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穿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听张艺、奥匹兹与上海爱乐乐团,呈现上海爱乐乐团2023—24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文:张可驹
昨晚(2024.7.21),欣赏了上海爱乐乐团2023—2024音乐季闭幕音乐会。张艺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携手德国钢琴家奥匹兹(Gerhard Oppitz),演出莫扎特《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K.491,下半场是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地点:上音歌剧院。
设计精心且硬核的曲目,搭配非常有吸引力的独奏家,这是张艺与上海爱乐(以下简称:SPO)组合的一贯路线。不过本次的曲目,或许还特别添加了一些妙趣。今年是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演出“布七”顺理成章,而搭配莫扎特《c小调协奏曲》,很有些天堂与地狱的隐喻。

傅聪将这首协奏曲的末乐章形容为浮士德下地狱,那样灰暗而“轻松”的意境,实为戏剧天才莫扎特最高妙的手笔。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是他神往天堂的作品,《第七交响曲》还特别加入了一个巨大的挽歌气质的慢乐章。
之前我推荐这场演出的时候,特别推荐奥匹兹的演奏。这位钢琴家不仅是二战后德国学派中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当代不时受到忽视的一位大师。虽然以往在大品牌录了一些唱片,奥匹兹整体上还是偏低调的演奏家。Hanssler的录音(整体都是偏后期的演奏)体现出钢琴家的艺术越发走向纯青。
渐入高龄的演奏者,不免让人担心现场的状况会否不稳,奥匹兹弹莫扎特“c小调”则鲜明地体现了演奏者的扎实。他在录音里,依旧保持年轻时很有分量的触键风格,却在音质中更增一种明亮通透的效果,在现场得到了理想的还原。
对每一音符都有所顾及,力度丰满地透入键盘,才能真正表现好莫扎特精美的结构轮廓。而这在现场实践是何等困难?奥匹兹刻画K.491的第一乐章正是当代范本。钢琴家没有特别去“做”什么,“仅仅”以那样的声音质感与颗粒的明晰,将乐句线条在无可挑剔的平衡比例中勾画出来。

大线条没什么戏剧化的波动,局部更没有任何一惊一乍的速度变化,但乐句气息的流畅、吞吐自如,搭配线条轮廓自然而然呈现的力量感,大手笔是每每都在的。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奥匹兹对于声部的立体感很有把握。
不是特意“弹得立体”,而是在突出主要旋律的同时,低声部始终稳稳有其分量。这在录音室中相对容易,熟悉现场的乐迷却应该知道有多难?
表现《c小调协奏曲》的慢乐章,奥匹兹和乐队取得了很好的默契,共同呈现高度流畅中的情感深度。张艺和SPO对于协奏曲很有心得,上次听他们与陈萨合作莫扎特最后的钢琴协奏曲K.595,亦是当下可贵的莫扎特协奏曲演绎。本次与奥匹兹呈现K.491的第二乐章,可谓品格非凡之演。
偏快与偏慢的演奏,本身各有特点与困难,并无单纯的高下之分。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演绎者对于线条的塑造,对于乐句的呼吸都不讲究,还通过放慢速度、拉长旋律线以求“深刻”,结果根本撑不起结构,那个通过慢速拓展的空间,显得越发杂乱。
反观昔日的很多顶级演绎,速度和句法构思都凝练太多,由此呈现丰富的音乐内涵,演绎品格随之彰显。
21日晚莫扎特K.491的2、3乐章正是这样的演奏。小广板开头,奥匹兹弹出主题的时候,旋律仿佛出自一位极富修养的男中音歌唱家之口。宛如人声的美感,被融入古希腊雕塑般的线条,每一音都那么有讲究,音符的连接更是妙手,却终归无一刻显露“拿捏”感,真大师。

与此同时,奥匹兹在钢琴与木管组的对答中,瞬间切换独奏与乐队的主次分量的控制,也实在是呈现这部难演之作的教科书级示范。
表现终曲部分,独奏和乐队将主题与各段变奏的速度统一在高度流畅、稳定的推进之中,效果是升华的。如前所述,莫扎特在此写下“轻松”的悲剧性。奥匹兹与SPO在不舍昼夜般的流畅中,依然能深入发掘音乐内涵,这原本就会强化作品的独特意境。而当奥匹兹刻画不同变奏时,还能进一步赋予它们极鲜活的节奏感,更是将阴影的纵深拉满。木管组的配合相当出色。
顺便一提,哈斯姬尔在她与马克维奇的著名录音中也有类似处理。不少人还一直认为她是弹得很精美,却无法真正深入莫扎特的演绎者,就让他们这么认为吧。不过同哈斯姬尔相比,奥匹兹突出节奏律动更为直接。
下半场的重头曲目,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是张艺和SPO对自己提出的巨大挑战。前段时间,听了该组合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乐评在此:在“战争之夜”,扩张乐队的安全边界:略谈张艺、Volodin与上海爱乐的演出),印象甚好,对于他们演奏布鲁克纳“第八”的录音亦然。
于是很期待“布七”的现场,听后感到演出多有让人难忘之处,但这次布鲁克纳的天堂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肖七”的演出展现了SPO所能企及的高能,各乐器组的表现都比较整齐,反观21晚的“布七”,铜管的演奏就未能够同弦乐等量齐观。明明这两部都是非常考验乐队高能的作品,出现这样的差异,除了演奏者的表现有起伏之外,很关键的一点,恐怕就是演出布鲁克纳“专门化”的考验。
布鲁克纳交响曲是非常自成一体的创作,对于乐队的挑战也不同于其它很多难演的作品。一支乐队拥有“布鲁克纳传统”,除了风格把握的娴熟,也意味着他们擅于面对布交独有的困难。
“布七”与“肖七”正是很好的比照,两作之中铜管的分量都不轻,布鲁克纳所要求的那种长线条、长气息却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本次演出,张艺对于“布七”整体的分量配比,几个乐章连续发展的效果,都有精心的安排。速度的选择效果鲜明,但这样选择的背后,既有着对于布鲁克纳交响曲风格的理解,也有着对于“布七”这部作品独特结构的深思熟虑。
旺德曾表示,布鲁克纳的和声是浪漫的,结构却是古典的,不能做漫无边际的表现。聆听历代演绎者的录音,我们也不难发现,结构的紧凑是很多老一辈巨匠关注的重点。这样的紧凑,不单是选择一个“偏快”的速度,而是将布鲁克纳交响曲(相对之前的作品)越发复杂的结构充分理顺,以文理的清晰为基础,流畅推进,凝聚结构。
而这,也同样是21日晚,张艺表现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出发点。

“布七”这个作品,还有一点特别,就是它仿佛天生有些头重脚轻。如果前两个乐章的框架搭建得很宽大,后两个乐章好似无论怎样都难与之平衡。
相对于整体性地快速,张艺的选择大致是第一乐章偏紧凑,第三乐章相当快,第四乐章偏紧凑,第二乐章则充分放宽气息,将挽歌氛围浓厚地呈现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走到旺德指出的方向,这样的配比如同放大的古典风格。第一乐章中,张艺力求突出各弦乐组音质的凝聚与线条衔接的环环紧扣,几乎不追求非泛音散逸的效果。细节多有用心之处,更每每指向整体性的目的。
无论是突出第二主题中细致的连断划分,还是第三主题活泼的舞蹈性节奏,又或是木管与弦乐组精心控制的平衡,都在反复显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世界是如此丰富,由太多我们容易忽视的东西共同构成那样的丰富与平衡,绝非单纯的庄严感与厚重的平涂效果。
表现巨大的柔板乐章,指挥家在宽广的速度中放长气息,发掘弦乐音响的纵深与音色、质感的表现力。效果感人,甚至不惮于略微渲染,但也不会陷入大色块堆砌的状态。正相反,第二主题的长线中,精细的气口安排还是让巨大乐队的演奏有种人声般自如的美感。

基本维持在SPO的上限,但如前所述,铜管的表现偶尔有些状况,从第一乐章的尾声开始。这方面确实还要不断加强,希望能将他们演出“布八”录音中的水平常态化。
有意思的是,本次“布七”第三乐章飞驰的速度,很大程度上让铜管的线不用很充分地展开。面对整体平衡的难题,张艺没有放慢终曲的步调以求宏大,演奏速度依旧比较快,但指挥家处理的核心,其实是不断突出音乐前进的动力感。
“快”和动力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也能在慢的速度中体现,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音乐前驱的动力感持续被塑造、累积,并随着作品的发展到达高潮,“布七”终曲的分量,四个乐章连续发展的平衡,也自然随之完成。

单纯选择一个速度是容易的,揭示速度背后的意图却很困难。当然在操作中,应该是相反,越是面对巨大而复杂的作品,演绎者越是应该先有明确的意图,再选择实践意图的方法。面对困难重重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张艺与上海爱乐乐团确实带来一次深思熟虑,内涵丰富的演出。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