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倒计时——教师日记33 邂逅(一)
向着光走的女人
——一个普通百姓的向上之路
她是60后,父亲曾是东北某省水利厅干部,母亲是民警,因为家里孩子多,作为老大的她,被送回乡下老家奶奶家。
奶奶家在河北僻远的穷山沟里,她一年见到父母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她常常一个人抱着村里的老榆树说话:老榆树,老榆树,你显显灵,帮帮我,让我离开这个山沟沟。
稍大一些,她能在东北和河北之间因为探亲而走动起来。这样的外出让她见了世面,涨了胆量,她走出大山的愿望愈发强烈了——父亲因为奶奶想见儿子的愿望已经主动辞职,由城返乡(那个年代,城里挣工资的未必就比农民收入高,所以,很多人逃离城市,往老家奔)。——这几乎断绝了她走出大山的可能性。
正逢城里铁厂招工,她因为年龄小了一岁进不去。同村的一个姑娘去了一个月,因为太累跑回来了,死活不想再去。她觉得这是一个替补机会,立刻动用仅有人脉,孤注一掷地进了铁厂。夜里筛铁砂的活很累,每人三大车,谁先干完谁回家。她个子矮,又黑又瘦,常常要用别人双倍不止的时间才能熬夜筛完——那时,除了牙齿是白的,整个人比黑人还黑。她累哭过,累困过,但终究是咬着牙挺过了三个月,半年-----
后来她发现,工厂办公室没人打扫卫生,报纸也没人发。秉着“多干活不吃亏”的勤劳利落,她在工作闲余,主动干起了打水扫地发报纸的杂务。很快,办公室的人们就注意到了这个黑瘦的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她的麻利劲儿。她于是就被抽到办公室,专干收发和打水墩地抹桌子。
干了一段时间,她觉得这样下去,没什么出息,于是请领导再给他安排一个活。领导说,要不去看水泵吧,我们再找和人干收发。她说,没事,卫生收发这点活,我挤挤时间就干完了。这样,慢慢地,虽然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的她,还是迅速通过读书看报、通过自己吃苦耐劳有眼力见儿,从一个小女工,转变成工产办公室人员,能独自出差,处理一些业务。
这期间,有本厂年轻小伙子看上她的独立勇敢,要强好看,开始了大胆而持续的追求。她感动于对方的执著,于是收获了相伴一生的人。
九十年代,曾经红火一时的铁厂率先倒闭,下岗如潮。她的女儿读初中,成绩一般。她觉得自己已耽误,必须让孩子出去,便狠心地将孩子打发到北京找工作干。婆婆一大家人,都觉得她脑筋冲动死犟,她置之不理,颇不以为然。
后来,她也在下岗后到北京打工,和女儿住在一起。在她的把关建议下,女儿找了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的大学生丈夫,婆家南方农村,没什么背景——她说,人有本事最重要,其他可以忽略,并要求女婿结婚前必须将户口迁入企业集体户口——为以后生子教育做好准备。他们老两口开始积极为女儿北京买房做准备,筹措了一百万购置了四环附近的三居楼房。
女婿将户口迁入单位集体户,结婚分了一间宿舍。因为国家独生子女政策,六十岁退休父母户口可以随迁女儿当地,她和老头的户口也顺利迁入。这时候,她让女婿在单位积极申请住房改善,一家五口获得了三件平房的福利住房。与此同时,她也和女儿按照政策申请了廉租房。很顺利,两年后,她们的申请被批准了。这时,他们在女儿婚前买的楼房因为赶上升值,也顺利改善成了二环以内的学区房。而女婿单位的三间福利平房,正赶上拆迁,换置了两套楼房。
就这样,通过精密筹划,他们一家,成了在北京城拥有四套住房的人:陪孩子读书,自己居住,余外出租。日子宽裕,令人艳羡。
这么多年来,她说自己主打的就是简单纯粹,不犹疑。踩着政策的点儿,一点一点往前走。而且,她的原则是,多做点不吃亏,多帮助人,就是集合愿力,帮助自己。因此,她乐于在任何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处帮助任何人,她说这些年凡事顺遂,心想事成,和积极行善大有关系。
这是将一手烂牌努力打好的人:山村、县城、首都,她完成了个人居民身份的转换;小学二年级、初中生、大学生, 她实现了家庭成员文化学历的提升;她在自己和女儿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做出了明智果断的抉择——所以,后来在老伴身体消瘦之初,及时检查,筛查出肺癌,然后又凭借一己之力,陪床治疗养护,康复十余年,看似奇迹,实则都绝非偶然——那时一个向光而生的女人:无惧,无疑!
她给了你震撼:不是学者、功臣,所以著书立说、建功立业不是她人生使命。作为一介平民,她改变了自己和一个小家庭的命运轨迹,她是自己的、丈夫的、女儿的、外孙的无冕女王,她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人啊,活得纯粹,勇敢向前,积善成德,就好了——其余的,交给命运。
20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