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响下的社会——一些猜想
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人类智能的低级替代,它本身只是虚拟世界的智能,类似于大脑。机器人是物理世界的感应与动作反应的机器。两者的结合生产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是虚拟世界的脑力工作和数字产出,智能机器人可以做一些需要简单人类智慧的现实动作:比如炒菜、谈恋爱。
我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变革有如下的猜想。没什么太多依据,供读者娱乐。
一、 财富创造、行业结构与工作机会
1、长期来看,工作岗位会减少
人类创造生活资料的工作本身就是因为缺乏替代劳动力情况下的生存必需。人类的文明(出于人类内心预设的欲望)也一直是朝着替代人类劳动,解放人类劳动的方向。所以,工作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事,当技术足够发达,需要工作的环节必然缩减。因生活资料不需人类劳动带来的失业并非负面词汇,它只是因为人类进步到使工作成为了一件不必要的事。但是这必须要有合理的分配加以配套。否则机器生产的产品不一定回到普通人人手中。
2、物质财富会增加
物质生产主要由机器完成。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搭配,让物质资料的生产几乎都完全不需要人类了。人类只需要管理机器、流程、维修、更新。所以物质财富的创造成本大大降低。
3、消费变得更重要而不是生产
物质财富能轻易地被生产出来,但物质资料只有通过消费才能继续生产。所以,那时更需要人来消费,而不是人来生产。消费才能推动财富(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流通、享用、分配、创造。
4、财富分配必须更加向下普惠
因为物质财富增加,而工作岗位减少,同时消费变得重要,所以一个必然结论就是社会不得不更多向下分配,给予普通人更高收入,才能让产品卖出去。所以社会的财富分配方案面临更大调整。总体上,社会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分配给全人类,但像以前一样只通过工作去分配变得困难了。因为很多人可能没有工作,或者没有长时间稳定的工作。按当前的工作、社会平均工资去分配,就只会得到更大比例的贫困人口。
4.1 福利社会会将更加普遍
分配方案的具体做法:一方面需要逐步提高工作收入,逐步降低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比如一周三天工作,每天7小时工作制(比如943)但不降薪还逐年加薪。实际上,连上班都大部分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了,因为信息技术也充分发达,根本不太需要实时在同一物理地点办公。这个工作制是为了适应“不太需要工作,但有足够物质分配给每个人”的社会生产力状态。中下层居民的财富随着社会总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同步增长。
另一方面,给人们更多的无条件生活保障,让人无论工作与否都获得最低(但是比较舒适)的生活保障。这样,人们就可以非常安心地选择转换工作、暂时不工作、创业。此外,新的智能产品价格较高,也会引发新的消费欲望,所以人们会不满足于当前认为的舒适生活,所以消费依然激励着人们去工作。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和谐、公正的分配方式转变。
4.2 短期分配调整迟缓的危害
不太和谐的分配,可能会出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有些社会反应较慢,不愿意将更多物质财富分配给普通百姓,更长时间维持了原有的收入分配(包括社会平均工资),那么失业率会猛然上升,更多的低保人口,生活困难,对人工智能的憎恶和破坏也会发生。考虑到社会稳定,以及消费不足带来的财富无法继续创造。所以也会逐渐走向前面提到的新分配模式。
因此,短期内,首先应该发展AI的客户端应用,造成消费热点。反之,如果在分配不合理,两极分化的条件下,突然引入AI企业端的工业应用,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会短期造成大量失业。同时,与AI发展同步去调低工作时限、调高社会平均薪酬和最低保障。
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主流
因为物质财富增加,而工作岗位减少,尤其是物质生产的岗位减少,所以服务业会更发达。更大比例的工作岗位集中在服务业。人们更多去服务业中创业,给自己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服务业会产生更多新的奇奇怪怪的工作、行业。撸猫、撸人、各种心理服务、游戏、艺术、科研、身体与灵性的服务、创造性的人-地关系、社区新居态尝试等等。
6、大量智能机器人服务业的产生
一般性的服务工作也都能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比如商品销售、普通快餐行业、按摩、家政、养老照护等等。低技能服务完全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这部分服务业价格将大大降低。但同时,这些服务业依然会有高端的真人服务,那就贵了。
7、物质便宜,人工服务将非常昂贵
如果能够安全度过技术带来的行业结构变化,则进入物质价格便宜,人工越来越贵的时代。人的物质生活会非常低廉,当然前提是分配调整合理,中下层能普惠地分享物质财富。反之,如果上层对中下层有过度剥削(比如2000-2020年代的土地政府所有权基础上的国内房地产价格就形成了对中下层民众财富的普遍掠夺),那么物质价格依然保持在普通人吃饱饭的程度。然而,这样一个分配不合理的社会,注定违背前面第四点,物质财富无法长期充分增长。
二、 治理、政府、思想自由
8、思想控制更加容易
人的思想来自网络,网络给人的都是被挑选的信息。人一旦更多与人工智能交互,会非常相信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算法、原则又受掌权者影响。虽然物质上人更自由,也有更多休闲时间,但是普通人会逐渐失去自由思考的能力。由此带来一种反制的思潮: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反思更加强烈、普遍,形成了潮流,乃至出现一种社会运动、政治派系。
9、威权主义治理更加有力
在某些国家,人工智能更多在治理上运用,治理权威更加不可撼动,而平民的权力缩小,对抗权威更困难。
(1)监视更容易,掌握行踪,甚至直接决定你的物理环境。你坐上无人驾驶出租车,突然无法下车,突然车子脱离你设定的目的地,开往你不知道的地方,甚至撞向山崖。你在家,突然智能门锁无法打开,突然智能灯光无法打开,突然智能电饭锅过热短路。当人工智能控制物联网,所有你周围的机器都将可能被一个不负责任的权威用作武器来对付你。而只有法治完善的社会可以避免这样不负责任的权威。
(2)技术会被垄断。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技术,但技术的体系化更强,普通人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能源支撑、技术的系统性无法达到,使得技术成为了最大的资源,成为了只有集团才能掌握的资源。以个人的精力,面对如山如海的技术,根本难以掌握到可以对抗一个集团的技术能力。
10、国力取决于技术
物质财富取决于技术;战争更加依赖技术。人力和地理优势更加对战争缺乏决定作用,小国一旦具有强技术,可以对抗幅员辽阔的大国。因此,国力取决于技术,技术取决于社会总体文明程度。积极地来看,终于是文明本身,而不是幅员、资源、人口、经济总量,来决定国力了。人终于可以单纯地去建设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智力的文明了。反过来,一个不文明但各方面总量都强大的国家,再也不能将不文明扩散来危害国内外了。
11、应避免赛博人类的出现
人工智能可以与机器人科技结合,造成智能机器人。但赛博人类是人类的电子化,这目前还有伦理上的反感。而且,存在一个自然界赋予的壁垒。人脑的颅骨是自然赋予的自我意志壁垒,除非自己放弃,基本不会被突破。所以,人类意识直接进入虚拟世界,应该是不可能的。所谓自己放弃了自我意识壁垒,即颅骨凿孔,安装脑机接口并连线。这样,外界虚拟信息会随时进入脑部,侵入人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壁垒被打破。虽然严格来讲,这只是打破了感官信息的五官壁垒和认知信息的思考壁垒。人原来是需要用五官接收客观世界的信息,并传递给大脑,然后大脑做出加工、思考,形成认知信息。但随着感官信息、认知信息可以直接输入,人的自由思考实际上随时被外界影响、操纵。
三、总结
综合前面所有,会发现:人的基本生活会更容易,但人更加“可能”被作为一个集体被掌控,更加可能成为意识形态的分子。不同文明之间的抗争更明显。人更加为理念而活,更可能因理念而结合成群体、组织。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人性的满足。但同时,从当前转型为人工智能全面盛行的时代,会有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除非物质财富的分配与对工作/劳动制度的重新安排能够与生产力进步完全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