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小小住——一个人的随心行
上一次一个人旅行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对民国时期充满了滤镜,觉得南京这座曾经的临时首都格外美丽,加上本科时期百般聊赖,就坐上高铁去了四天南京。
成为了社畜后, 很少有个人长时间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出行更是奢望。这次一个人出行,与其说是刻意的计划,不如说是诸多因素共同的作用,要到期的签证, 没有合适的伙伴, 那索性一个人去好啦。
话虽这么说,但作为一个风险厌恶的人,对诸多不确定因素,还是带有恐惧的。所以,我每天晚上都会看看旅行计划,到出行前,我的Google map里居然有了一百多个标记点,甚至连每天晚上报平安的暗号都商量好了,sigh,到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收手了。
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举措都是徒劳。但(尝试补救)这些还是鼓舞了自己,在出行时更加勇往直前了一点。
住在乌丸御池,四通八达地方的安静一隅
京都是座小城市,人口百来万,土地面积在日本47个都道府中排31位,和我国比,从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上,都大致只相当于苏州的十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京都近些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每年都是四五千万(不看YQ期间)。京都的旅游业非常发达,体现在住宿上,就是有诸多的酒店,位置便利,服务优秀,体验良好。
日本经济酒店的面积大都很小,很多人吐槽标间连箱子都打开不了,这一点我在飞机还没降落时突然理解了。
数不清的岛屿构成的的国家,物理资源的匮乏,经济上的发达,让资源得到了充分竞争,加上日本文化强调秩序、和谐和完美主义,因此,体现到每个房间上,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选择住在乌丸御池,这里是京都本地仅有的两条地铁线的交汇处,到火车站、市中心和景点都很方便,火车站三站地铁可达,市中心走路20分钟,景点基本都在半小时地铁/公交以内。
酒店叫Insomnia KYOTO OIKE ,比较新,是去年新开业的,特色是一楼有24h的面包、饮品供应(省早饭)。虽说在交通枢纽,但是酒店在大街旁的小巷里,所以很安静。在我第一天入住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酒店大门在侧面,比较隐蔽,我只看到了门铃,于是就对着人家的门和门铃一阵按,老阿姨赶紧弯着腰来给我开门问好哈哈,如果我再往前走一两步,门就该自己开了。

吃日本料理几天,想念火锅串串小龙虾几天
在日本的饭,基本上都是计划中,一半是攻略,一半是同事推荐的,零星是火车站机场凑数。
总结起来就是,除开最昂贵的两顿,一顿南禅寺豆腐宴,一顿日本烧肉,能够尝鲜赏景,其他的鳗鱼饭也好、和牛排也好,拉面也好,都是第一口惊艳,最后都腻到怀疑人生。
林语堂在一百多年前有一段话,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这里我先同意中国厨子。



逛寺院逛神社逛小店逛小河,八点不关门能逛一整天
在京都的四天暴走,让我直冲公司健步走榜首,和一堆跑马拉松的大哥混在一起。没办法,我太喜欢这里的惬意了。
虽然这里游人如织,但是,只要稍微错峰,不去热门景点,独享的体验会非常好。京都大大小小几千座寺庙神社,也并不是非金阁寺清水寺不去,除非你是行家。我选择去了两座禅宗的寺院,南禅寺和建仁寺,保存完善,规则明确,加上阵雨的天气,在这两座禅寺的枯山水旁,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坐下,发呆。
日本本土的神教,我只去了伏见稻荷神社和八坂神社。 神社分工明确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神社,从名字就能窥见一二,有腰腿的,有风调雨顺的,也有招金的。
走在日本大街小巷,经常有熟悉的感觉。 自认为日本动漫看得不多,不过夜晚在神社,两侧亮起社灯,非常像千与千寻里的景象;走在小巷里,就很像大雄哆啦A梦去找静香的场景。软文化输出后直接有了连接,有点凌驾于ZZ之上的感觉。
京都有太多百年小店了,准确的说,一百年都不能在京都叫做老店。在下暴雨的第二天,偶然进了很多卖小玩意儿的店,焚香、抹茶、布料,重新燃起了少女心啊。
京都的小河——鸭川蛮灵,水清清的。两头看起来都是山,坐在岸边,什么生物都来。







行在大街小巷,一半靠两条腿一半靠发达交通Carry
京都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火车勤快多样,速度分为慢速、快速、特急,座位分为自由席和预定席,城际之间有JR、新干线和地铁,城市里有地铁和公交,基本都能送去想去的地点。
另一方面,即使是步行也比较舒适。地面非常干净,标识比较明确,虽然是窄路密网,但是也不复杂,偶然间还能有小店的惊喜。

还有一件小插曲,那就是遇见了地震。虽然常识上,日本地震应该很常见,但是不常见的是,手机大早上发出尖锐的报警声,直接把人干蒙了,来了一场一个人的地震演习。

总之,尽管日本和我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但仍然有不少的文化冲击,个人buff有叠加,旅行的目的有达到,是一次完美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