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th SIFF:Wake up & Fall asleep


SIFF的last day,我告诉ml我给自己从早到晚安排了四场电影,她说,你真是饿了。我说,其实中间还可以穿插一场,只是自己放了自己。如我与陆老板、类类的吐槽,读研以前基本没参加过文艺活动的自己,哪见过这样的大世面—— 460多部、超1600场次的、一刀未剪的国内唯一A类的国际电影节。于是我如乡巴佬进城一般,虽然忙碌,也给自己喂了12部影片。果真是“饿了”。


在日常睡不够、连轴转的赶场中,提早到场是偶然,踩点坐下是常态。坐下后第一件事一定是闭目养神,告慰自己辛苦的双眼。
“Wake up”
诺大影厅的安静突然被Dior甜心公主Natalie Portman的一声甜美的嗓音划破,仿佛在叫醒装睡的起来看片了。“babe~~~"
接下来就是上影节印象最深的、我最爱的 Bvlgari 广告大片——华贵的安妮·海瑟薇和酷艳的刘亦菲戴着满满的珠宝首饰,节奏带感,一步步走近...简直让人欲罢不能,看多少遍都不够。Bvlgari真的很会找代言,两位公主谁顶得住啊。
随后是上影节自己的宣传片,然后熄灯,随即银幕又渐渐亮起。
一场梦开始了。
短短一周,力所能及看了致敬玛格丽特·杜拉斯单元的《恒河女》《卡车》,科幻片《大都会》,经典修复《铁扇公主》,纪录片《奥勒法的女儿们》《穿越无尽的海洋前往月亮》《部落安魂曲》《脸庞,高墙》《让我们一起迷失》,大师韦斯·安德森的新片《小行星城》、拉杜·裘德的《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动画《猫妖小杏》。
逢人就推荐《奥勒法的女儿》和《大都会》,其他的影片各有各的特色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
下面是我喜欢的一些影片(含剧透)。
《大都会》:德意志美学与父权制城堡
开票前我未做攻略,一顿乱买,后来慢慢接收到更多资讯才发现自己买的都是些大冷门,压根就不用抢。《大都会》算其中最抢手的。我买的第二排,远离了各种频繁亮手机、看屏幕,窃窃私语的牛鬼蛇神,把平日的电脑颈都治好了,坚定了我以后买票都买前排的心。
这是一部默片,除了激情高扬的配乐,我们只能通过画面后一帧的黑屏字幕来了解对话和故事情节。 并且初版影片的底片曾遗失过,经过修复的版本依旧有不少原初的镜头已丢失,字幕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我上影节观影中我最爱、看得最专注、最能调动我各类感官的作品。
它的最牛逼之处在于,需要在缺乏台词的情况下利用镜头和配乐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在前一帧画面后一帧字幕的交错剪辑下不影响观众对故事连贯性的体验。后者很难,但影片也并未想让观众有代入感,这种交错剪辑反而强化观众的上帝视角,观众是作为上帝来审视故事和影片的,仿佛大都会是自己的城堡。
镜头的处理堪称典范。首先,是规整而笔直的建筑、整齐划一的工人群体、匀速运转的机器设备,既平静又恢弘、既整齐划一又尽然有序,这是德意志美学一贯的作风,搭配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激昂的音乐,将大都会工人的异化突出到极致。记忆最深的是工作一整天的工人们,拖着疲倦的脚步,垂着头,穿着同样的衣服,步伐一致地走向同一条下班回家的路,人与人紧挨着又保持着固定的距离。所有人都是一样打工的牛马,机器就是这样定义工人的。其次,是特写镜头的运用与演员略为夸张的表演的结合。缺乏语言的讲述下,肢体动作成为另一种语言。还记得 Maria 在墓地里被 Rotwang 逼迫到走投无路时,她细软的身子左右奔跑,局促不安,表情的瞳孔更是放大无数倍,配合特写镜头,这一场景的恐惧感胜过多少句嘶喊的“啊”或者是“你不要过来”。最后,是对照剪辑引发恰到好处的联想。例如 Freder第一次见 Maria时,画面不断在两人的特写镜头切换,越切越近,越发突出 Maria的纯洁和Freder的心动;再比如最后屋顶决斗之时,画面一边是两人爬上倾斜而单薄的屋顶,另一边是 Freder 爸担忧到双膝下跪的镜头,两个画面快速切换,音乐加速,情形之紧急,胜负之分迫在眉睫!
总之,这是一部毫无尿点,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也正是有这样的影片存在,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电影院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不过,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影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于柔和,缓和二者的是heart,没有坏的领导和资本家,只有小人科学家和坏的执行者,诸如此类。然而资本和工人二者压根就无法协调,资本和机器就是万恶。影片对性别的处理则是妥妥的厌女症,女性在里面只是配角,且不是圣女,就只能是妓女,这是历史厌女的证据,提醒人时刻警惕。


《奥勒法的女儿们》:成为原教旨主义者,反抗父权的最极端手段
上影节的意外惊喜,还好没有错过。
这是一部纪录片,却使用演的方式来呈现。Olfa有四个女儿,两个大女儿已成为极端组织一员已远在他乡监狱,导演邀请两位神态极似她们的演员来参与这场故事的回溯,即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致使两名花季少女成为恐怖分子。通过两个小女儿Eva和Tayssir和Olfa的讲述,以及两位演员加入的六人表演,故事开始从宗教转向了女性的成长故事。
在突尼斯,女性地位低下。Olfa成长于女性之家,经常面临男人们的刁难和破门而入。她如男孩一样凶猛,照顾着自己羸弱的妈妈和其他家人,即便勇敢如她也还是被男人欺负了(影片原话)。到了她地新婚之夜,众人在等待她是否为处女的证据,而她倔强地不与丈夫同房,并把对方打了一顿所留的鼻血擦下来给众人作证据。后来,她离婚了,自己抚养四个女儿。
截至目前,Olfa是一个进步、勇敢女性的形象。然而,当面对女儿时,她的态度永远是,我们保持自己的清白才能让男人看的起,女生不能随便,要保持贞操。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她都会把女儿暴打一顿并扔出房子。大女儿因为喜欢朋克,染了头发,刮了腿毛,就被她羞辱成荡妇,并暴打到对方晕厥,还撤下了她的一块头发。面对社会性别的极大不公,Olfa想保护女儿,但用的是一种父权规训的方式。她后来爱上一个杀人犯,杀人犯不仅是她的男朋友,也是她女儿们的男朋友,而Olfa还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说“即便他要我杀人,我也愿意陪他一起藏尸”。女儿们的痛苦,她都不信。
Eva在一次故事回演中说,她真的很想掐死Olfa,借着拍电影的契机她说出了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然而,其他镜头,她还是与母亲很亲密,大笑和打闹。她说母亲很好,但是她就是那样做了。Olfa会问其他两个演员,现实生活中愿意Olfa当自己的母亲吗,两位演员沉默又反驳。Olfa被导演问道,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怎么样,她说自己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还是伤害了女儿们。
另一边,曾喜欢朋克的大女儿 Ghofrane 在政局动态之下主动选择戴回了象征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盖头,穿起了黑色长裙。并抨击不戴盖头的妹妹们,尤其是妈妈。当妹妹们都戴回了盖头,她也要求Olfa戴,并穿长群,Olfa表示自己穿裤子更好工作,不然没法养活五个人。Chofrane用下地狱等古兰经故事恐吓母亲,母亲被吓到了,也乖乖穿起了长衫。威权之下,Chofrane选择用另一种威权来反击,结果很奏效。于是,她坚定地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故事结尾,与她一同进入监狱的,还有她3岁(应该没记错)的女儿。
女性成长的故事,就这样不断重蹈覆辙,彼此规训,将对方都逼向了死路。有豆友说,看完这个片,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在自由解放的时候主动选择保守,越压抑的社会,反抗就越以极端的方式存在。

《恒河女》《卡车》: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忧伤与孤独诗学
与《大都会》无言的表达相对,杜拉斯的影片充满了literally的讲述。诗歌一样的对话,油画一般不断重复的风景,大段的空白....说实话看困了.....
大概能够理解杜拉斯想表达的人类的离散、爱而不可得的孤寂、回望人生的惆怅。但是,此类影片我只会看一遍(已是折磨),第二遍万万是看不下去的。
自认为卡车比恒河女要观众友好一些,我更喜欢。 两个毫无关系的人被迫隔绝在卡车狭窄的空间里并一路向前,卡车贯穿全片的隐喻,不就是我们这漫长而迷茫的一生么。戏中戏色调清冷,配乐悠扬而缠绵,好听极了。
杜拉斯还在戏里戏外揶揄自己呢——“这是一部电影”“有人看电影全程睡着了”“电影不必要太长”“电影成本可以不高”“还没结束呢”“你累了吗”…...听到这些我和右边的影迷痴痴笑了好几声 。



《穿越无尽的海洋前往月亮》:柔情铁汉的夏天,结束了
片名真的有些土感,但内核是诗意的。
关于炎热而浪漫夏天,关于一望无际的大海,关于希腊美神与玫瑰少年,关于梦境与诗。
如果喜欢《晒后假日》的话,不妨也来看看这一部。 4:3画幅,如一部超长的家庭影像,有闲聊吹水的部分,有扮傻嬉闹的部分,有戏剧的重逢,也有激烈的争吵和分别。影片的底色是忧伤的,铁汉渔夫爸爸明明是一个只会生气的大老粗,却在梦境中不断呢喃各种诗情画意,回忆相爱与别离的夏天,追忆海洋里钓不到的鱼,他说自己要到月亮里去找鱼了。
眼睛、手指、嘴唇等等特写和慢镜头将这份无名忧伤无限放大。语焉不详间,呢喃梦呓间,心碎那柔情铁汉的渔夫爸爸陨落的命运。看完,惆怅十分。
夏天永远是燥热不安的,也是粘腻和暧昧不清的,是充满故事的。爱夏天。
《铁扇公主》:童趣与政治隐喻
童话故事是拍给小孩看的,更是拍给成人看的。
这版猪八戒的耳朵还能用来作扇子…猴哥的筋斗云飞得很像米老鼠满地乱爬…唐僧不仙了好似梁山起义的领袖…牛魔王也没做错事就被全民围殴好惨哦…还有很多吵架、打斗、变身等有趣的小细节……总之看得很快乐,这样的趣味只有动画片和动物世界才有吧。
影片后半段,群起而攻之,着实隐喻政治抗争。过去的文艺作品,除了看视听,有趣的部分还在于其中隐隐若现的历史的遗迹。

《脸庞,高墙》:JR的墨镜与心灵鸡汤
看《脸庞·村庄》认识的JR,戈达尔女士用一整部影片的时间来尝试取下JR标志性的墨镜,尝试未果。他在这部影片中也交代,因为他经常干坏事,所以需要墨镜隐匿身份。墨镜JR真帅。
说是纪录片,这更像是一部参与式艺术的宣传片。大型贴纸秀场,任何东西无论拍得如何,只要放得足够大,一定都是震撼的,更何况还是用无人机的上帝视角拍摄出来。
影片里提出了两个问题(我总结的)。艺术能改造社会吗,JR说可以。人性会变好吗,JR也说可以。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我狠狠干下了这碗心灵鸡汤。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拉杜·裘德的热点大杂烩
本次观影体验中笑声不断的一个片子。 最新的热点,超火的短视频,最下流的段子,冠冕堂皇的老板和广告人,很穷的打工人和无业游民,够敷衍的性……影片一网打尽了所有后现代的凌乱和失落,我们都只能哈哈哈大笑。手写谢幕好评。
个人不是拉杜·裘德这类影片的受众,习惯了欣赏电影“美”的话,来看这个片子会有不适感,但也会忍不住笑,例如女主人公加上男人滤镜, 打着“像查理周刊一样讽刺社会”的名义开始爆粗口的时候;例如老板说自己很重视这个工作却从不认真听讲的时候;例如ZOOM开会bug频出的时候,例如女人也把男人当作发泄性欲的工具时.....
这部也是,第一遍看有收获,但我绝不会再看第二遍的类型。不过很多豆友都很喜欢。



《小行星城》:尽情地fall asleep
从电影开场前的“wake up”终于来到了让我们进入梦境的Wes Anderson。
摘抄下我当时的短评: 正好前段时间看了巴拉兹的《电影美学》,里面把电影看作是优于舞台剧的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艺术。安德森则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摒弃电影使观众与故事合一的特色,把电影拍成了舞台剧,再加上戏中戏的讲述,十分具有抽离感。正是这份距离,使一部极其工整的、糖果色的影片具有了某种批判性。“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在一个完全虚构的 Asteroid City,讲述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封闭是它的主题,一如过去三年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如英国绅士的礼貌,也如现实中脆弱的信任。影片的讽喻,需要细想。
当然,不想的话也很好,因为镜头本来就很美。
梦的世界,一直是Anderson在奋力建筑的。
于是,SIFF结束了。
Wake up以后,我们继续Fall asleep。


晚安。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2 22:48:5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9 12:42:43
-
obobobik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30 10:45:40
-
vickyped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5 10:29:58
-
平平无奇小别扇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5 0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