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阁老与杨镐之死》
睢阳区文联主席张学勇送给我一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河南商丘睢阳卷》,书中的《传说. 人物传说》中有《沈阁老的传说》,其中第九个故事是《计除杨镐》,讲的是沈阁老与杨镐的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沈阁老与杨镐都是商丘古城 “八大家” 的历史人物。笔者是商丘古城人,素来喜欢研究商丘古城的历史,特别是有关 “八大家”、“七大户” 中的有关人物,因此了解史籍等有关资料中记载的沈阁老与杨镐的事。看了《计除杨镐》,了解了文中讲述的故事,总想从史实的角度说道说道,以还历史之真实。
在商丘民间,沈阁老的传说很多,像《闹龙街》、《卖瓦盆》、《无梁庙》等等等等,都是赞扬沈阁老一心为民的事,读了以后,让人很高兴;还有《智惩坑民官》、《智惩贪官》等,也让人捧腹。只是读了《计除杨镐》后,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故事认为除掉杨镐是件大好事,就把这个大好事放在沈阁老的名下了,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出于对沈阁老的热爱。但故事与实际相差太远,有必要把事实真像摆出来,让大家知道知道。
先说杨镐。杨镐,字京甫,号凤筠,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当过江西南昌、河北蠡县知县,是个文官,能考上进士,说明他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后升为御史,因罪调大理评事,再迁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曾偕大帅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因功进副使,垦荒田130余顷,一年积粮1.8万余石,擢升参政。杨镐与沈阁老是同乡,其妹是沈阁老的侄子沈大坊之妻,沈杨两家还是亲戚呢。
故事说杨镐投靠过大奸臣严嵩,严嵩事败后,沈阁老想除去他。其实,杨镐和严嵩根本挨不上边儿,严嵩是宏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主要在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朝为官,事败后,其子严世蕃被杀,自己也被罢官,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寄食墓舍而死。严嵩在沈阁老中进士时已经倒台,到杨镐时,早就连影儿都没有了,杨镐根本不可能投靠严嵩。这是人们的想象。 故事说杨镐当过兵部尚书,杨镐根本没有当过兵部尚书,他当过最大的官是朝鲜经略和辽东经略。
故事说,杨镐自掌了兵权,便想反叛,自立为王,但沈阁老还活着,使他不能不有所顾忌,便借祭祖为由,告假还乡,想摸摸沈阁老的底儿,就宴请沈阁老。杨镐见沈阁老让一个笨头笨脑的兄弟来替他,暗想:沈阁老真是老胡涂了,看来,朱家的江山快姓杨了。其实,杨镐根本没有叛国篡权之想,就是一心想把官当大一些罢了。
故 事说,在酒席宴上,杨镐情不自禁地说:“老朽不发芽,何足惧哉?”沈阁老的兄弟回去后把酒席宴上的情况说给他听,沈阁老气得胡子直翘,暗想,我这个不发芽的老朽,倒要发芽给你见识见识。所以在杨镐回京不久也去了北京,并怂恿万历皇帝观看杨镐指挥练兵。当万历皇帝命令御林军拿下杨镐就地正法,杨镐向他求情救命时,他却冷笑一声,轻轻地说:“莫笑老朽不发芽,发芽叫你掉脑瓜!”看到这里,人们一定会想,这个沈阁老咋给人记仇呀!咋因为一句话就置人死地呀?真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啊! 实际上,沈阁老与杨镐根本没有仇,沈阁老根本没有设计杀杨镐的心,杨镐被杀是事实,但另有原因。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杨镐偕副将李如柏出塞,损失部将10余人,士兵160余人。他很会讨好上级,因而得到一些人的信认,时值朝鲜遭到日本的侵略,急须再用兵,杨镐被免罪起用,擢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初到朝鲜时,打了几个胜仗,迫使日本侵略者退据蔚山,再败又退岛山,结三栅于城外以固守。游击(军官衔)陈寅连破两栅,第三栅即破,杨镐为让李如柏立此战功,随鸣金收兵,倭寇闭城不出,坚守待援。杨镐率军四面围之。时值天寒地裂,官兵苦不堪言,已无斗志。倭寇援兵至,明军大败,死亡两万余人,辎重大多丧失,史称 “是役也,谋之经年,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皆恨。” 打这样一个大败仗,杨镐却向朝廷奏捷报。后来真像败露,应定死罪,但是由于首辅赵志皋营救,才免一死,又被起用,又因事丢官。后金占领抚顺后,明朝政府竟然起用这样一个人来指挥决定明朝生死的萨尔浒大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身为辽东经略的杨镐率领明军十二万,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但是,杨镐不懂兵家三阵:“日月风云,天阵
也);山林水泉,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 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懂得,要把仗打胜,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铸下历史性大错。
先说天阵,即天时。辽东冬季寒冷,而他把开战时间定在二月二十一日,后因天降大雪行军困难,改为二十五日,最后定在三月初一日。杜松说,现在大雪迷路,请后延发兵日期。
刘綎也说,对地形还不熟悉,还是缓一缓再发兵为好。杨镐勃然大怒道:“国家养士,正为今日。” 就把皇上钦赐的尚方宝剑挂于军门,以警告还想延期出兵者。明军多是中原人,还有许多是南方人,很不适应辽东的寒冷,又遇 “风雪大作,三军不得开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 连眼都睁不开,怎么能打仗呢?只有失败,这实在是有违天时。
再说地阵即地利。明朝四路大军远程奔袭,深入后金腹地,山川峡谷,河流林莽,易守难攻,更是辎重和步兵的大忌,明军大败,实违地利。
第三说人阵即人和。这四路大军的将领,大多是将二代,杜松兄杜桐、马林父马芳、刘綎父刘显、李如柏父李成梁,是都名将。但是,他们有的是借父荫官,有的崇尚空谈,有的跋扈骄傲,有的放纵酒色,有的这几方面兼而有之。杜松刚愎自用,贪功冒进;马林进军迟缓,畏敌先逃;刘綎轻信诓言,有勇无谋;李如柏临阵怯懦。一个不懂军事的杨镐,带领这样四个大将,明军岂能不败!这实违人和。
最后还要说说兵阵。“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的关键是 “合击” 的 “合” 字,杨镐的错误是兵分了,军进了,敌击了,却没有 “合”。只有合击,才能集中兵力,重创敌人,实现目标,取得胜利。杨镐只分不合,使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的劣势,而奴尔哈赤却以 “合” 对杨镐的 “分”,结果明军大败。文武将吏死亡310余人,军丁死亡45870余人,马、骡、骆驼损失28600余头。这是明军毁灭性的失败,举国震惊,杨镐遭到弹劾。但是当时朝廷却把这个打了大败仗的他仍然放在指挥的岗位上,统领败军之将马林、紈绔之将李如桢,分别守开源和铁岭,他也没有实施任何有效措施进行防御,结果,城池丢失,大片土地被占领。像这 样有重罪的人,直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二年(1629年)才被正法。
我认为,杨镐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内因,就是他自身的原因。杨镐进士出身,当过县令,乃一介书生,是个文官。他不懂军事,更谈不上有指挥才能,和张巡、于谦、王守仁(王阳明)、袁崇焕不能比,人家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懂军事,文武兼备,更有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杨镐不懂军事,还无自知之明,打了么多败仗,也不申请转行。许远身为太守,自知不懂军事,就主动把军权让给县令张巡,多么高风亮节!
二是外因,就是当时的形势。明朝政府腐败,不能量才用人,把一个不懂军事、常打败仗的人,放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把国家命运当儿戏,以致断送大好河山。如果明朝政府还让杨镐当文职官员,他也许能做出不少成绩,甚至造福一方呢。他曾经领导开垦荒田130余顷,一年积粮1.8万余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再说说沈阁老
沈阁老,名鲤,字仲化,号龙江,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是三甲第三名,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检讨,进编修,隆庆时为太子讲官,就是太子的老师,后太子登极为皇帝,他就成为皇帝的老师了。这位皇帝就是朱翊钧,年号是万历,万历十二年(1584年),沈鲤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历经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三朝,为官清正,不结党,不营私,不媚上,不压下,执法严谨,遇事很有主见,素负众望。特别是晚年入内阁,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后,爱民如命。梁明德在《亦玉堂稿序》中说他 “立一言可造天下福,建一议堪垂后事法。” 清代顺治、康熙朝著名诗人、翰林院侍读、左都御史、邢部尚书王士禛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沈鲤 “经术宏深,议论正大,真一代伟人。” 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纪晓岚)在《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六. 别集类五 . 亦玉堂稿提要》中说:“鲤在神宗时立朝侃直,称为名臣。晚入政府,毅然特立,……如谏止矿税一疏,实国脉民生之所系,其功甚伟也。他如议复建文年号,改景帝实录,停取麒麟,请并封恭妃,诗宥议礼诸臣以及正文体,阻秦王服内请封,释诏狱官范诸事,皆关朝廷大体。知无不言,至于封还成命,不惮再三削牍以冀,一悟恳欸恻惮之意至今犹可想见之。” 令外,沈鲤坚持定国本,就是应该立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还写成《会典》,又奏行学政八事,也都是关系朝廷大体的。
沈鲤热爱祖国,更热爱家乡,为家乡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商丘位于黄河下游,黄河经常泛滥,人民苦不堪言,他奏请朝廷,奉旨修筑黄河南岸大堤,从荥阳到微子湖,八百多里,因朝廷拨款不够,他就变卖自己的田产以补其不足,因此人民称此黄河大堤为沈公堤,现在还称沈堤呢。盐是人民的生活必须品,不可一日没有。商丘人民一直吃山东的海盐,但是后来盐政改隶山西,山西池盐又苦又贵,无法食用,只有花高价再买私盐,但是,买卖私盐一律都范法,政府严禁,人民更是苦不堪言。沈鲤就找宋纁一起想办法,做各方面的工作,终于使归德盐政改隶山东,人民又能吃上好盐了!百年积困,终于解决。为感激他俩的功德,人民立了《归德府改盐停运碑》。沈鲤还和宋纁一起,纂写了第一部《商丘县志》,共十卷,详载了商丘县的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和当时的情况,开商丘县修志的先河。沈鲤与同里杨久通、尹之才、乔巗、家弟沈鳞结社于文雅台,期挽士风,稍还古昔,遂以文雅标社,并制定《文雅社约》。他还大力支持新建商丘县学,重修归德府学,写了《新建商丘县儒学记》和《重修归德府儒学记》,又亲笔为府学题写了“育才兴学”四个大字,这都直影响了当时学风,使商丘人才井喷式出现,使商丘出现了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他还办了沈氏义学,供子弟读书,并约沈氏“族众中有极贫不能举火者,各与置田数亩,使尽力耕作以资糊口。”他还买了一部分田地,作为沈氏公田,养济族人。每年冬季,他都会命令家人,做棉衣棉裤一百套,到大街上发给无法御寒过冬的人。
因沈鲤入内阁,又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所以人称沈阁老,又因为他死后谥文端,所以又被称为沈文端公和文端公。《明史》说,万历朝贤相就数两文端,即沈鲤和王家屏,因为他俩都谥文端。《明史》还说,万历朝时,天下有三大贤,即沈鲤、郭正域和吕坤。可见,沈鲤是以德贤闻名天下的。沈鲤是明朝的最后一名贤相和名相,沈鲤之后,明朝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阁老沈鲤辞官回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病逝于商丘家中,终年85岁。他一生没有当过地方官,也没有在军队服中过役,没有和杨镐一起工作过。
萨尔浒大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那个时候沈阁老已经在告老还家十年后又去世三年了。崇祯二年(1629年)皇帝杀杨镐,沈阁老更不可能知道了。沈阁老和杨镐之死一点儿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