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又看电影了。
近来囤的电影有些多,连忙看了几部,有好有坏。关于《朝云暮雨》,有挺多的讨论是关于原著小说的,最近生活中也凑巧谈到了类似作品,所以今天想狭隘地浅浅讨论一下电影改编和原著党的话题。
从严格意义上说,超英电影都是漫改作品,但其故事最多采用原作的概念,由编剧从新填充内容,这种电影就不在今天的话题之内。毕竟当原著党深究的时候一句平行宇宙便可退敌,用不着单独拿出来说,同理类似《流浪地球》系列、《生化危机》系列、朱莉版《古墓丽影》、法鲨版《刺客信条》等。在这个限制条件下结合我贫瘠的观影序列,能聊的作品不多。没有选择《指环王》、《霍比特人》、《哈利波特》、《权游》等的原因是其本身质量能让原著党满意(当然权游有例外),并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一些诸如《沙丘》这样的太空歌剧,其本质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宫斗剧,个人没有兴趣故不做讨论。
首先要声明的是,虽然个人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我尊重所有的原著党;因为一定要原作足够优秀、有足够的影响力,才能改编成电影,而原著党就是这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并不代表原著党都是对的,这取决于电影在改编时所采用的叙事逻辑,拿《灌篮高手》和《最后的生还者》(以下用《灌高》和《TLOU》代替)举例。
《TLOU》原作是电影化叙事的游戏,而改编的剧集也采用了与游戏中同样的故事、分镜、台词等要素,意图就是将游戏中同样的故事与情感传递给屏幕前的观众。这个时候原著党的意见就是非常值得参考的,因为它侧面说明了改编作品是否原汁原味,观众看到的是否是同样的人物。当然观众可以说我觉得改编作品已经很好了,原作什么样我不关心;可是当原著党骂的时候也请观众闭嘴,因为正是这些骂的原著党才有你喜欢的剧集,他们骂是应该的。
而《灌高》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改编电影和原作漫画本身属于不同的媒介,有着其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它是一部27年前已经完结的作品,改编时更应该考虑的是当下观众是否能接受,毕竟电影有其商业属性。在这两点的基础上,电影采用有独立漫画作品的宫城作为主要角色,将五虎将的故事串联起来,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所以当很多原著党在喷改编电影是宫城传的时候,我在想的是这些人难道真的就只想在电影院里看漫画3D建模再转成2D的一场篮球赛吗?即使他们愿意看,普通观众怎么办?走进影院没个铺垫就看一堆高中生打球,没有背景故事怎么共情呢?
采用这两部作品举例的原因之一是上面提到的其改编路径不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改编作品均出自原作作者之手(TLOU剧集并非由导演而是编剧改编,所以角色的性格把握有问题,一说是原作导演改了原作角色性格),算是一种控制变量的讨论。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出自我个人的好恶编出来的借口,都无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再说说其实和原著党无关的那些改编电影。
众所周知,魔兽游戏从发售至今已经有相当多本小说为其增加世界观设定,从黑暗帝国到泰坦降临,上古之战到黑暗之门入侵,如今艾酱已经初长成,故事开始向其内部延伸;而在游戏中问起《魔兽》电影扑街的原因,有相当多的魔兽玩家将其归结为选择了错误的故事:“就不该拍第一次黑暗之门,直接拍阿尔萨斯大孝子的故事,让亨利来演,肯定卖爆。” 如果《魔兽》电影真的以阿尔萨斯为主角,那基本上会被安排成三部曲的形式:1.从阿尔萨斯出生开始,结束在净化斯坦索姆,或者在拿起霜之哀伤的时候;2.3为上下集,展示成为巫妖王之后的阿尔萨斯弑父和对银月城的入侵,第三部结束在巫妖王陨落以及伯瓦尔成为新的巫妖王。那么事实真的是制作方不如玩家懂魔兽吗?那倒未必,起码魔兽IP的持有者暴雪娱乐肯定和玩家想的不一样,证据之一便是在《魔兽》电影上映后马上到来的新版本《德拉诺之王》,明显是事先有过设计,电影就是想要为游戏造势;而在电影上映前也有小道消息提到暴雪此次试水不希望动用太多知名角色,以免扑街后有损IP形象,而且要求编剧遵循原作,不希望有过多的改编。而制作方的这种不自信也体现在投入上: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中,除开动漫作品之外,只有周星驰的《美人鱼》和爆款R级作品《死侍》票房比《魔兽》高,而制作成本更低。再看观众对标的《指环王》系列,2001年的制作成本虽然不到1亿刀,但其是三部一起拍,虽然剧组拮据,但道具制作会省下很多费用,这点从后续的制作成本就能看出来,而且它也不是当年票房前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当年的票房冠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制作成本已经达到了1.25亿刀。其实这么看就知道16年的魔兽制作成本其实蛮低的了,还是需要动捕和特效的制作,而且导演也不是那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人,能制作上映就算不易,归根到底还是爹不亲娘不爱,本身就是个投机作品。
而《古墓丽影:起源之战》就感觉是各种错误都犯一遍的样子,想复刻原作又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原作故事砍一半留一半、投资又不多,最后呈现廉价感真的是咎由自取。
最后回到 《朝云暮雨》。我看到最多的说法就是电影将主要时间放在了范伟饰演的男主老秦身上,而其原作的名字是《穿婚纱的杀人少女》,碰到了挺多人的点。
首先如同上面所说,这是跨媒介的改编,不需要按照原作拍,原著党的意见就没那么重要;
其次,电影一定会有一个主视角人物。本作除了男女主之外没有其他一以贯之的角色,那么这个主视角人物不是男主就是女主。而让一个意外失去双亲后出现心理问题,想要报复又错杀他人这样一个角色当主视角人物,难道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觉得假吗?她的人生就是停在了那场车祸,此后再无发展、渴望结束,看2个小时这个状态,观众会疯的;
再者,即使上述的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我也不相信张国立能很好的拿捏这个视角。但是相对的,我觉得张国立导演在成片的视角下做得很出色,他最大限度的让范伟饰演的老秦很普通很无聊,越到后期越不会对老秦产生任何的兴趣。你不会记得他的故事,他也不会做出计划外的行为,他就是一个工具人,随着周冬雨饰演的常娟变化而变化;女主角常娟虽然不在电影主要的位置,但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她展开的。
电影在我这里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代入性格经历能理解两人关系的变化,但由于前期婚姻的强设定,在过渡到后期的类父女关系时略显单薄;仅凭镜头语言,没有台词做支撑,会显得老秦的动机不明,有不同理解时会产生反感情绪,导致差评。
不过世上的事不都是这样,有人喜欢就会有人讨厌,谁管的了谁呢;只要讨论的时候不要情绪输出,围绕事实讨论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