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唐诗之路
柯如青铜根如石
——记竺岳兵和他的唐诗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出版了《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在这本书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此后丝绸之路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并享誉世界。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条商贸之路和文化之路,居然是一个地理学家发现的。
一百多年后,中国又一条重要的文化之路被发现,那就是唐诗之路。这条路一经浙江竺岳兵先生提出就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冠以专有名词,引起了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以及旅游界的关注,如今已成为了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一条文化之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发现这条路的人当初也是从地理上得到了灵感,并通过深厚的历史文学知识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发现了这条独一无二的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追本溯源,回到发现前后的那些岁月。
一、从一本参考书开始
1983年6月13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位49岁的中年人站在新华书店的书架向营业员要了郁贤皓所著的《李白丛考》,他就站在那里,一页一页开始翻看,翻了几页后开始前后次序打乱看,边看边思考,反复琢磨作者的考证方法。直到营业员说了一句“买不买”时,他才发现腿脚有点发酸——原来已经站立了好几个小时。他匆忙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开启了他从一个文史爱好者到文学研究专家的时代。
回到家里之后,他开始认真研读这本书。此后,他生命中出现了两个莫逆之交,一个,当然是《李白丛考》的作者郁贤皓教授,另一个,则是青莲居士李太白。从此,他对李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开列了一连串的书单,寄给侄子和亲友,托他们买书,并叮嘱他们:不在书单但凡与李白相关的书,请一并购买。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可以想到的场景是这样的,白天他都在房间里看书,吃完晚饭后,去工作单位——毛纺厂两三个小时,解决一下基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984年的冬天,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到了,他在这个冬天却显得异常兴奋,在读完李白的诗和古今学人对李白研究的书籍的基础上,他绘制出了李白一生的游踪图,并写出了约3万字的论文《李白行踪考异》,向学术界提出了关于李白研究中的五个问题:“移家东鲁”说辨疑、李白“移家东鲁”行踪考异、“会稽愚妇”指谁、李白初入剡中年代考和一条古代著名水上旅游线(即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学术界给了他很高的赞许:唐诗研究专家孙望教授称论文“解决了许多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说“五个问题,讲得都很有道理,非常精彩。尤其是末了一章,令人耳目一新”,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说“为李白青壮年时期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当时在苏州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院长松浦友久教授,读了他的论文后,专程赶来新昌与他研讨与李白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些赞许,令他这个“学术门外汉”信心倍增,由此他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1985年,时任新昌县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新昌县旅行社经理”的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提早退休!为此,县领导还专程来劝说他,希望他能发挥所长,为当地的风景旅游事业开疆拓土。他早已下定决心,对领导说,我要躲到地球的某一个角落里,研究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白”。
1988年,他的李白研究又一成果丰收,他所写的《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在《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发表。该文以翔实可信的资料提出李白曾多次到过剡中(今新昌、嵊州)的论证,在学术界引起了大轰动。此后一些年谱都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继而在学术界最终确立了他的关于李白初次入剡中的时间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和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山的观点。
此后,他的学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他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广大的唐诗和唐代诗人。
1991年5月,一个精彩的历史时刻来临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讲台上,一个身着蓝涤卡、黑布鞋,一身“山里佬”的业余学者(当时他是全场唯一的业余学者),宣读了他的《剡溪——唐诗之路》的论文。他那见解独到有理有据的论文内容,深深打动了与会者,袁行霈、郁贤皓、吴熊和等许多专家们频频点头,一束束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时任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的傅璇琮先生数次斟茶以表敬意人。他就是竺岳兵。
二、竺岳兵其人
司马迁曾云: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作为唐诗之路的发现者和李白研究专家,竺岳兵先生的人生丰富多彩,他当过兵,当过教师,做过公路;他还多才多艺,年轻时,写诗写小说;音乐美术雕塑,园林建筑艺术,都有一手。他的经历令人可敬,可叹。
如果以唐诗之路作为核心来说,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他到48岁,停薪留职,正式决定开始研究唐代文学。许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心态已经老年化了,开始过安定平凡的日子,而对于竺岳兵来说,这一年下来,他精读完了清代王琦的《李太白全集》和五种《李白年谱》、四十多种古今专家对李白的研究评论,写出了《李白行踪考异》,分五个问题,分别发表在《唐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李白研究》上。其中《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为后来提出的“唐诗之路”奠定了基础。这也预示着他开始攀登人生高峰;
第二阶段,他从李白研究开始到发现唐诗之路,这是他艰苦卓绝的岁月,那段时间,他说要当一只“石蟹”——石头底下的螃蟹,在石头的保护下,一心研究唐文学。他没有节日,经常带着粽子上图书馆,向他们要一把水壶后就请他们下班回家,而他自已贪婪地看书,饿了用水壶煮粽子吃。县级图书馆没有的书,他四处写信买书。那段时间,他购买了《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史》、《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二十四史》、《全唐诗》等动辄上千元的书书,布满四壁。他曾笑言:“不怕贼来,只恐火灾。”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连理发都是自己解决,他说自己理发,既省钱又省时间。在唐诗之路的酝酿时期,他熟读了《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和几百种文史典籍,所做的读书笔记本就达700公斤之重。
第三阶段,生命是永不停歇的运动。在旁人看来,他已功成名就了,但是他认为,人生没有休止符,比他小十几岁的人都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了,他仍然每天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他说他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完,对唐诗之路又有了新的想法,又发现了一批跟浙东密切相关的诗人,还希望写一本《李白传》来让世人了解更加真切的李白。
有很多人都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他回答说:“人为什么要活着?”
在竺岳兵先生身边的人,能比较真切地了解他的这种废寝忘食的缘由。在笔者听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深刻的回答。
前面已经说过,竺岳兵不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他不仅是一位唐代文学专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从提出“唐诗之路”不久,他就与国内外百十位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良好的关系,做到了以团结天下仁人志士、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在国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自1985年起,在许多热心的企业家的支持下,竺岳兵在新昌组织举办了10多次大、中型国内暨国际学术会议,这对新昌这种既不是大城市也没高校的小县城来说,是空前的。在全国也是没有的。
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并不比学术研究轻松,但却是功德无量的。相比之下,下面两件事情对于竺岳兵的学术生涯来说,却是伤害甚大,让人扼腕叹息。
也是在1984年,竺岳兵在政府部门卸任的同时,把当时蒸蒸日上的合伙企业委托他人代理。据介绍,当时这个企业一年能接到几百万的工程项目。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竺岳兵当时选了企业,如今早已成为明星企业家,亿万富豪。当然,从社会角度来看,他如今创造的财富肯定远远高于办企业所创造的财富。谁知那个为了实现文化与经济交流服务的合伙企业,已被县里一个单位的一纸空文侵吞去了。这场官司,一直到2010年才以胜诉宣告结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竺岳兵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了让唐诗之路在文化与旅游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打算筹建唐诗之路研究院。为此,他多次勘察各地,寻找一块合适的土地作为研究院用地。2011年,他举债拍下了一块土地,却因相关机构的不变通而一直在奔波努力,至今仍无大的进展。
如此算来,他半路出家,中间又被俗事缠身,真正属于他自己研究学问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故而他不得不废寝忘食。
三、毛竹公路与唐诗之路
毛竹公路,特指是为了运输毛竹而专门修建的马路,是特殊年代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1979年以前,竺岳兵在县土产公司负责建设运输毛竹的“毛竹公路”,据他介绍,他在毛竹山区生活和工作了十二三年,那里的古今风情、人文、自然地理,在他脑子里渐渐地与一些唐诗联系起来,并产生了一个想法: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洲、兰沿、新昌城关镇到嵊州接曹娥江出杭州湾,可能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在工作之余既察看地理,也打听民间说法。或顶烈日,往来于沿途村宅;或打着手电,冒夜穿越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同时,根据解放军航测地形图,详细地计算了那些地区的集雨面积、河床坡度等等,得出了在古代植被茂密、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肯定是一条水路的观点。
我们知道,唐诗之路包含了三部分,即“路”和“诗”、“人”。竺岳兵发现唐诗之路,并不是一拍脑袋灵光闪现就出现了,而是浸润了二十余年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如果没有深厚的地理学知识,即使有专业功底和刻苦精神也是不够的。1979年前,他关于路的思考已经基本完成。从研究李白起,他开始了对“诗”和“人”的专业研究。
在考证李白入剡行踪的过程中,他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了整个唐代诗人的行踪范围,发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王勃、骆宾王、杜牧等450余位唐代诗人曾入剡,或与浙东剡溪有关。一个新的思想火花在竺岳兵的脑海闪现:李白以及那么多唐代诗人都如此喜欢来浙东,这里可能存在一条古代旅游线。
再联想到几年前关于水路的思考,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古人很可能就是沿着这条水路从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温州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这样一条道路行走的。
走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就需要用唐诗去进行验证。他从28分册的《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和上千卷《全唐文》中摘录与剡中和浙东有关的诗文,并参阅有关地方志,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看似寥寥数语就介绍了研究过程,其实个种辛甘,难于言表。除了研究本身的辛苦之外,竺岳兵还需要克服缺乏资料这样一个关键的难题。新昌这样的小县城既比不了大城市,更比不了大学这样的平台。现在的人,有了网络和交通的便利,已经无法想象当年搜寻资料的难处了。可以这么说,竺岳兵把仅有的微薄的退休金都用在购买书籍上了。于是邻居给他的雅号是“霉豆腐先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设想一一都得到了印证。最终研究发现,有450多位唐代诗人来浙东或“壮游”、或“宦游”、或“隐游”、或“避乱游”、或“神游”、或“经济考察游”等等,在浙东一带流连忘返,吟咏不绝,使浙东一带成为唐诗发展中一个特异的地区。
唐诗之路正式被发现了!
严谨的学术研究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竺岳兵也不外如是,他对唐诗之路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追究,为什么独独在唐代出现了这样独特的现象?光一个山水秀丽肯定是不够的,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主要与晋代留在这当地的文化底蕴有特殊的关系。于是他转向研究晋代文化,研读了西晋和东晋的2000多位的名人事迹,最终总结出了唐诗之路的七大文化底蕴。
自从提出“唐诗之路”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条神秘之路充满了浓厚兴趣,一批批到浙东考察研究。而竺岳兵也由此被国内众多著名学者和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学者所认知,称誉他“为中华民族找回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学界泰斗严济慈、任继愈、启功、黄丕谟和革命元老宋任穷、彭冲、叶飞等为之作诗题词,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1994年11月在新昌举行的以研讨“唐诗之路”为重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横山弘教授说:“竺岳兵先生发现的唐诗之路是超越国界的,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唐诗之路第一套丛书由中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向读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唐诗之路,丛书中的《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共考证出451位唐代诗人游栖浙东,其中有61位诗人的行踪,是自古至今的地方史志和文论,都不知道这些诗人与浙东的关系。这套书也是竺岳兵对自己二十余年来在唐代文学的研究方面作了一次梳理和总结。
四、后唐诗之路时代
唐诗之路提出后,全国各地学者、教授纷纷开展唐诗之路相关论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百种海内外报刊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也进行了相关报道,国内许多旅游局、旅行社纷纷推出唐诗之路旅游线路,它已经成为了响誉全球、蛮声海内外的文化明珠。
许多人说,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堪称伟大,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竺岳兵发现了唐诗之路,已足够称为伟大。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函,同意“浙东唐诗之路”的专称,竺岳兵已将近60岁了,以寻常的眼光来看,他这一生已经功德圆满,可以安养天年了。但是他却并没有就此封笔,依然马不停蹄,每天早起晚睡。
1994年,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论文发表,提出此诗的主旨是挣脱樊笼,争取自由。诗人以天姥山作为题材的原因在于仰慕它的气势和对于能自由山水间的谢灵运的钦羡。并指出“越人”即谢灵运。文章一发表,好评如潮。
1999年5月,他的《天姥山得名考辨》发表,“天姥即王母”的观点,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同,并被写进了“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纪要》。
2000年,网络方兴,他六十多岁的年纪却率先吃起了螃蟹,建立了 “浙东唐诗之路”网站,这可能是当地最早的网站了。
2008年,唐诗之路第二套丛书出版,其中《天姥山研究》被傅璇琮先生称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书”。
不仅仅是这些,目前他的手上还有《两晋高僧师承关系考》、《六朝大姓世系考》、《王羲之晚年住罕岭考》(上、中、下三篇)、《两晋名人大全》(收1778人)等作品,均已编撰完毕出版或待出版。其中还有他极为重视的新作——《浙江唐诗之路》,目前初稿已经完成过半,这书包含了他在提出唐诗之路这些年后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当然,他也仍然热衷于跟唐诗之路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这些年他一直倡议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文化之路申遗成功,像西班牙和法国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巡礼道路,日本纪伊山地的圣地和参拜道等,而从文化底蕴上来说,“浙东唐诗之路”不亚于它们。
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做关于唐诗之路景点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其中他发掘的小石佛和天姥寺是唐诗之路沿线上两处重要的古迹。
五、柯如青铜根如石
在新昌县城东区,距离县政府大约半公里还存在这一片老房子,这也是这个县仅存的旧城区了,从环城东路的某一个路口进去,要经过一条狭长的小巷,小巷一边是石灰斑驳的泥墙,另一边是青砖垒砌的,历经风霜的砖墙,小巷的中间,有一扇小门,小门的右边挂着一块破旧的牌匾,上书“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竺岳兵先生就住在这个老台门里面。我走了进去,他正在用一个一次性纸杯调制彩色的水,他说下周要去一所高校讲课,用红绿蓝三色代表儒释道,掺和在一起表示儒释道的融合问题。他说这样的讲述应该更直观,能让年轻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看着他那花白的头发,我想到了白杨树。竺岳兵先生生长在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现在住在县城。前几年他家门口挂着“白杨老人”四个字,我觉得他也正像是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它经受过无数次的风霜刀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不凡身姿屹然挺。每一年,白杨树的根就往地里深一分,每一年,白杨树上的叶子都有了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