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都和哪些外国人想一块去了?(二)
此为《庄子》笔记第二部分(外篇)
1、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秋水》
翻译:那万物,数量没有穷尽,时间没有止歇,界域没有常限,终始没有固定。因此大智之人既看到远也看到近,所以小而不认为少,大而不认为多,他懂得物量是没有穷尽的。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秋水》
翻译:所谓“精”是微小中最微小者,所谓“垺”是巨大中最具大者。所以各有差异,这是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微小与巨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数字概念是无法分辨它们的。无法围量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来将它们彻底计算。
按今天的话解释,“精”就是:
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单位是最小的时空单位,一个普朗克长度大约是1.6x10-33厘米,没有比这更小的物理空间了。
“垺”就是:
霍金定义的宇宙是有限无界的,逾出这个范围将不再有什么可定义的。

2、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秋水》
翻译:从功用的角度来看,根据事情有用的一面认为它应该存在,那么万物没有不应该存在的。根据事物无用的一面认为它没用,那么万物也就都可以没有......根据它对的一面认为它对,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根据它不对的一面认为它不对,那么万物都是不对的。
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然而这是简化后的误解。
黑格尔的真正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黑格尔的“理性”指的是“绝对精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庄子口中的“道”。

3、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
翻译:万物的生长,如同快马奔腾,一举一动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迁移。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这又是简化后的误解。
赫拉克利特的真正意思是:当人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的水接着不同的水,从其足上流过。我们踏入又并非踏入同样的河流,“我们”是亦不是。
听着挺绕,反正就是除了“变”啥都没有。

4、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胠箧》
翻译:那些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但那窃取国家的却成为诸侯(田氏代齐),诸侯的门庭里倒有了“仁义”,那么这不是偷取了仁义圣智吗?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论新偶像》,漓江出版社,黄明嘉译):
“国家在说善与恶时全是一派谎言,它无论说什么都在撒谎,它拥有的一切都是它偷来的。”
“国家消亡的地方——你们朝那里看呀,弟兄们!你们没有看见那超人的彩虹和桥梁吗?”
很多人说尼采是“纳粹哲学家”,对此,我一点不想反驳。如果你真对尼采感兴趣,去看他的书。

5、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翻译:在那个时代,人们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事情,认为自己吃得很香甜,穿得很美丽,享受自己的习俗,对自己的住处感到很满意,一个个小国紧相毗邻,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也互相听得清,但人们一直到死也不相互往来。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如果要我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我会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大小一定不超出人们能力所及的范围,也就是说它是能够被很好地治理的。在那里,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将自己负担的职责委托给他人;在这样一个国家中,人民彼此间相互认识,所有邪恶的阴谋或者谦逊的道德都逃不过大众的眼睛和判断。

6、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翻译:宇宙的最初只有“无”,没有任何存在,也没有任何名称。混沌一体的产生,是只有混一状态而没有形体。万物因此而产生,这就叫做自得;
古印度《梨俱吠陀》:“无既非有,有亦非有;无空气界,无远天界......由空变有,有复隐藏,热之威力,乃产披一”
翻译:一开始既没有所谓的“不存在”,也没有“存在”,既没有“空间”,也没有空间以外的“天空”......伴随着热的威力,从无到有,隐藏的“一”出现了。

宇宙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宇宙是由一个极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后1秒的时间内,宇宙从难以置信的100万万亿°C下降到100亿°C,又经过了38万年之后,下降到2700°C。
“热之威力,乃产披一”......古印度人真是开了天眼了。
7、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桓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翻译: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啊,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说头那还可以原谅,没有说头就要你死。”轮扁说:“我是用我所从事的工作来看待这件事的。砍削车轮,孔眼宽松便容易安放但不牢固,孔眼紧迫便涩滞难插。不宽松也不紧迫,功夫表现在手上,取决于内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使我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既然如此,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写作就是声音的毁灭,就是始创点的毁灭。”
巴特认为作者只能与作品同时存在:“是语言而不是作者在说话”,这一观念使得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稍微解释下巴特的意思是:作者会将大量当时社会、文化、个人的心理因素带入作品,倘若“作者不死”,那文学批评就不得不向作者的生活与时代靠拢——可那终归是“靠拢”而不是“还原”。所以,只有将作者排除在文本之外,文本的意义才不会被固化。
同理,读者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文本的“最终解释权”既不在作者手里,也不在读者手里,而在文本本身。如此一来,文本的“意义”就只是写作(阅读)的产物,它的“同一性”不在其起源而是面向未来。

以下这段话,说的还是这个意思: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天运》
翻译:那六种经书,只是先王留下的陈旧脚印,哪里是他们践踏出脚印的原因呢?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正如同脚印啊。脚印是鞋子践踏出来的,但脚印难道是鞋子吗?
8、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山木》
翻译:庄子打了个冷战,说:“呀!万物原来是一个加害于另一个,二者之间又是互相招致祸害。
萨特:他人即地狱。
当然萨特的意思不是他人就是自我的敌人,而是当社会不行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不行了,他人就成了地狱。
还行不行,你觉得呢?

9、及为无,有矣。——《知北游》
翻译:待要达到无,却又有了有。
柏格森:“虚无”是个伪概念。
大致解释下柏格森的意思:存在(绵延)不可能由虚无来奠基,就是说并不是先有了“虚无”,然后“存在”才姗姗来迟的出场,在虚无的底色上呈现。
因为“无论是一种物质的空虚还是一种意识的空虚,其虚空的表象总是一种充盈的表象,它可被解析成两种肯定的成分:1、或清晰或含糊的替代观念。2、或体验到或想到的意欲或懊悔情感。”
举个例子:当我说这个人不在这里的时候,并没有“无”出现,“这里”被“不在”充实着;当我说找不到这个人的时候,也没有“无”,他的“无”只是没有满足我的愿望。
否定本身不是原始一级的活动,它针对的是一个肯定判断。“这张桌子是黑的”是一个肯定判断,若改称“这张桌子不是白的”也行,但这么讲并没有制造出“白色的虚无”。你感到的“虚无”是种认知上的误解。

10、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知北游》
翻译:冉求向孔子请教:“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形,可以了解吗?”孔子说:“可以,往古如同现在。”......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没有子孙以前便有了子孙,可以吗?
永恒轮回假说: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人生的经历也会不断重复下去,现在经历的事,不久的将来还会再历,就像一个循环,没有止境。
永恒轮回学说只容许一个世界存在,就是处于不断变易中的世界。这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同时也是超越虚无主义的方法:人必须勇敢地不断重返这个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痊愈者》,漓江出版社,黄明嘉译):
“万物走了,万物又来,存在之轮永恒运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
万物破碎了,万物又被重新组装起来;存在之同一屋宇永远自我构建。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环永远忠于自己。
存在开始于每个瞬间;‘彼此’之球围着每个‘此地’转动。到处都是中心。永恒之路是曲折的”——
最后这句话,简直像《庄子齐物论》中这句话翻译过来的一样:“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此’都没有自己的对立面,这就叫“道枢”。大道的第一步就是要进入那无‘彼’‘此’之分的圆环的中心,才能借助它来顺应无穷)

庄子的“古犹今也”或尼采的“永恒轮回”中的意思,在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中也能看到。
最后这个例子我不知道合不合适:
庞加莱复现定理:对于某类系统而言,只要经过充分长但有限的时间,一定会到达某个与初始态任意接近的状态(若该系统具连续的状态),或者一定返回初始态本身(若该系统离散)。
(未完待续)
© 本文版权归 Schopenhau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Schopenhau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3 22:03:18
-
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3 21:10:03
Schopenhau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大同订婚强奸案,真能打击到婚姻么? (3人喜欢)
- 金赛纶两月祭:我为何对她难以释怀 (27人喜欢)
- 管仲是怎么打贸易战和让齐国“再次伟大”的 (2人喜欢)
- 金赛纶的复仇 (5人喜欢)
- 2025奥斯卡:左翼大反扑,反川又一轮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