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尋書 續

接著讀榮新江先生的《滿世界尋找敦煌》。他的尋訪經歷的確遠勝當年鄭振鐸。朱自清。向達。王重民諸公。比如西諦鄭公。一九二七年五月至一九二八年十月間。坐輪船赴英法一遊。其中也在圖書館中借書觀書。只不過他關注的點大多在通俗小說上面:
七月十一日
早陰。下午雨。傍晚雷雨大作。天色黑暗如夜者歷時十數分。十時。到國立圖書館。借出《東遊記》《蝴蝶媒》《玉支磯》《賽紅絲》《幻中真》諸書。其中《東遊記》及《賽紅絲》是很不壞的。其餘皆為濫調的‘佳人才子’的故事書而已。《東遊記》敘聖僧東游。掃滅妖怪。恰與《西遊記》成一對照。所謂‘妖怪’。皆抽象名詞之人格化。甚似彭揚(Banyan)之《天路歷程》。而變化更多。取境更為複雜。信筆寫去。似無結構。似每段各自為篇。其實全書是一氣貫串下去的。作者為清溪道人。有世裕堂主人的序。序上題著‘己酉歲’。觀其紙色及印刷。當是清初的作品。《賽紅絲》是明刊本。封面上題著‘天花藏秘本’。序亦為天花藏主人作。雖亦不外佳人才子。離合悲歡。而寫得頗入情入理。既非‘一娶數美’之流亞。亦非‘滿門抄斬’之故套。寫人情世故。殊為逼真。故能超出同類的小說之上。夜間。寫給六逸。予同各一信。”
又比如朱自清先生於民國二十年赴歐洲游學休假。旅中也是買書讀書。頗為盡興。他的日記雖不像鄭振鐸那樣單行出版。卻也記錄了不少。
“一九三一年十月七日
下午赴劍橋印刷展覽會。頗有意思。贈目錄二冊。有一《聖經》最名貴。余購《詩與音樂比較》一冊。此為在英所購第一書也。見瓊斯所著之《我們周圍的宇宙》和《神秘的宇宙》與懷特海德的《科學和現代世界》。頗思購之。又昨見羅素所著《科學展望》一書與其兩種哲學大綱。皆應讀也。
至邦普斯(即展覽會所在)裝訂處。見有新裝訂數書。以抽象派形式飾書面。甚美觀(皮裝。金飾)。又見一中世紀書葉式之禱詞。頗思得之。以太貴而罷(二十一先令)
十月十九日
今日大購書。計得《今日之詩》。《各國歌謠》。《詩藝》。《英國文學小史》。《愛書人閒話》。《文體論集》諸書。又訂牛津版莎翁全集。柴爾德《英國歌謠集》二書。頗擬訂購書之款為十鎊也。
十月二十三日
下午赴詩集書店( Poetry Bookshop)購書甚多。余近來食糖。購書之無節制與國內同。大宜注意。
十月三十日
下午頭昏不已。上課後至詩集書店購《英國音律論者》一書。心始靜。亦一癖也。在該店中見讀詩會布告。大喜過望。急購票兩張。第一次在下星期四。所讀為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詩集。第二次則豪斯曼自讀其詩。
十二月七日
買了四本書。花去一鎊多錢。這些書並非急需。怎樣才能控制自己在買書上的揮霍浪費呢。”
多年以後。榮新江也到訪歐陸。和前輩相比。他看得多訪得全。學術彷彿真成了天下之公器。而他求取真經以後。也並不藏之於山。好幾處他都寫到把相關的書冊。抽印本等轉贈給更需要的學人。這真是大家風範。
他訪問德國柏林的印度藝術博物館。想買圖錄。這本圖錄我也在一位朋友家翻過。印製精美。圖象稀見。可惜我無緣收得一本。而榮先生的得到此書堪稱書林奇遇:
“還有一個插曲。我到印度藝術博物館時。很想買一本《西柏林國家博物館藏絲綢之路沿線的中亞藝術》(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utes. Central Asian Art from the West Berlin State Museums) 。一九八二年。德國吐魯番探險隊收集品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做過一次展覽。這是有史以來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這本展覽圖錄印刷精美。解說詳細。可以說是一份極好的印度藝術博物館收藏精品目錄。也是研究中亞藝術史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而且是英文寫的。對我也最為方便。我就特別勇敢地一路打聽找到博物館館長辦公室。辦公室主任雅爾迪茲(Marianne Yaldiz)接待了我。就是後來一九九六年對我非常好的館長。所以許多事情都是有淵源的。當時我說要買這本書。她說沒有了。你要到大都會去找。一九九六年我去大都會博物館。讓博物館的朋友幫忙找這本書。翻遍了也沒找到。誰知兩三年之後。我路過北大東門。卻在地攤上得到了一本。我從來不買地攤上的書。覺得太髒了。那天眼前一亮。看到一本塑封的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utes。我問擺攤的。你哪弄的。他說有人賣的。我問多少錢。他說三十三塊錢。我說三十怎麼樣。他說沒問題。我說還是給你三十三塊吧。這太難得了。比歐美便宜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全新的一本。連包裝的塑封都沒打開過。我從德國找到美國也沒找到的一本書。卻在北大東門地攤等著我。這本圖錄是哈特勒館長主編的。用非常地道的英語描述了德國吐魯番探險隊收集的美術品。當然主要是當時西柏林保存的部分。”
讀此書才知道。原來季羨林先生的治學也得到了榮先生提供的方便:“在逛一個書店時。我眼前一亮。看到一本《回鶻文譯本彌勒會見記》( Maitrisimit nom bitig)。是哈佛大學的特肯(S. Tekin) 教授幫東德科學院整理的《彌勒會見記》回鶻文譯本。一九八〇年出版。這正是季羨林先生托我找。而我在西歐書店裡一直沒找到的書。東德出的書在西方的書店裡有的買不到。現在忽然擺在了面前。但大街上一時找不到換錢的地方。據說一個西德馬克能兌換四十個東德馬克。我只好咬牙用西德馬克1:1的價買了這兩本書。奉獻給季先生。季先生當時正在整理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一共四十九頁八十八面。他要用德藏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來解讀吐火羅語A 《彌勒會見記》裡的一些詞。他完成之後。出版了《中國新疆博物館所藏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劇本殘片》。他當時的吐火羅語知識不夠。西方有兩位吐火羅語大家。德國的溫特(Werner Winter)和法國的皮諾。幫他做了一些補充。三個人署名。正式署名是季羨林著。其他兩人是用“with cooperation from”這種方式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