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到老,是一种莫大遗憾!
最近学习‘认知周期’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大学刚毕业那会挺“愤青”的。作为愤青那时候自然也能“英雄识英雄”,自然是认识一些别的愤青。不过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感觉自己不愤了。但那些年一起愤青的小伙伴,依然还在继续的愤着。
时光荏苒,后来忙于工作也没有留意这事,等到现在突然想到,去翻看他们的社交媒体,发现他们依然还愤着,可以说是从愤青到了“愤中”——愤怒地中年人。
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没有特别的努力或机缘,大概他们会把愤怒进行到底,变成“愤老”。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遗憾。
why?

01
愤青从何而来?
愤青和叛逆一奶同胞!
对于孩子来说,赤手空拳来到人间,那么唯一的依靠就是父母,父母提供了一切。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能力有限、见识有限,所以会感觉父母无所不能,尤其是爸爸。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对爸爸都有某种程度的崇拜,认为爸爸似乎是神一样的存在。等到孩子渐渐长大,他一方面会见识更多,看到更多厉害的人。另外一方面,任何爸爸都不是万能的,必将在某些方面失守。孩子潜意识认为爸爸是万能的,但是必将有一天爸爸做的某件事会让孩子失望。这个时候孩子对爸爸的认识会瞬间石化,因为那个他曾今认为无所不能的老爸让他失望了。因为对权威真真切切地失望,对权威的认知会瞬间坍塌。这个时候,还在的内在信仰系统也随之瓦解。但是如同《金枝》的作者弗雷泽说,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所以为了摆脱这种巨大的失望和痛苦,孩子必须重新找到一个支撑自己信仰体系的锚点。因为连父亲这样的“神”都可以瞬间坍塌,那么还有谁是可靠的?如果外在没有人可以胜任,那么肯定是舍我其谁,这个时候下意识地反应就是一切只能靠自己,只有自己最可信。当然这个时候大概就是孩子10到15岁的阶段,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自恋喷涌地时期。但认知非常有限,在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又因为急切地需要一个内在支撑体系,他们很容易将自身的认知绝对化——也就是他人说的都是错的,自己认为的都是对的。因此,我们常会说青春期这个东西比较难搞,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形成一种“你说东我必然说西”的叛逆,甚至某些孩子进入"自大狂”的状态。非常典型的“愤青”代表人物就是方舟子。叛逆:就是你说东我必然说西。愤青:对社会现象或政治问题表现出强烈愤怒和不满的年轻人。通常他们持有激进的观点,常在网络或公众场合表达对某些社会不公的愤慨。当然此时他们看到的问题或者不公等等,度量的尺子都是他们自己非常有限的认知。所以叛逆和愤青一奶同胞,都是源自已有权威形象坍塌后,自我形成的以自我为准绳的"自大狂”状态。

02
愤青的世界是黑白的!
愤青的常规表现,就是看到一篇文章、一段报道、一个视频、一个现象等等,立马就爆发出巨大的愤怒情绪。
他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反应,前提就是“非我族类、必属异类”的认知格局。就是符合我认知的就是正确的,否则都是需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对象。在愤青地世界就是黑和白,白我就支持,黑我就愤怒,没有其它颜色,没有中间地带。
但是随着我们经历的丰富,我们会体验到,一个事情有很多个视角,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事情是不一样的。即使说一个规则,也有其适应的场景和边界,世界没有更古不变的准则。
另外事情也是动态的,人性的善恶也是交织的,人的立场和心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行为也是随之而变的。
著名作者作家王小波提出过“灰度世界”的概念,他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一个不再非黑即白,而是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鼓励人们用宽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03
愤青因愤怒而“强大和持久”
一旦我们进入叛逆或“自大狂”的状态,你就会形成一套新的对世界解读的方式。因为自恋,我们潜意识会不断地去找各种素材来喂养我们的内在信念,这个时候我们会乐此不疲地不断向自己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以及别人的错误性。
又因为这么做,我们会不断收获虚幻的自大感、成就感,这种观念虚幻的感觉,又会让我们对自己深信不疑,甚至心生自我佩服之感。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奖赏机制会对此上瘾。
所以处于叛逆、愤怒或“自大狂“状态的人,在不断感受到外界的冲撞挑战的时候,会自动运行已经完善的思维机制——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事件,你的认知明明是捉襟见肘,但你会用一套自带的意识形态告诉自己:
这个事件是被权威、被父母控制的,是在跟我作对的不公平事件。
我之所以遭遇种种挫败,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为难我。
我的碰壁和挫败并不能说明我是错的,他们是对的。
我之所以混得如此不济,都是社会的不公平、都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都是生不逢时等等。
这个时候一个强化循环就此形成:当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没有改变你的认知的时候,你的解释体系就会越来越发达,凡是遇到问题,就都认为是他人的错和环境的不公平,都是“他们有意陷害或迫害我造成的后果”。
愤怒,不能给你带去更好的生活!
一旦这样的循环系统建立,那么对于愤青来说,即时在社会上被打得头破血流,他也不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现状只会激发他更大的愤怒,所以他们坚信:这个世界充满欺骗性,与我为敌,是一个等待着我砸开一条道光的世界。
当然人的一生,经历青春期,既可能是牢笼,也可能是契机。牢笼就是由叛逆到愤怒,从愤怒的青年直到愤怒的老年,永远卡在一个没有完成的认知周期里,所以这是莫大的遗憾。
当然我们更多的人,都是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新的认知周期,更进一步地实现了认知的不断迭代,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