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一定要保证数据正确吗?
首先,撰写一切论文的前提是数据得正确。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仔细核对每一步数据,确保符合客观事实。
数据错误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 意外出错
我日常也要面临很多数据的收集和计算,量少还好,量一旦大了,有些数据难免会算错。因此我现在有个好习惯就是会反复检查一遍,因为任何一个研究者都知道,一个关键数据如果是错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导致结论也是错的。换言之,一个数据出错,你可能后面所做的所有工作全部得重新来一遍。对硕士毕业论文来说,那可能就意味着延毕重改论文。因而,在数据环节一定要反复检查,千万别出错。
很多人可能是在终稿写完后才发现数据有问题,我有个别同学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当时他和自己导师聊了聊,建议他评估下这个数据对最后的结论影响有多大,如果使用正确的数据,论文要进行多大程度的修改。最后他抓紧改好了,总算没耽误。但如果你的文章数据差错对结论影响很大的话,可能就真的推倒重来了。
还有人担心万一大家都没发现数据有问题,答辩盲审都给过了,会不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影响。个人觉得不会。
因为能带来影响的是数据造假,而不是数据出错,你只要是本专业的人,基本上就能区分这二者的区别:造假是强行让数据符合结论,根本经不起推敲;出错是其中一环有问题,导致这一个环的逻辑链条断掉,但前后的逻辑链还是能自洽的。
计算错误导致得出一篇有问题的论文,这种情况在科研工作者中并不鲜见,而在硕士毕业论文这块,如果你后面真的发现有错误,可以给导师说下,看看能不能改。
第二种 数据造假
造假本身就是学术不端行为,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
唯一的区别就是会不会发现,像是本科论文,最后连网都不上,说抽查其实也就是走形式,除非你遇到较真的人,否则被发现的概率可能并不大。但不建议你去冒这个险,被发现数据造假虽然代价没那么大,但免不了批评。
硕士毕业论文就不一样了,数据造假确实有可能侥幸通过盲审和答辩,毕竟可能会因为运气好碰到刚好中间没人理会。一般只要不是一眼假,过程中被发现数据有问题的概率可能并不是特别大,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的数据,不少就是做调查问卷统计出来的。这种数据你还真不好去验证。
但是有不少硕论是要上知网的,相当于就会有人去阅读你文章,如果是数据出错还好,但如果能发现你明显数据造假,他真要去举报你,还是能举报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学校会护犊子,毕竟他们没发现数据造假,还是有责任的。但数据造假始终是风险。
其实总结来说就这样几点建议
1.不用对数据正确与否过于焦虑,反复检查就好。
2.不要数据造假。
3.哪怕数据错了也不一定会有特别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