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微观生态系统的构建
人是由什么所塑造的?
喜欢玄学的我,会相信一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我也相信,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少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所以,你生存的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是谁,你处在什么状态中,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你basicly,或者说lowky是由环境塑造的
最近,我对一个理论的看法有了转变:人应该去适应它所处的环境
这是一个我从小到大都时不时听说的理论,之前也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这很合理,因为环境是我们所不能控制和改变的,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所以当然应该由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我们
但是现在,我开始怀疑,甚至想要推翻这个理论的底层逻辑,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环境是可以被我们控制的,或者说被我们改变的,我们有权利选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要争取这样的主动权,从而让环境来适应我们
我觉得这是可能的
当然,初始环境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包括你出生的年代,国家和家庭,但是在这之后的一系列环境,有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比如你去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去什么城市生活等等,通常,越是宏观的环境,我们越不能掌控,比如经济状态,比如自然的生态,但越是微观的环境,越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设计,比如你要怎么布置家里,你要去什么地方旅行等等,所以我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个人微观生态系统,由此来自己影响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人和植物很像,不同的植物适合长在不同的土壤和气温里,在温室里的植物有人帮他们浇水,施肥,但是野生的植物只能自己想办法找到更好的环境, 蒲公英的种子会自己在空中飞行,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才停留下来, 为自己构建微观生态系统,就好像自己给自己浇水,自己寻找阳光的方向,自己散发出气味驱散害虫,我们对自己负有全权的责任,如果可以主动选择和创造,就不要把机会让渡给外部
于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反向推导: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能不能去构建这样的环境——如果可以,要如何去构建
如何构建?这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首先是物质维度,他包含居住环境,饮食,运动等一系列要素,更准确的来说,叫生活方式
选择你喜欢的城市,想办法住进喜欢的房子里,或者通过室内设计将空间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他可以细节到沙发的颜色是什么, 你的书桌上要放什么东西一类的,用心去布置你的生活空间,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影响你的状态,比如在工作的地方增加一个香薰,可能这个早上,你的精神会比以往更加放松一点,这很细节,但很重要,人生苦短,如果可以多快乐一分钟,那就想办法多快乐一分钟,这很值得
一个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温度适中,空间宽敞,让人舒适的居住环境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是你长期浸泡的地方,任何一个条件不理想,长期累积起来,沙粒也滚成雪球,最后给你带来伤害,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难很多,有太多人因为金钱或者各种原因,没有生活在很舒适的居住环境里,他可能空间狭隘,可能采光糟糕,可能没有窗等等
同时,建立自己的饮食哲学,因为我很相信一个理论:你的体质是由你吃了什么来决定的,饮食和居住空间一样,是你长期要做的事情,不可缺少,所以他会有累积效应,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你身体的方方面面
饮食哲学包括你选择吃什么食材,在什么时间吃,以什么加工方式吃,以及吃的量有多大,尽量将所有的元素控制在自己手里,采取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方式,比如我最近就在实施抗炎饮食和618的进食频率。这件事同样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实现,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除了进食的量,其他的所有元素都无法由我控制,比如之前我工作的一家公司,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周围几乎没有餐厅,只有几家面馆,外卖的选择也寥寥无几,自己带饭去也面临食材的限制,因为要隔夜,很多食材是没有办法提前加工的,于是你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最大程度适合自己的饮食系统,因为这件事的最低标准,是你至少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厨房,并且一定要亲自来做
除此之外,你最好有一个利于保持身体健康的习惯,无论是去健身房,还是户外骑行,还是瑜伽,还是至少每天晚上出门散步,让自己动起来,保持活力,或者走安静的路线,每天冥想,练习呼吸的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在一个平稳而健康的状态里,但是这件事也是很长时间以来,我没有做到的,特别是当你在公司上班之后,长时间的工作本身就已经并不利于健康了,缺少休息,你没有时间再去做其他事情,也无法得到精神放松,自由职业之后,我才开始有条件养成一些锻炼身体的习惯
以上是物质层面,是一些看得见的有形之物,另一个维度是精神层面,他是更加抽象的,其中主要包括你的交际圈,信息食谱和思维方式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会直接影响你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审美好恶,甚至到人生抉择,所以一定要有意识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主动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的原则是,和那些可以帮助我成为更好的人的人交朋友,他们身上总是会有一些我喜欢但是又不具备的东西,通过和他们相处,我可以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有可能获得那些品质
远离让你的状态不好的人,那些携带者负面能量场的人,但是要区分,纯粹的伤害会让你痛苦,但是成长也会让你很痛苦,有些不舒适是有用的,有些是无用的,比如你的老板总是提出你身上的问题,这让你难受,但是你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有的人对你撒谎,背刺你,你也会难受,但是这种难受是不必要继续承受的,所以马上离开这种关系,我们应该牢牢抓紧选择和什么人相处的权利,避免进入不得不和烂人捆绑在一起的状态,有时候工作上,或者亲密关系中,你都会遇到这样的状态,你在糟糕的关系里,无法离开,这非常不利于精神环境的构建,所以一定要尽量掌握关系的主动权
其次是信息食谱,他指的是你会摄入什么样的信息,你需要有自己的一套处理信息的方法论,或者说哲学,比如说你从哪一类人那里获取信息,从什么平台或媒体获取信息,以及你获取哪方面的信息,是国际新闻,还是娱乐八卦,还是一些专业知识,以及他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是谈话,还是影视剧,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你平时上的网,看的剧,听的歌,聊的天,都是你信息食谱上的一环,构成了整个信息生态系统,这些信息长期下来会直接影响你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思维方式,更深来说,他直接塑造你的审美和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角度,而这些甚至可以决定你的整个人生
所以不要小看日常信息的摄入,他对你思维的改造是你自己无法意识的,因为太细小,类似温水煮青蛙。你需要对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力,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正确的,真实的,哪些是错误的,虚假的,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这种判断力只能靠大量经验的累积来获取,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短期提升的方法,而我是花了我毕生的时间(截止到活着的此时此刻),才基本具备了对信息的判断力, 但是还不够,还有提升的空间
当你暂时还不具备自己判断信息质量优劣的能力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信息源入手,某些人输出的信息,有些平台上的信息,有些渠道获取的信息,相对来说质量会更高,因为通过他人先帮你过滤一遍,你就可以减少风险,通过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信息食谱,你就给自己创建了一个好的精神生态系统,就可以构建一个好的思维模式
<为了将一些我认为高质量的信息集合起来,随时可以反复咀嚼,不至于让他们散落各处,看过就忘,最近也是尝试在玩知识星球,因为意识到信息的重要程度(我认为他是被大众低估的),所以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筛选,投入精力进去,而这件事的好处是要长期累积才会显现的,这是一个长期游戏,不能急>>>>信息食谱
最后是思维方式,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情绪,一个思维方式,人际圈的主要作用是影响你的情绪,感性层面更多,而你的思维方式作为理性层面,是由你的信息食谱构建的
生活中的一切其实都可以看做信息,所有你的五感所能认知到的东西,都是信息的表现方式, 而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有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系统,全都是后天习得的, 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基本上都具备三个角度,从时间维度思考,从纵深维度思考,从广阔维度思考,走到尽头其实是一个人的觉悟程度,可以延展到宗教哲学的领域,类似“道”的概念,所以思维方式作为微观的层级,是你走入更宏观精神系统的前提,终点是智慧
要获得智慧,就要先有高级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有很多模型,结构,理论知识,比如易经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和逻辑,物理学是另一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并不冲突,只是切入点不同,好的思维模式有很多,不唯一,你通过信息食谱去自己构建适合自己的就行
当你为自己构建了好的物质生态系统和好的精神生态系统,最终的落脚点是能量,好的个人生态系统可以滋养自己,让你获得高能量,于是你可以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成为想成为的人,而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能量场,就需要划定边界,去保护他,凡是会破坏生态系统的事物,都要马上远离,放弃,躲避和挣脱,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运营的状态
三十岁之后,想要将更多事物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同时,也放手更多事物,本质上说,你希望更加了解自己是谁,然后成为真实的,更好的自己,你不再去模仿他人,成为他人喜欢的样子,当你建立好自己的人生哲学,就终于可以出发迈上新的旅途,比以前的自己少些迷茫
-
llli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0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