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关于失物与我们的雨中序曲》
豆瓣友邻邀请我来评价他写的推理,并要求“必须给出苛刻锐评”,那好吧……
这篇推理是日常逻辑流、一句话推理(原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860105360/?_i=0626605_ysNspF),以下评论泄底。
一句话:请于后天下午至5号教学楼102室取回失物
下面是本文的逻辑结构图:
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1⃣️
是因为失物不方便直接交还(重量重或体积大、保存条件苛刻)❌
只认桌子不认人、失物信息无法核对✅
X有事一整个下午呆在教室❌2⃣️
X不会一直在教室,只要去就能拿到失物❌
X会在教室呆一小段时间并当面交还✅
X通过失物知道我的到访时间-我的到访时间是我用到失物的时间3⃣️
失物是什么,特征分析(携带方便、不显示各人特征、常见但不常用、很多人都有、只会在明天下午使用一次)-失物是校庆彩排临时通行证
通行证在厕所丢的❌
通行证在课上丢的✅-扇风时掉到楼下的,X在舞蹈社排练的人中
-X为什么不发表白墙?-担心冒领或担心自己在舞蹈社排练的事情暴露4⃣️-X劈腿-X是姚学长
女主在X身份的推理上粗糙、敷衍
-错误的过程不可能导向正确的结论
-女主知道姚学长劈腿-女主关注、喜欢姚学长
女主认识姚学长的字迹-女主推理是为了陪伴男主-女主喜欢男主
以下是我的评价。
一、逻辑
1)逻辑结构与逻辑方法
从上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量很大。
采用的逻辑结构非常丰富。既有切入点1、2中的树形结构,又有切入点3、4中的链式结构。
逻辑方法也非常丰富。既有常见的穷举、排除、反证,还有不常见特征分析接性质框定法。在切入点3中一口气列举了丢失物品的5条性质,最终锁定了校庆通行证,这个操作的精彩程度,让人梦回《水族馆之谜》中5条性质锁毛巾的操作。
2)逻辑的严谨性
虽然本文的逻辑量大而丰富,但逻辑的严谨性却很差。以下我将简述最严重的四处问题,已在上文逻辑结构图中以1⃣️2⃣️3⃣️4⃣️标出。
1⃣️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
“嗯……”我思忖道,“可能他也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因为我连失物都不知道,如果直接给我的话,万一我人品不好冒领呢。”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可是,希理,有个地方你犯了个错误。”
“什么错误。”
“对于你并不知道失物是什么这件事,X是绝不可能知道的。”歌连像老师一般纠正道,“常人捡到东西,要不就是去找警察或者校方,要不就是第一时间联系失主,不会以失主不知道失物是什么为前提而行动,况且X还把信放到了你常坐的抽屉里,还是在你上课前,说明他很可能确定失物的主人就是你。”
对于写信的原因,主人公说“X可能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因为我连失物是什么都不知道”。侦探反驳了“连失物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仅仅反驳这点并不能证伪“X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这里出现了逻辑不充分的问题。
其次,是逻辑矛盾的问题,因为真解答中X确实不确定“我”是不是失主。
2⃣️X需要一整个下午待教室
“第一,一般来说,主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他不会想让客人看到或接触到他不愿让客人看到的东西,比如糟糕的卫生状况,家庭成员的私人物品,来源不明的财物,电脑桌面上的文件,抑或者正在进行的吵架纠纷等等,因为这些会向来访者泄露隐私,给来访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必须得在客人到访前把一切都处理和隐藏好。”
……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如果说X需要一整个下午都待在102教室来处理某个工作的话,那应该是很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止我突然打扰或者看到一些不应该看到的东西,他都应该在纸条上写明具体的到访时间。”我努力反刍着她的话。
首先是比喻不当。拿主人和客人比喻教室恰当吗?主人的家是私人空间,教室是公共场所,后者不存在卫生状况、财产安全的问题。
其次是是逻辑不充分。
X需要一整个下午都待在102教室来处理某个工作的话,那应该是很重要的工作。
请问需要一整个下午,与事情重要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这个世界上可否存在耗时长但重要性低的事务?
3⃣️我的到访时间是我用到失物的时间
“而这就是X确认你是否是失物的真正主人的办法。”
“因为明天下午的某个时刻你一定会用到那个失物,到时候就会自觉自己丢了,于是,你就会去到102教室,而X就会在那个教室提前等候。
“我想,X在写纸条时,应该也预设了你未能发觉自己丢了东西的情况吧,毕竟你一直都没有在表白墙发放寻物启事。”
“假设失物会在下午3点用到,那么对于X来说,只有3点左右来到教室,并且首先报出失物名称的人,才一定是失主本人。”
逻辑矛盾。我的到访时间不一定是我用到失物的时间,因为我被信约了,所以可能提前去。
4⃣️担心行踪暴露
“你想想看,为什么X不发表白墙?”
“为什么,不是担心冒领吗?”
“冒领是一个,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昂起头自信说道,“如果你在奶茶店捡到一个东西,你会怎么和表白墙说?”
“会怎么说……”我思忖着,“某月末日在奶茶店捡到某个失物吧。”
“还有呢?”
“还会留下自己的qq,方便失主联系。”
“是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X不愿意发表白墙的原因就是这个,他不想别人知道自己在周四下午五点的时候在2号楼楼下。”
“至于为什么,是因为那时候他对某人声称自己在别的地方。”歌连继续推理,“如果发表白墙那他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首先是逻辑不充分的问题。本人也上过大学,也接触过表白墙,但我并不认为表白墙的优先级极高。因此,X不发表白墙而选择直接联系失主,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其次是逻辑不充分的问题。注意这里是个并列结构,X不发表白墙有两个可能“担心冒领”或“害怕暴露行踪”,中间由“或”连接,不发表白墙并不能推出后者,也可能只因为前者。
以上是本文最严重的四处逻辑错误,未提及的部分也有大量瑕疵。
一般出现4个重大错误,我会对文章的逻辑一项给出0分。但考虑到一句话推理存在“不严谨”的通病,可酌情提高容忍度,选择给出2分。
二、布局
1)伏线
伏线的三要素是准确、自然、可回忆。本文的伏线数量多且自然,存在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好伏笔,例如:
“万达广场空调系统故障,致一名本校学生中暑”
……
“才没有,我一下午都在万达广场吹空调,凉快着呢。”
2)情节走向
本文的情节设计存在一些争议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案件重要程度。目前几乎所有的一句话推理,都采用“看似鸡毛蒜皮,实则人命关天”的设计。一句平凡的对话推理出的真相包括但不限于:雇凶杀人(九英里)、自杀(太慢了)、交换杀人(占星周四)、灭口(十元硬币)、假币罪(心理有数之人)、家庭暴力(西瓜)、杀人未遂(东渝)……但本文则是“看似鸡毛蒜皮,实则鸡毛蒜皮”。
其二,是推理的意义。上述列举的7篇一句话推理中,侦探的推理都对案件解决起到直接作用,没有侦探案件就不能解决,但本文即使没有侦探案件也会自然解决。
3)反转
本文在一句话推理之后设计了两次反转。
第一次反转切入点是,女主在姚学长的推理中一反常态的粗糙。
歌连在关于X身份的这段推理中呈现出与先前对失物的推理截然相反的态度——
粗糙、牵强、敷衍以及不负责任。
既没有列出可能性进行排除,也没有倒推验证,同时逻辑链也一塌糊涂。
简直是灾难级别的失误。
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原因一是,女主在其他推理中的表现同样粗糙和牵强(详见问题1⃣️2⃣️3⃣️);
原因二是,以推理差作为切入点永远无法让读者信服。如《玻璃塔谜案》中通过凶手的诡计特别差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一重反转。但大部分读者对此给出的评价是:这不是烂的理由,烂就是烂。
第二次反转以折扇上的字迹作为切入点,相对好一些。
综合考虑本文优秀的伏线设计、争议性较大的情节设计、较差的第一次反转和较好的第二次反转,我对布局一项给出7分。
三、文学性
1)文笔
本文的文笔流畅、舒缓,有散文风,让人想到连城三纪彦,在校园日常这个垃圾文笔遍地的赛道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如:
夜幕降临,四野悬垂的月光安静而明丽,向地面投下厚重斑斓的影子。我们并排而行,脚步声绕过一道道积水通明,紫藤花的香气自远处袭来。
熟悉的心情,如从前那般涌入。
雨季,正以它最纯粹的方式缓慢发生……
2)结构
本文对话过多,结构比例失调。虽然对话过多几乎是一句话推理的通病,但我仍希望作者能对此进行一些优化。比如将一部分对话的信息量,改为男主的心理活动;比如加入更多的插叙内容。
3)风格
本文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玛丽苏化”和“青春疼痛化”。
玛丽苏化表现在对女主的浮夸描写,例如:
在众多身影悱恻之间,仅有着一方含苞欲放的彩色,那便是坐在我对面,正淡然地演绎着逻辑和理性的女孩。
她的目光静谧而洒脱,给人一种似乎俯瞰着一切的感觉。确实,她从来都是如此,泰然处之,咀嚼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枯燥和敌意,并在其间挖掘出独属于她的领地。
青春疼痛化表现在对男主的敏感塑造,以及男女主的故事设计,例如:
她似乎在思考着,手上只是机械地喂着米线。
要不要上前去打个招呼?脚步左右踌躇着,最终还是走到离这边较远的位子上坐下。
我是怯场了吗?不,全因为我心思敏感罢了。
歌连,似乎我的人生总是与她相连。我们从小便认识,那会儿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都在同一个班级……
实际上,这两个风格取向都比较挑读者(尤其是读者的年龄),争议性很大,出于客观,我可以给出一个中立的评价。
综合本文在文笔、结构和风格上的表现,我给文学性一项打出6分。
结论
本文逻辑的结构和方法非常丰富,但逻辑的严谨性很差;伏线设计优秀,但情节走向有较大的争议性;文笔出众,但结构比例失衡、风格比较挑读者。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校园风、日常逻辑流、一句话推理。
评分:逻辑2 布局7 文学性6
逃生大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推理三十六病(2)线索6病 (33人喜欢)
- 浅评《鸮语3》 (28人喜欢)
- 浅评《断罪天使杀人事件》 (69人喜欢)
- 浅评《夜行5》 (41人喜欢)
- 推理三十六病(1)逻辑6病 (6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