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又读博了
在大约十三年前,也就是2011年10月份,彼时我正在北京的一个211高校读研二的第一学期,研究方向是量子光学相关。当时的导师邀请我硕博连读,在经过反复的思考之后,我最终决定放弃这个硕博连读的机会,选择了硕士毕业直接去参加工作。具体决策过程可以参考 我为什么不读博 (douban.com) 和 读博还是不读博 (douban.com)
上面两篇文章获取了一定的阅读量,也有很多人留言表示共鸣。但是在时隔十多年以后,我在去年(2023年9月)以34岁高龄重新开始读博,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完成博一的整个学年。
我在豆瓣上公布了这个消息,很多人说”你不是说不博了吗,怎么现在又去读博了?“回首往事,我在站在每个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决策时,都是基于自己能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主动做出了当下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并且愿意为之承担后果。现在选择读博和之前放弃读博并不是矛盾的,要看做出这些选择的前提是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
至于促成我做出读博这个选择,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1. 一定的物质积累:在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十年以来,我非常幸运的赶上了互联网这个风口。2013年硕士毕业进入互联网行业这种大的机会,放眼望去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次数可能都不多。借由这种幸运,我在北京完成了买房买车(无贷款)、结婚生娃等一系列操作,并且有了些许积蓄可以让自己和家庭即使在3-5年内没有收入来源也能保持正常运转。这给予了我一定的底气,可以选择一条暂时不会挣钱但是可以提升能力的道路;
2. 对互联网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我深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到达顶峰,现在的应届生毕业之后进入互联网行业所得到的发展机会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即使作为一个互联网老人,我也不可能在未来十年去复制过去十年的收入增速。是的,我还算是一个努力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势“的推动,一个人再努力也抵抗不了时代的洪流。我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也认为在“大势已去”的周期里,一个人能做的比较好的事情就是蛰伏,去积攒自己的实力,去为未来做好准备;
3. 对人工智能方向的追求:和之前硕博连读的研究方向不一样,这一次读博的研究方向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我想要探索人工智能在现实场景的应用也就这个话题和导师进行过几次沟通并且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导师是放养型的,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只要最终能够达到毕业标准即可。个人兴趣度以及研究这个方向得到的成就感和之前硕博连读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之前想要选择硕博连读,单单是为了一个名校的博士学历。这次的选择则更偏重于去深入学习一个学科并且做些探索,单纯为了得到博士学历的心态少了很多,因此目标更加纯粹一些;
4. 职业需要:我在2022年进入高校,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在脱离互联网的内卷环境以及没有了互联网的“35岁危机”以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展了新的旅程。在高校这个环境里,所有人都默认所有人是博士。而如果没有博士的话,和同事聊天对方也常常会问:“啥时候去读个博?”受这个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身在高校的天然优势,一个没有博士学历的大学老师自然而然的会去寻找读博的机会。我也不能免俗,在进入高校后经过多番打听,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方向,之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有人问我:你既然现在又选择了读博,那么当初选择放弃硕博连读,后不后悔?我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不后悔!是的,当初我只需要多花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多拿一个博士学历,但是我肯定会因为读博而错失很多互联网的发展机会。而在一个传统的理科方向都读到博士毕业了,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还有勇气放弃自己曾经学习的一切,投身到互联网发展的大潮里,也因此可能就无法完成物质积累。人生不是随机试验,我没有办法去做很多模拟然后从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另外,谁又规定人必须从小学一直往上读到博士毕业,中间不能做其他事呢?在工业界经历多年历练,人变得更加成熟,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再去读博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吗?
我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