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趣的吃货
大盘再绿也要吃饭,哪怕是关灯吃面
今天这个话题,可能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也许朋友中超过90%的人都会说自己是一个吃货。就连股市大盘下跌,网友们都会说今天又得关灯吃面了。可见,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美食会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愉悦,但如果把这两个体验拆分来看,反倒是那些当年仅仅给我们带来生理愉悦的食物会刻在我们基因的记忆里。这种体验,往往带着个人非常主观的感受,也印照着每个人生命的过往。年纪越大,这种愉悦感越容易来自于家常菜的慰藉。
所以,经常会听到这种悖论:评价一个餐馆做菜好坏,往往会说他做出了家里的味道;评价一个家人做菜,往往会说他比外面做的还好。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青椒炒鸡蛋”
我在苏北的农村长大,我们那里的生活方式其实更接近于鲁南。小时候也经常吃煎饼,虽然不卷大葱,但煎饼确实是可以卷一切的存在。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再加上苏北鲁南在菜系上有点两不靠,既靠不上鲁菜正宗、又离高大上的淮扬菜相去甚远。
我印象最深的苏北家常菜是鸡蛋炒青椒,又叫鸡蛋抱青椒,如果小文青的餐馆做这道菜,是不是要起名叫鸡蛋爱上青椒?我们当地有句俗话:鸡蛋炒青椒、辣死也要叨(夹)。这道菜做法非常简单:选我们当地的薄皮青椒,去蒂去籽,切成细丝;鸡蛋加盐打散;起锅烧油,油热下葱蒜爆香,下青椒炒到断生;把炒好的青椒倒入鸡蛋液中;起锅再烧油,油热把鸡蛋和青椒的混合物倒入锅中,等鸡蛋炒熟就可出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自己的“青椒炒鸡蛋”,可能是一份煮干丝、可能是一份炒青菜、可能是一份排骨藕汤、也可能是一份尖椒干豆腐、甚至可能是一份霉豆腐、霉冬瓜。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有时候甚至能到互相不理解的地步。
美食是个性化的,吃货当然也是个性化的。
你心中最有趣的吃货是谁?
说到吃货,大家远能想起苏东坡、袁枚,近能想起梁实秋、汪曾祺、蔡澜,最近最出风头、最有趣的吃货,可能非陈晓卿莫属了。
陈导一直在央视拍纪录片,真正让他出大名的肯定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了。拍完舌尖之后,他也从央视离职开始自主创业,继续他的吃货生涯。
为什么说他是个有趣的吃货,在我一个三级厨房颠锅侠的眼里,有趣的吃货一定是要符合三个标准的:会做、会吃、会写。
不会做的吃货算不上有趣。

经常听到有些朋友说,我虽然不会做,但我会吃啊。每次听到这种说法,总有一种票友不会唱戏又强行喝彩,鼓掌总会鼓在腮帮子上的感觉。
如果把会吃仅仅理解成能尝出来这个东西好吃,那基本上每个人都算会吃,因为这是本能。就好像有人看到晚霞千里、百鸟回巢也会喊一句:我X,真好看;有人看到之后仿写了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总不能说前者不会欣赏风景。
食物也需要尊重的,我们不一定需要知道每个食物的门纲目科属种,但如果说自己会吃,总要知道这个东西的秉性、最佳烹调方式、最好烹饪状态,不然不也成了吃一口喊一声我X了吗。
古今的美食家都是会做的。苏东坡就不说了,嫌当地土猪味道不行,自己研究出了东坡肉;买不起羊肉只能吃羊脊骨,搞出了羊蝎子;汪曾祺、蔡澜也是会做的,他们俩在文章中都提到过,最喜欢逛的地方是菜市场。蔡澜甚至在采访中说,做菜是派遣寂寞最好的方式。
从这点上说,陈晓卿也是一个合格的吃货,很多人的天分可能是从大学偷用电路开始的。我也经常在他的微博上看到,他烹饪一些天南海北的朋友寄给他的稀奇古怪的食材。卖相多少谈不上,胜在新鲜、方法对。
会吃也分层次的。
我把会吃分为几个层次:一种就是吃完说我X,更上升一层是知道怎么好吃,在往上就是知道哪里有什么好吃,再往上就是会点菜,最高层次就是知道哪道菜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陈导无疑是朋友中的极品吃货。之前看圆桌派的节目还有其他人的访谈,罗永浩等人一直说陈是前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点评,想吃什么、在哪吃、几个人、什么偏好,他随时能给你提供方案。
欣赏一下罗永浩原文: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大众点评的蒙昧年代,在那个餐饮业整体水准远比今天落后的灰暗年代,在那个出差到陌生城市吃饭馆基本上一定会踩雷的险恶年代,陈老师以一己之力,成了很多朋友的大众点评、Yelp、开饭喇、Tabelog、爱食记、MangoPlate、Tripadvisor……他像一位先知,咽着口水,举着明灯,在美食APP还没有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就让一部分人的觅食之路先亮起来了。
会做、会吃还会写,基本上算极品吃货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把陈晓卿的文字和那个黑胖子联系起来,总觉着那份细腻、闲适、不紧不慢不应该从他的脑子里流淌出来。
但看陈晓卿的文字,那种娴静、平实的叙事方式像极了汪曾祺。不过又在其中加了很多类似于罗永浩之流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就显得他的文字像一个舌尖的旁白配音加了一份于谦的捧哏,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
摘录几句,大家欣赏。
在菜市场感受城市的呼吸,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去“每位十元”的粉店和老板辩论柳州米粉的粗细,纠结豌杂面的完美吃法。对日常食物了解得越多,越能自信地当个扫街嘴,在弥漫着酸笋味道的空气里,传递至味在人间的美食哲学——“美食不是小众的,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
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爹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我记住了这个动作, 也沿袭了下来。后来我读研的时候,有次同学聚餐,给大家凉拌豇豆,最后注入香油的时候,我像我爹一样把舌头束成三角状,在香油瓶沿上轻轻舔了一下,结果,同学们大哗,齐声谴责我太恶心…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老子传下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山脚下,大河边,是他们揣摩和历练武功之所,偶尔遇到知音,他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后院搬出一坛陈年老烧,过来跟你连干几杯,仰天长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体验。
最后,用罗永浩引用的一句话结尾:“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共勉。
朋友们好,这个公号的目的是每天分享一本我自己读过、而不是AI读过的有意思的书。暂定目标100本。
今天分享的是第14本:陈晓卿《吃着吃着就老了》。
作者:地产行业前民工、读书成瘾患者、跑渣、三级业余厨房颠锅侠。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
叔圈趴菜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7 06: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