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认识自己,从觉察沟通姿态开始
萨提亚女士在协助他人的工作中,发现人们常常在某些时候「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传递出两种不一致的讯息,让对方感觉困惑、误解,也可能会激起对方防卫的反应。
——文/ 张天安

认识自己,从觉察沟通姿态开始
「我工作了一天,带着疲惫的身心回家,一进门却看见满地的玩具,到处都一团乱,就忍不住满腔怒火,脱口对孩子咆啸。当看见孩子一脸委屈、受伤的落泪,我心里就有些过意不去,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掌控好……。」
「那天主管信心满满的把工作交办下来,虽然我认为不太合理,但因为不想让他对我失望,带着不安,我不太情愿的答应了……事后很懊恼自己为何没有把话说清楚。」
当你处在有压力、身心疲惫或负向情绪积累过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上述自动化的实时反应,在事后又觉得懊恼或后悔,因为它不是你可以理性控制的,而且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如果觉察到这种情况,你会发现这早已不是第一次,过去、甚至从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常常发生了。这样的觉察是很重要的,「没有觉察,就没有学习」。
为什么我知道,却做不到?
最初,萨提亚女士在协助他人的工作中,发现人们常常在某些时候「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传递出两种不一致的讯息,让对方感觉困惑、误解,也可能会激起对方防卫的反应。
「口」指的是说话的口语或表达的字眼,「心」代表着一个人的非口语讯息或情感,其中「非口语讯息」是指人们说话时的身体姿势、行为动作、表情变化、音调高低、音量大小、语速快慢等等。
就像下页插图所示,太太心里明明担忧紧张,希望丈夫赶快回来,但丈夫终于回来了,脱口而出的却是指责的话语,内心所想和表面的话语、行为是不一致的。
出现这种不一致性的反应,并非只是表面上看到的「有压力、身心疲惫或负向情绪积累过多……」情况所导致,更重要的环节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进入了求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你会感受到威胁、不安全感,产生焦虑、担心、无力,甚至愤怒的情绪,内心最深处感觉到「我不够好」。在这样脆弱的状态里,你为了保护自己,就非常本能地出现这样的行为反应。
因此坊间教导如何沟通、如何调整情绪的书籍和演讲,通常会让我们比较明白自己的状态,或知道了一些方法,但是,也会让你感觉到懊恼,因为你知道这些道理,却经常做不到。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不一致性的行为反应是你从小在求生存状态里,经历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所养成的习惯,当然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或仅用认知的方式就产生改变。因此,你可以对自己更宽容一点,允许自己慢慢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足够引起重大改变的进展。
觉察的起手式
在萨提亚女士的观察里,这种面对他人时不一致性的行为,相当普遍而且多样。在她累积的经验中,将其归类成四种常见的反应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这四种反应模式,称为「求生存姿态」,或是用中性一点的说法,称为「沟通姿态」。
如果你开始学习萨提亚模式,想要藉此更加的认识自己、改善家人关系与人际互动,那么就会接触到萨提亚女士所提出的创意隐喻──「求生存姿态」。在工作坊中,我会邀请所有的学习者运用身体去体验姿态,想象在压力情境下,自己的身体姿势、口语的表达以及内心的情感(或感受),这三者是怎么样联系起来的。
这四个求生存姿态的体验与学习,可以直接运用在你的生活当中,提升自己在压力下容易出现实时反应的觉察力,通常是学习萨提亚模式的起手式。
请记得的是,学习这四种姿态,不是要用来批判自己或他人,但我却常常发现学习者会进入这样的指责状态里。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并非萨提亚女士的初衷,她希望我们提升的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反应的觉察能力!
如果我们越能觉察自己的求生存姿态,就越有机会创造一个停顿的时空,让我们中断实时反应,而出现更多选择不同反应的可能性,增添之前忽略的部分,让我们趋向一致性的沟通,创造与他人真诚互动的过程,使得彼此更靠近、关系更亲密。
这种一致性的沟通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对方体验到你的善意或认可,而产生温暖、美好的感受,同时,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内在力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
摘自 张天安《萨提亚自我疗愈之路:一场关于连结渴望、提升生命力、转化创伤的内在旅程》/
(《转载声明》:本文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