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日记。
今天重回浏阳了,本来打算星期五的晚上出发在浏阳住一晚上,周六早上直接去体检,后来想想外宿的麻烦,约了清早的顺风车,在星期六的早上7点出发,不过虽然出发早,但是到也快9点了,因为司机师傅在路上接了个拼车单,虽然得以窥见另外乡村生活,但是却也加长了到达时间。

对浏阳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虽然我是浏阳人,但是地理区域更靠近长沙株洲,会说塑料长沙话,不会说浏阳话,常年活动范围也是在长沙,除了高中在浏阳读了三年书,其他知之甚少,高中毕业后也没怎么再回去过,毕业十来年回去的次数大概一双手数得清。不过高中生活给我带来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几个朋友之一,也很值得。
因为还有挺多认识的同学在浏阳,所以浏阳给我的印象好像还是之前的样子,一群聊得来的朋友,几家有意思的店,一些老的商圈混杂着各种学生,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十八线小县城能变化更新到哪里去呢?而我也是抱着这种想法再一探究竟,毕竟高中毕业已经12年了,想花半天去探索一下以前高中时代每周下午放假的生活,去吃吃以前常吃的小店铺。
没有做什么攻略,体检完了以后就打车前往了目的地。消费降级人群没有选择打车的原因是地图上看到的时间都在翻倍,绕路很远,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等着绕路,虽然这也是探索城市的好方式。不过对于吃吃喝喝为目标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更快吃到想吃的更好的事情了。
第一站 老罗记 (梅花小区店)
梅花小区及圭斋路附近是高中时代最常出没的地方,沿着还有车站路交叉等。而老罗记的冰凉粉和炸炸炸则是每次必吃。小吃、甜点外加三俩好友,聚集在店里叽叽喳喳,吃完一起逛街消食在梅花小区的格子铺里穿梭来往。

老罗记这些年虽然扩充了很多连锁店面,但是在个人印象里还是破破旧旧的感觉,有种脏兮兮的苍蝇馆子的节奏,但是今天来却大为震惊。赶上了美食自媒体的好时候,店面大变样的同时店里吃的也多了不少,牛杂牛腩煲、各种粉、卤味等大杂烩什么都有,我本来还想按照原来的样子点,但是炸炸炸也没见到,老板也没介绍,就让我看着招牌点,瞬间索然无味。随手点了仨,一个人吃绰绰有余,但是老板还在一直问还要点啥吗?更加失去了探索想法。

店里还扩充了二楼雅座,楼梯上去的时候大大的二十年招牌,令人觉得好像距离百年老店大概也不远吧。新了很多,旧的招牌凉粉也还在,但是又有一些东西确实不在了。后面吃完下楼的时候发现炸炸炸摊位也还在,在这个老板的对面,她没给我介绍,也没人炸,下楼的时候就有人在做炸串了,但是当时 已经吃不下了。

大概以后也不会怎么回来吃了吧,虽然凉粉还是老样子,但是多了的很多东西让人不适应,虽然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改造,但是回溯过去的感觉没了,也可能是一个人过去,缺少了和朋友之间的叽叽喳喳打闹的感觉吧。
第二站 邓大嫂糖油粑粑
真的很喜欢吃糖油混合物,糯米制品的糖油混合物更爱。这家的糖油粑粑是读书时代的最爱,不同于长沙满大街卖的那种脆脆的外壳,它整体是软糯的,被满满的红糖包裹,虽然甜但不腻。以前老板娘摆摊在梅花小区的巷子里,随机碰到的话必买,这么多年好像还是5块5个?不太记得以前的价格了,但是总体而言也不算贵。后面回过几次想去找都没找到,在某次美食博主的攻略里介绍到已经开了店面,留心记下来了。
在老罗记的时候提前搜了下大众点评,看到标注的店铺是休息,才知道她们每年暑假放假,9月1日才开门。秉持着来都来了反正不远的心理,硬是走过去店面了,惊喜的是还没休息,要过几天,顿时觉得自己是拥有点幸运的。


现在老板一份10块/元,看到她哐哐装的时候,没忍住问了嘴,最后只拿了5个,因为刚吃完确实吃不下,就尝尝味道回忆回忆就够了。
还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是最喜欢的糖油粑粑,真好。
第三站 原野咖啡
这是一家新店,之前没去过。去的原因是吃完糖油粑粑以后实在太困了,起来太早碳水吃太饱,想找个地方喝杯咖啡坐着休息下再继续下午的行程。大众点评搜索附近咖啡店除了瑞幸就是这家比较近了,于是步行前往,这也是今天给我惊喜最高的店。
是一家很小的社区店,开在梅花小区三弄,整个店也就3、4平的样子,小小的店里摆了冰箱、咖啡机、制冰机、吧台各种,就一个店主姐姐在忙碌。本来看着店面这么小,也没个桌子能趴着休息准备想走,但是实在困到不行又没有别的选择,还是随手坐在店面吧台前看着菜单点了常喝的冰美式,最后唠嗑又点了招牌奶咖

一个人坐着太无聊小店也很尴尬,大家都是坐好拿着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坐在那里,于是I人变e,和店主姐姐唠嗑。她感叹我30岁的年纪,根本看不出来的皮肤状态,我默默回答:大概是不婚不育单身的快乐。而她也看着很年轻,却也没想到36岁了,同为未婚未育,加上运动保持了良好状态,心态也很年轻。大学毕业后去北京打拼了3年,回来浏阳继续工作后受不了老板的卷,于是开了这家小店。和合伙人轮流值班,她早上8点到中午一点半,另外一个下午接班到晚上9、10点不定,刚好一个不能熬夜一个早上起不来完美搭配。店主姐姐的心态状态及工作的内容都很像认识的一个姐姐,因为这种熟络感在,所以聊起天来也更加随意。作为一中毕业的姐姐,知道我是高中毕业回来回溯,给我推荐了周边的东西,各自产生了共同的回忆,顺便也得知了一些新旧变化,以前母校的学生活跃的范围不再是在附近了,而是转投到新开的两个大型商圈,这片曾经熟悉的商业中心也慢慢没落变成了老城区……


坐着聊了1个多小时,咖啡喝了两杯,一直坐到了姐姐下班,她的合伙人来交班。下午她继续去打球,而明天则是要前往长沙看草莓音乐节,整体生活丰富多彩,自给自足,感觉好像在短暂时间里又窥探到另一种生活,有了短暂交集。整体的感觉就很像昨天写《东京八平米》的时候的某些想法,虽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是彼此交换了一些经历,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是属于八平米外的故事,但是是个好故事。(14号没写完也没发,附在结尾吧,写了就发是现在的本能,每天写点啥也不会空想太多)。
第四站 比一比小鸡腿
这一站也是最后一站,本来还要去买彭记酱干的,但是精力是在不足,果然我没成功是有理由的,这个精力是成功不了一点。
高中时代还没有移动支付也没有网购之类的,每次日用品零食啥的都是每周放假集体出去采购或者不出去的话就让朋友帮忙带回。常采购的超市是比一比,而比一比门口的小鸡腿也是每次必买。以前5元/1个,现在涨价到7块了,整个设备也更新了一轮,看着比以前干净了很多,不过味道还是那个。


比一比超市也更新迭代了,商品陈列装修都和以前不同,不变的是门口的促销,还有一群热心询问你找什么的阿姨。

买完小鸡腿就准备回家了,其实还只有2点多。但是精力只想让自己回家睡觉,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浏阳的变化。打车去公交站的时候,司机师傅也说到圭斋路沿线都是老城区了,大家都去了新的商场,医院等也搬迁的搬迁扩址的扩址,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城市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的人。咖啡店的姐姐说以前母校附近也大变样了,但是每年说着要回去看元旦晚会的我一次也没回去过。
整个就给我强烈的新旧对比,新的是这个城市的变化,跟着大时代的波动而持续的成长,旧的是我的记忆,我残留的高中记忆,那些没有变的商家、银行、小区、位置名称,就是这样既熟悉又陌生。不过浏阳很好,浏阳人也很好,知道我不会浏阳话,即使前一秒在和其他人说浏阳话,但是下一秒就能和我切换普通话,无论在医院还是店面还是其他,都是如此。 因为时间和精力关系,前往的地方也就一条街附近, 更多想去的地方没去,更多想吃的还没吃,有时间还是要回去的,看看新建的商圈,看看浏阳的博物馆,有时间再约几个浏阳的好友……
以下是一些随手拍的历久弥新的店







PS:一些其他想说的。
1. 不打无准备之战。作为一个P人,真的很随意,随手搜了教资认定攻略,但没搜全,上了顺风车才知道还要一寸照片,于是换了目的地,打了体检表和照片才前往医院,无端花了冤枉钱。
2. 早起毁一天,被顺风车司机狂催,没有带钥匙,早早回家在门口等室友喂饱了蚊子。
补 20240614 没写完的日记,但是就这样吧。
20240614 日记 。
最近在看的书是《东京八平米》,种草了很久被安利了很久。微信读书显示2023年10月22日开始阅读,已阅读10天,累计时长2小时17分钟。看到这个数据,忍不住为自己的拖拉而感到一丝心虚,也为如此之晚才看到有一丝后悔。
《东京八平米》给我的感觉和库索的《自在京都》很像,都是描述在一个城市里的生活,不过因为八平米的房子,让作者的感受又增加了些许不同,人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产生某些特别的感想。
看书的时候一边在感叹作者吉井忍生活的丰富程度,一边也在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八平米的空间,没有冰箱、洗澡间等地方,能否如此怡然自得呢?答案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在日常便利生活环境里存在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没有冰箱、洗漱间等的环境,况且国内也没有向日本那样便利的自助洗衣房以及各种澡堂。能想到的都是成本极其昂贵地都市消遣之地,而非满足生活不便之人的刚需之地。但是对于作者而言,小小的居住之地却更加满足了其生活的聚焦,也让她有了更多探索城市的空间。
书里序言写到“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那么当下我的“八平米”是什么呢?思来想去也不知道,索性不想了吧。有些问题不是非要找到个答案不可,有些东西可能本来也就没有答案。
这本书还没看完,进度是72%,但是在这72%的进度里,看到了挺多有意思的东西,算是通过书本开拓了一点点另外的新知。
没有洗澡间的时候,作者寻觅的是日本钱汤,但是这个传统文化也在濒临消失,且分布较多的地方也是庶民较多的区域;而没有洗衣机则是寻找的投币洗衣间,在洗衣间里面和陌生人有短暂的交流,有普通式仅附带杂志及坐椅便于等待的洗衣间也有更高级更小资有咖啡出入人群更讲究的高档洗衣间。
八平米的生活空间有限,外出探索的时间更多。一些周边的生活场景背作者频繁地到访从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连结,生活里好像也多了更多的故事,无论是荞麦店还是噄茶店,又或者是错过末班电车而选择去的独立电影院……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些被作者写下则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不平凡的精彩。顿时觉得真好。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很多事情按一键即可解决,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反而变少了。这虽然有助于减少沟通上的麻烦,但也失去了与阿姨那样的人偶遇的乐趣。”这是作者在投币式洗衣房得到的感慨,也是个人看这本书时忍不住划线的地方。
当代过于便利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很多交流的机会,或者仅说我自己吧,无法通过自己窥探所有人,但是个人确实如此。
买东西外卖点了送到家门,或者网上采购直接快递点拿了就走,整个过程基本上不用与他人有过多的沟通。上班就是公司与家的两点一线,新认识的人都是工作上的,很少社交认识他人。没有去得很频繁的店,也没有很熟悉的周边的店家老板,不会主动和他人交流,来自一个i人的死宅生活方式更加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