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这一座城,藏着半部近代史---天津
一提到 天津 ,那不得不提肯定就是“相声”,但是可惜的是,在 天津 待了4年,也没去听过一次相声,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听不懂!
见笑了,但是真的没办法,这个不知算不算南北地区的文化差异, 方正 横竖就是,真的听不懂,也许,再过很多年之后,想法改变的,没准还还真会喜欢上“相声”呢。
但是,听不懂相声是一回事,听 天津 人说话又是另外一件事,对于 天津 人说话自带“喜感”这点,我倒是完完全全认同的。

还记得有次出门,遇到一热心 天津 大爷,听出我们口音是外地人,就过来搭了会讪,最后还笑着说,要教我们地地道道的 天津 话,结果你猜怎么着,大爷就教了我们一个字。
“嘛”要用第四声读,“干嘛呀,吃嘛呀。”凡事带个“嘛”就能学会一半的 天津 话。哎,还真有那味,自那以后我和室友也会是不是的用“嘛”来对对话。
说到 天津 ,那真的不得不提一样东西,嘛?那必须是“煎饼果子”,因为真的太太太好吃了,离开 天津 之后,我也尝试过很多其他地方的“煎饼果子”,但就是不对味,吃不出那独特的 天津 味,我甚至也思考过,会不会是酱汁的问题呢。
以至后来,但凡是遇到问我 天津 有啥推荐的,首推也是必推的,还是“煎饼果子”。
收住快流出的哈喇子,继续回到正题。

天津 要说我最值得推荐的,当属真是海河和五大道了。
去海河边上走一走,莫名的就有种被安抚的魔法,也就是因为海河的缘故,从此以后我就好去各种河边、江边遛遛,吹吹风。
课堂上总是听任课老师介绍“海河”,是 天津 的母亲河,这种情愫我想我是懂的,就像我对大山的喜爱,是骨子里的爱,而 天津 人对海河的爱,也是根深蒂固的。
就是带着这种“未见其河,先闻其声”的中憧憬,迎来了我们的首次会面,其实并不是专门去见的,而是因为兼职赚外快,机缘巧合去了海河边上的“Holiday Inn”。

每晚兼职完之后都累的整个身体被掏空了,但是酒店一出门就能吹到“海风”还是算“河风”,还能附带欣赏夜晚亮灯的“ 天津 之眼”,一瞬间疲倦真就消了一大半。
夜晚的 天津 之眼,真的很美,美如画。可惜之前的拍的图片不小心在网盘里丢失了,称得上算是一种莫名的遗憾。
“ 天津 五大道”位于 天津 市中心,具体为 成都 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 南京 路 交口 以西的长方形区域内。
每条街道均由外国租界开辟,所以这些街道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既有西方的哥特式、巴 洛克 式等建筑风格,也有东方的古典建筑特色。
各式各样的小洋楼,浑然散发着浪漫的意味,浪漫也好,英伦也罢,今天能成为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一路走来,这座藏着半部近代史是多么的不容易,历史需要铭记。
置身于这片“万国建筑博览园”,文科生的DNA被唤醒,脑补出好几部,民国军阀和窈窕淑女的家国与爱恨情仇。这段曲曲折折的历史正是 天津 独特的魅力。

离开天津之后,也过去魔都的南京路,很多人都认为 天津 和魔都这两座城,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有南京路和欧式建筑,北有海河,南有黄浦江 ,仔细想想,还真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可是,我竟对这两座城市的感触确可算是全然不同,这,大概率是心态不同了吧,学生时代更多的是浪漫和憧憬,社会之后,多是成年人的忍耐和坚韧。
说的是有的远了。
既然提到就再容我多说一句,不知道,要是当初先看魔都,再看 天津 ,会不会更喜欢上魔都呢?可是,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