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儒林外史》九十四:修礼祭先圣,寻亲送孝子
上回书作者插叙了一整回书介绍虞博士,就是为了给他造势,让他当得起泰伯祠祭祠主祭的这个角色。古人是十分重视祭祀仪式的,因此泰伯祭祀为本书最盛大事件,场面宏大,值得一看。
时机一到,由迟衡山带头,马纯上、季苇萧、蘧公孙等人带着大红连名全帖来拜虞博士,请他做祠堂的主祭之人。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虞博士毫不客气:“只是礼乐大事,自然也愿观光。”虞博士答应了,时间择在四月一号,需要提前一晚住下,做准备。
三月二十九日,众人到齐。第二天天还没亮,祠门大开,各处点满蜡烛。主祭虞博士,亚献庄绍光,到三献时大家相互推脱,最终由马纯上担任。泰伯所建吴国,占有江苏、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主祭虞博士和亚献庄绍光都是江苏人,引赞的杜少卿是安徽人,马纯上为浙江人,故成三献必选。引赞是杜少卿和迟衡山,金东崖任大赞,类似主持人,发号施令,司祝由臧三爷,其余的人员都安排好了各自的工作,还准备了三十六个跳舞的小孩子。
整个祭祠过程课分为前奏、初献、亚献、终献、收场和总结六部分,作者在原书中有极其详细且精彩的描写,我的转述反而会损其精彩程度,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原文。
泰伯祠祭祀,是《儒林外史》中仅有的描写礼乐制度的浓墨重彩的华章,也是以杜少卿为中心的这段故事的高潮。为了让这次祭礼更有档次,作者甚至还特意开了两回书,讲述庄绍光和虞博士的故事,由这两位当代“贤人”和“真儒”来担当起大祭的旗帜,并在祭祀的过程让江苏、浙江一带的文人名士都出场,共同参与这次隆重的大典。
至于作者为何要花费大量笔墨,不厌其烦、无比细致地描绘这一次泰伯祠的祭祀盛典呢?如果作为一个对古代礼乐制度有兴趣的读者,这段文字无疑是窥探明代江浙地区祠堂祭祀文化的极好材料。但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这段冗长的描述是很难提起兴趣的,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读者对这段文字的第一感觉。
我们回观以杜少卿为中心的这段故事,甚至回顾整本书的前述故事,作者无一不是在讽刺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嘴脸,痛批社会层面的礼崩乐坏。而真正的儒家并不该止步于此,就像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还得告诉人们“怎么做”一样。吴敬梓揭露社会现象的同时,更深入一步,为我们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高就高在这里,虽然不愿意追名逐利,依附权贵,但并不反对为朝廷做一些正经事。真正的儒家,倡导的是“礼乐农兵”,“礼乐”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导致社会礼崩乐坏之时,他希望通过倡导有志之士重建礼乐制度,恢复古代社会的纯正之风。所以他提出了一种矫正社会风气的可能,修建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目的是“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祭祀泰伯祠”这一事件,在结构上是以杜少卿为中心的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全书的转折部分。作者借此给前述的绝大部分人物做了个了结,在此之后,除杜少卿、迟衡山、鲍延玺、季苇萧还出过场,再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新人了。马二先生、权勿用以及陈和甫都被口头上提了一下结局,其他人再不出现。之后的剧情也以此为高点,缓慢往下坡走去。
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之后,主办方大摆宴席,吃了大半天。老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围观群众中有人说,在南京生活七八十年,没见过这样的礼体,赶紧出来看热闹。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文人名士们这么大费周章地搞仪式,其实也就是图个热闹,没有没产生传承或者宣教的作用,这也预示着吴敬梓的理想化方案并不能成功,为接下来的下坡路埋了个伏笔。
过了几天,马纯上同蘧駪夫到河房里来辞杜少卿,要回浙江,见到一位老相识坐在那里,吓了一跳。原来是张铁臂,也就是蘧駪夫表叔家用猪头坑蒙拐骗的张铁臂。蘧駪夫悄悄地将张铁臂在浙江做的事简单说了几句,奉劝杜少卿要留神,这个人相与不得。回来之后杜少卿直接质问,吓得张铁臂灰溜溜地逃回天长县去了。
接着又遇见一个人,由武书带着来见杜少卿。这人姓郭字铁山,三次到江南来,只为寻父亲,如今听说父亲到四川山里削发为僧,准备前往四川,故又被叫郭孝子。在武书的提醒下,准备托杜少卿找虞博士写一封文书,顺便借点盘缠,一路上方便。郭孝子千里寻父,其父正是被朝廷通缉的王惠。他不避死而就孝,多少使杜少卿骇然。
此人一出,将带出接下来的故事。故事将如何走向?
下篇聊!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三:公子比武艺,英雄毁厅堂(上) (1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九: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