,你引进版都做了,不如就把他们钢琴三重奏的许多录音也一并发了吧。

这些录音虽然基本不可能拿到母带资源,但依然在本次“重制”的范围之内。华纳应该也会利用现有的音源,认真去做的。那么,现在问题显然就是:为了整体重制的定位,为了不少罕见的内容,你会为这套将舒伯特《第一钢琴三重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单独一张发行的唱片买单吗?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