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中写的“阿尔钦之谜”
最近突然想看点经济学方面的书,刚刚看了这本书中的产权经济学中的“阿尔钦之谜”,挺有意思,摘录了一些。
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用今天的语言说)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common property)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public owned)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给定以上“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阿尔钦进一步问: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会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就是“公(共)有财产”?
古希腊智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洞悟出一个道理:“为许多人所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所有的东西的关注均大于其他人所共同拥有(possess in common)的东西”。
“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和“个人对财物的关心值”,“共同拥有”和“个人专有”(私有)制度安排在经济运行中所衍致的效率差别的根本原因。
反思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安排的50年的变迁过程,也可能会使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在某种经由长期文化和历史传统所沿存下来并由一个社会内部的种种“张力”所决定的既定制度安排下,如果社会无力急切地建构出一种刚性的“真产权”结构,只要通过一种“试错过程”探寻或型构出某种能减低人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拥有物”的疏离度的社会安排,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运作的实绩。
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用今天的语言说)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common property)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public owned)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给定以上“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阿尔钦进一步问: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会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就是“公(共)有财产”?
古希腊智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洞悟出一个道理:“为许多人所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所有的东西的关注均大于其他人所共同拥有(possess in common)的东西”。
“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和“个人对财物的关心值”,“共同拥有”和“个人专有”(私有)制度安排在经济运行中所衍致的效率差别的根本原因。
反思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安排的50年的变迁过程,也可能会使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在某种经由长期文化和历史传统所沿存下来并由一个社会内部的种种“张力”所决定的既定制度安排下,如果社会无力急切地建构出一种刚性的“真产权”结构,只要通过一种“试错过程”探寻或型构出某种能减低人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拥有物”的疏离度的社会安排,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运作的实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