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治理组织:从独立行动到集体行动的转变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的读书报告
读完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来看《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本文主要想解释自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外部性的问题
在开始今天的研究报告之前,我们先来梳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的主要内容,抽取奥斯特罗姆对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观点和解决思路。
本书一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反思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第二章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研究,第三章长期存在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分析,第四章制度变迁分析,第五章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第六章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其中一二章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及提出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问题,作者主要从公地危机、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基于经济人假设的静态模型出发来阐述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典型特征。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总结为第二大部分及对公共事务治理困境的案例研究,本部分作者从实例出发来总结公共事务治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公共事务治理的原则和要求。第三部分对应书中的第六章,作者通过对自主治理框架的梳理来进行理论的推广,主要涉及模型简化、变量解释、参数常数化等。简单来讲,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从三个典型模型出发提出治理困境的问题,并在总结传统解决思路(政府和市场)的基础上给出自主治理的方案,之后在进行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进行适应性推广。
总的来说,奥斯特罗姆作为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的代表,实证主义的研究功底深厚,尤其是在对变量的总结和理论框架的建立方面驾轻就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具有浓厚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子,尤其是作者对机会主义和交易成本的关注。一句话概括,《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个人的利己行为对集体利益的破坏及外部性的问题,而作者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就是如何将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行动转变为集体行动及新制度主义组织一体化的思路。
接下来的部分我就结合我对本书的理解,谈谈我的想法。
二,自主治理——区别市场和政府的第三条路
奥斯特罗姆提出的三个典型模型我就不过多介绍,但模型关注点总的来说就是囚徒困境和公地危机作为非零和博弈的典型,其问题关键在于合作的建立;而搭便车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作智猪博弈(或者说公共物品博弈),其关键在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要解决公共事务治理困境就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新制度供给的问题,个人认为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如何统一思想建立长久公平的合作平台;2,可信承诺问题,我以为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如何签订成文的合作协议以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3相互监督问题,我以为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如何通过监督和选择性激励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
是的,我们可以理解如果牧羊人们能够相互合作建立统一的放牧规则,甚至能够将羊群交托出来统一管理,公地危机就不发生;同样如果两个罪犯彼此能够沟通甚至情同手足,囚徒困境也就不会存在;以及如果在一个集体中,比如“三个和尚挑水”的集体能够建立其选择性激励制度及惩罚不劳而获的人,激励愿意付出的人,人们将更愿意付出以避免搭便车情况的出现。理论确实如此,但是如何在实际中实现才是问题的关键。传统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政府理论及利用国家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合作和公平,但事实是在这个语境下高昂的成本暂且不提,纯粹的理性决策都难以保障——理性的、完全掌握信息的利他主义的君王可能只存在“理想国”里。二是市场理论,经济主体通过私有化和合同来保证合作和利益分配,但传统的经济学语境下这种模式需要强力外在监督,我们可以看到契约精神很多情况下败给机会主义诱惑的案例,这种制度的脆弱性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奥斯特罗姆要追求的方案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条路,即经济行为主体自觉达成合作并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最终实现自主治理的模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新制度主义在该方面的研究,确实是一种新的思路,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来研究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区别进而提出产权界定的重要性,这种思路和奥斯特罗姆的思路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奥斯特罗姆在最后的八项原则中提出的清晰界定边界等。所以我也沿用这个思路,结合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八项原则谈一谈,我认为的自主治理模式——社会组织治理。
三,从独立行动到集体行动——自主治理组织为何会建立
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企业存在的意义,按照科斯的理论来讲企业之所以建立是为了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代替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而减少市场交易的费用。同样,我认为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时,建立自主治理组织是必要的。我所说的自主治理组织不是广义层面的社会组织,它具有以下特点1、关注自主治理2、规模较小且地域性强;3、个体不是纯粹的经济人,而是理性的4、统一规则和激励机制5、存在的目的是合理使用公共池塘资源;6、组织建立关键在于池塘资源分配权的界定,我将作出以下解释。
首先,公共池塘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及所有人可以使用但是资源有限进而导致使用的竞争,我认为这种竞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牧场资源、渔场资源,旅游景区实行人口限制等等,因为资源就在那里不会明显的流动。当然会有人提出渔业资源和水资源都是流动,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却会选择通过地域性的方式来使用,比如书中所提到的阿兰亚近海渔场就是通过确定捕捞点的方式分配资源的,而水资源大多会通过确定取水点来进行使用。这时候就会有人说即便是这样,那你如何保障有人不会偷偷到捕捞点或者取水点之外的地方获取资源,事实确实这样,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内部监督。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组织激励的模式,他指出小规模的组织能容易避免搭便车的行为,是因为小规模组织中社会激励明显及人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名声、信誉等原因主动让利给他人,这显然违背了经济人假设的,但这也是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所提到的结社自由和乡土精神成功的原因。奥尔森认为选择性激励是大组织能够组织起来的前提,他指出消费者群体为何没能组织起来,而工会却能建立,是因为工会具有强制的选择性激励。而社会激励和选择性激励在社会组织中都会存在,前者是因为组织规模较小且地域性明显,后者是因为组织具有奖惩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是非正式的,也可能是正式的。但是如何保障这种合作模式和相互监督的产生,这归功于组织的建立的核心是池塘资源的分配。
科斯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实现股东的最大利益,所以财产权是企业界定的核心。同样的自主治理组织的目的是合理使用公共池塘资源,其建立的关键在于公共池塘资源分配权的界定及使用。与广义的社会组织不同,这种社会组织关注组织自主治理的问题,不会产生游说疏通组织,进而演进成压力集团。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组织分配的模式很多,组建委员会或者进行协商论坛,但究其根本就是独立行动到集体行动的结果,这个集体关注自主治理是资源分配权的拥有者。人们通过组织内部进行协商讨论,共同作出资源使用的合理决策,既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更是民主协商的结果,由于是人们自己作出的决策,政策学习的成本会降低,由于规模较小,组织的奖惩机制会更清晰。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由于资源的地域性特点,自主治理组织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也正因地域局限,组织参与者普遍较少。小规模加强了激励和协商的作用,促进成员合作并会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四、自主治理组织适应性的探究
奥斯特罗姆在书的第六章提出建立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8项设计原则,1.清晰界定边界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的安排4.监督5.分级制裁6.冲突解决机制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分权制企业。自主治理组织为了满足以上的适应性的原则还需要进行的工作有。
1,界定公共池塘资源和组织的参与者(谁有权使用资源),以公地危机为例,牧场的边界需要确定,牧民也需要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后续的资源分配工作。
2,自主治理组织要保证劳动、物资和资金的供应规则和地方实际相一致。这要求组织进行本土化改造,当然地域性的特点满足了组织对地方实际情况的了解。
3,每一个都有提出修改集体规则的意见,并通过民主协商的原则进行。组织规模较小有利于这点的实施,这个和城邦对小国寡民与民主的追求一致。
4,参与者应该进行相互监督,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其他人负责。由于公共池塘资源的有限性,参与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的规模较小有利于监督和激励的实施。
5,分级制裁,组织应该具有正式和非正式制裁
6,组织应该建立沟通协商的平台,以有效解决冲突。
7,组织的权威或者正当性应该得到保障,一般自主治理组织的目的是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的,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8,要求分权制衡,要求社会组织要有正式分权来确保组织不会发生目标置换。
总之自主治理性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我认为人们自觉地将自己对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权交托出去通过集体协商的形式合理分配使用,是从独立行动到集体行动的重要路径。而自主治理组织关注组织内部的自主治理、规模小、地域性强、目的在于合理分配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特点又让该组织不会像多元主义语境下的压力集团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因为它并没干预政治决策的趋向,对池塘资源的合理利用反而是对公共利益的补充,这增强了它产生的正当性,也有利于争取到政府的支持。
五,自主治理组织的实践
理论上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就应该积极发挥作用,而当政府也失灵的时候社会治理就成为一种新思路。而有一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和政府双失灵,那就是个人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我们知道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政府一般会进行干预和矫正,常见的有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碳市场和碳交易也是政府对外部性矫正的一种方式。但对于个体或者小集体的外部性问题,由于管理成本较高政府也会无计可施,这时候一种低廉切有效的方法就是社会治理,而上文所提到的自主治理组织就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这种基于特定的公共池塘资源而建立的小集团,不仅是多元治理理论的支持者,还是自主治理理论的践行者,更在制度变迁中作为政策网络发挥作用。
生活中自主治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典型的社区宠物饲养,垃圾分类等问题,当然这种组织更多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具体案例就不展开。
2022年全国两会提出社会治理,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我看来,社会治理的关键不在于上级的协调和调动,而是在于基层治理的自主治理的意识觉醒。最近看到卢欣对社会治理的看法,他指出基层人民只有意识问题、关注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确实是我以前未曾思考的角度,他说现阶段由于信息传媒的影响,使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是身边的问题而是类似国际政治等毫无学术价值的问题,让我受教。确实自主治理的产生首先是要发现社会问题,只有发现问题人们才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这样自主治理组织才能建立起来,我们可以说,社会问题的发觉才是社会治理启动的前提。
以上就是本书的读书报告。
-
豆友kbJmwp-hd8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25 14: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