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响应生活,不代表你就困在了自由的对立面
学生时代,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堆积如山的功课是我们生活的全部。马不停蹄地在不同科目之间周旋和分配时间,我们强烈地觉得自己被教育体系束缚着,被父母的期待禁锢着,自由的天性得不到释放。
作为一名打工人,我们的生活是,每天处理老板的无理要求,为升职为甩锅为摸鱼与同事斗智斗勇,反反复复地与供应商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无论工作日如何地努力,似乎总有工作的漏网之鱼游进难得的周末,搅动我们好不容易平伏下来的情绪。一周七日,一年五十二周,总是在反复地上演同样的烦恼。
不喜欢,但似乎也离不开,我们喜欢的交通便利布置得体的住房、与社交环境相匹配的衣帽鞋袜、或用于舒压或用于刺激感官的饮食娱乐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份恰当而稳定的工作来维持。
为了这些,我们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精力、能量、时间这些能够清晰量化的东西,还有一些无法具体量化的东西,比如我们的人身自由。我们觉得自己被现实困在了办公室。
再年长一些,我们成家立室了。
我们不断周旋于妻子、丈夫、儿女、父母、亲朋好友等社会身份之中,每一个都是需要我们时时维持、时时响应的身份;置身这些关系当中,我们不得不响应,不能不有所行动,我们清晰感知到自己是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当中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结点,无足轻重却始终无法摆脱,一刻都不行。即使只是想要独处一周(甚至两天?),都是一种对伴侣、对子女、对他人的不尊重,从小所养成的道德感和人情世故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它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响应,不允许片刻的静音。
我们都渴望追求自由,但同时又隐隐觉得,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不自由的;直到死亡来临,吐出人生最后的一口气的瞬间,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但随即,我们就会失去感受自由的身体。
很多人觉得,自由是一种在生活中选择或不选择做某件事的能力。
不响应生活的琐事甚至必要事,这是我们对自由最粗暴的定义,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不自由。
这种能力很多时候被我们与金钱或者财产挂勾,所以才会有“财富自由”这个概念的产生。追逐/寻找自由,慢慢就会变成或等同于追逐财富自由,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简单的概念:金钱决定着我们是否响应生活的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 say no 的能力。
但只要我们生活在世上,起码是世俗世界里,我们就必然要响应生活向我们施加的各种影响。
这和金钱实力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即使你出家做和尚/尼姑,主打一个四大皆空,主持叫你去打扫地板,你是不是也得去响应?
这时,遁入空门的你,是觉得自由还是不自由?
响应生活就是现实本身,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又或者社会地位如何,生存在这个世上,就必须要响应一些东西。
我们试图通过不响应生活去获得某种形式的自由,或者说,我们试图通过反生活反现实来获得某种形式的自由。
一切反现实的概念,都应该被质疑。
反现实来获得的自由是虚假的,也是非现实的。
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一种对生活自然响应的意识状态。
对当下、对生活、对现实抱着自然而然的心态,自然地接纳,自然地响应,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当下,意识到生活,意识到现实。
我们对生活对我们施加的影响过于抗拒,对我们不得不响应的行为过于抗拒,而影响了我们对当下的觉知,正是这种对当下现实觉知的缺失,让我们与真正的自由失之交臂。
这和冥想的三个层次是类似的。
冥想的第一个层次是,不断地被层出不穷的思绪困扰,因为我们厌恶对这些思绪作出响应,我们在追逐一种“空”的状态,虽然这个概念是如何来的我们并不清晰,一如我们对自由的定义。
冥想的第二个层次是,建立新的围墙把思绪隔离在外,看似通过不响应那些思绪达到了一种表面“空”的状态,一如有些人选择隐入山林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去达到宁静的状态,但只要一点点世俗的东西渗入,这种宁静状态就荡然无存。这种宁静状态是脆弱的。
冥想的第三个层次是,与思绪同在,就如海中行舟,随浪而动,舟响应了浪但实际又没有响应,人始终是平静的,但又与现实高度连合,意识就是自由的,处于一种既没有抗拒也没有回避的状态。
回归到日常生活,与现实高度连合其实很简单,可以落到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上:
你注意到窗外的花的颜色了吗?
在交往中,被看见,很重要 【热门推荐】
© 本文版权归 Christopher 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Christopher 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感受,理解,有必要时再说话 (6人喜欢)
- 我们这不断无意识地让渡自由的一生 (9人喜欢)
- 坚持就是不断打破完美预期的过程 (4人喜欢)
- 警惕压力下微量创伤的累积 (9人喜欢)
- 20 我们越远离自己,能量就越低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