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 晚上学艺,这届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安慰记心理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下班干嘛去?“”走,一起上夜校!“
最近这段时间,夜校成了多地年轻人夜生活的共同打开方式。
从茶艺拉花、网红彩妆、红酒品鉴等趣味课程,到盘扣制作、蓝染、掐丝珐琅等非遗手艺,加上资深大佬老师,高性价比价格,让夜校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汇,在年轻人的生活频繁出圈。
比如上海秋季班报名当天,65w人同时在线,热门课程1分钟之内被抢光了。如果去其它地方又要消费,如果自己在家大概也就是玩手机,500块12节课,却能换来三个月的持续快乐。
青年夜校的复古翻新,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让我们跟随今天的推文,一探究竟。

1 跳出劳动异化夜校爆火的第一层原因在于,它为年轻人提供工作范围之外的活动场所,能够帮助打工的我们跳出「劳动异化」的怪圈,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劳动异化这一概念: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却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于是在工作中否定自我,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另一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社会通过机械的制度来抑制个性,使人们失去选择的空间,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无法逃脱发达工业社会的控制。
因此,选择上夜校,成为了打工人摆脱职场束缚的一种心灵寄托。在夜校里,我们能够暂时离开职场人的身份,从那个被工作轰炸的自己,转向另一面的自我,为生活找到新的支点。
我的一些工作狂朋友也谈到了变化,Ta们选择在工作日晚上上夜校,为了一周能有一天不加班的时间,几周下来发现,工作并非离了Ta们不行,从这个角度看,上夜校像是决定自己掌握生活主动权的一个标志。
2 追求无用之用 从夜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它也是对优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反叛」。夜校为人们提供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和空间,使人能够短暂地摆脱社会复杂考评规则的束缚。
例如手工皮具、盘扣、茶艺等课程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没有人督促你,也没有竞争和考核,上这些课程与成绩或功利无关,不需要特定目的,更不会影响前途和命运。
这种非学历化的课程特征,使夜校呈现出去功利化的趋势,让年轻人能够纯粹地专注于兴趣和课程,这种「无用之用」正构成了夜校独特的吸引力。
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是成人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我们逐渐对永无止境、虚浮又急躁的外界潮流失去兴趣,而更愿意遵从内心的喜好,在生活中专注于具体而集中的事物。

这实际上是在高效率文化和追求成绩的日常工作生活之外,创造了一个没有内卷和内耗的心理空间。夜校为青年人提供了自我调适、自我和解、自我突破和自我成长的新机会和新可能。
3 满足兴趣遗憾 最后,回归夜校的性质,它犹如小学的兴趣班、大学的选修课、晚上的托儿所,以及成人的少年宫。与此同时,近乎公益的价格,使我们参与课程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轻松自在。
我们小时候怀揣的热爱,在成年后常常因为高昂的学习成本而沦为遗憾,许多人可能正是因为经济压力,放弃了年少时心动或难以实现的梦想,只能埋头努力赚钱,将心思专注在工作上。
然而,等到成为了那个拥有经济能力的大人后,生活却渐渐变得枯燥乏味,一切都围绕着工作展开,很难找到生活的其它寄托,停不下来以致于最终压垮了身心。
或许在我们目前的生活环境中,其它方面都显得过于严肃,因此让夜校成为了一个轻松可爱的选择。它提醒着我们需要一种方式,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重新收复失落的快乐和意义。
所以,夜校是我们用成年后的经济能力,对年幼时那个兴致勃勃的自己的慷慨宴请。借用这个机会,重新以小时候的渴望和热爱,辨识成年后的自己,握住生活的点滴。

1 给自己一点时间 《我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这本书里提到:如果生活包裹得让你喘不过气,不妨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见喜欢的人,去吃喜欢的美食,去看喜欢的风景,等一等自己,迎接自己喜欢的人生。
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已经让人疲惫,何况在这加班常态、内卷当道的现在,每天日复一日的进程,我们常常被社会时钟催赶着向前奔跑,走过Ta人的历程,奔向不属于自己的目标。
与其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继续消磨,不如重燃自己的热情,在下班之后离开一会儿,每周给自己一个放松日,分一点心思给其它东西,构建自己的精神寄托。
夜幕降临,我们的打工生涯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生活另一篇章的开启。如果你所在的区域还没设点,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宣示主权。
打造适合自己的放松活动,甚至是将一件你想做,但拖了很久的事情提上日程,都能让你重新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毕竟还要走很长很长的一段路,所以要有停下来的能力,等一等疲惫的自己。
2 用心流缓释焦虑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读一本书读得如痴如醉,几乎听不到周围的声音,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再或者研究一个东西入了神,明明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却感觉才过几分钟。

我们这种忘我的体验,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个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称之为的心流。它让人投入全部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其乐无穷。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心流体验呢?关于这一点,米哈里归纳出了心流体验出现的3个条件:清晰目标、及时反馈和难度匹配,三者相辅相成。
比如,健身的时候,清晰界定"每组6次,每次休息30秒",会比类似"我要好好健身"这样的模糊目标更具体,让我们更能投入去做,获得明确反馈,反过来再调整目标。
再如,玩游戏的时候,设计者会注意难度和当前技能的平衡。从开始难度较小,让玩家容易上手、迅速升级,到后续增加难度,却又不会因为过难让人丧失兴趣,同时反馈进度,让游戏得以持续。
而且,随着次数增加、时间推移,进入心流状态会更容易。因为我们一旦体验过忘我的乐趣,就会自然地集中精力,投入的专注度会更高,得到的满足感也会越强,从而进入一种正向循环。
所以拿出我们前面设置的固定生活时空,挑选一项自己想要学习且难度适中的事情,专心沉浸在它的世界里,用心流抚平工作的褶皱,不被外界的纷繁所迷惑,不被无关信息所打扰,享受这段属于个人的美好时光。
3 任何时候都不晚 这一点,老年大学在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果说老年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揭示:30岁没完成的事情,50岁去做也来得及。那么年轻人在发展兴趣方面,可以更少一些后顾之忧。
经常有人问:我都二十多了,现在想学XXX,还来得及吗?如果和从小练习又满腔热爱的人比,那肯定来不及了。但培养这些爱好从来不是为了成为某个第一,有啥来不及的呢?
《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提到了两种游戏,成功的游戏和成长的游戏。成功的游戏永远是排Ta的,比如一个乐团永远只会有一个主提琴手,但是成长的游戏却有很多赢家,每一个人都可以登上自己的幸福高地。
想学什么就去学,很多时候,路刚开始走,我们都无法知道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的结果,心理上有种叫后见之明的效应,也是要当事人尝试之后、沉浸之后,才好拍板定论。
其实不管有没有夜校存在,想学的东西有没有基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任何时候也都不晚。从有这个心开始,努力一秒,就比上一秒的你更健康、更智慧、更美丽。
总有一片土壤,能让树木得到滋养,慢慢地扎根生长。
而且树木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夜晚,也在呼吸和沉淀,对吧。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
克苏鲁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6 1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