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寻找不到标准答案
在这个下暴雨的初夏夜晚,我在豆瓣上提问:
「抛去本命年红内裤和踩小人袜子的24岁,也就是说,普通人的24岁,都在干嘛?都应该在干嘛?」

有的时候,还是会偶尔梦到2018年的那个五月,我随意度过意味着“成年了”的18岁生日,吹灭蜡烛的时候把三个生日愿望都许成「高考考个高分去个好学校」。
仔细想想,曾经的自己好像并没有幻想过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也鲜少会思考自己的长大后的人生是不是会过得很精彩,自己的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个时候,我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人世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凡是回答不了的,都开始恐惧」,可能曾经的自己很恐惧充满未知的明天吧。
不过,现在我突然发现,比起18岁的自己,24岁我开始能够去面对这些需要很多勇气的恐惧,我的想象力好像变得更丰富了一点,开始去寻找,这些回答不了的问题的答案。

#1
很多人对我的评价都是「还像个小孩」,好像“早熟”和“比同龄人成熟”才是适应这个社会最正确的模式。
早就成为社会人的我,好像很难接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的设定。尽管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可以一个人旅行看病搬家吃饭…可是我仍然习惯性地把自己打扮的像个学生一样。背着小书包,感觉自己第二天要去学校。然后感慨一句:怎么就要变成大人了呢?
我很喜欢日本演员菅田将晖,他的23岁过的很精彩,一年内大概上映了7部影片,每一部都评分很高,角色差异很大但是却演的很好,这些影片也让他从一个没那么出名的小配角,跻身成为日娱一线男艺人。
当然,7年后的现在,他的演技和颜值已经并不能打动我,可是他23岁的那股倔强和认真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的23岁,让我下定决心认真努力的对待着自己的人生,认真努力的过完了自己的23岁。
在即将开始的24岁,我依旧是小孩子,依旧不成熟,依旧努力适应着社会运转的规则。但没关系,我的迷茫,我的青涩,我的愚蠢,我的平庸,我的不完美,都是宝贵的我的24岁。

#2
我也很想让自己每长大一岁都过的有点仪式感,可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却会因为觉得麻烦而随意的过一下。
唯一一次兴师动众的过生日,应该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下了晚课,回到宿舍,隔壁宿舍的几个女生神秘兮兮的把我拽到她们的房间,说要让我看一个什么东西,结果一打开门,满屋的气球和装饰,是这些女孩儿们精心布置的惊喜。
尽管现在和这些女孩儿们的联系不多,但是还是会经常回忆起这个特殊的生日,感动于学生时代单纯又美好的友谊。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闺蜜”,我都是处在一个又一个小团体中,(当然在这里小团体是褒义词)好像我一直都很容易的就能够聚集到人变成一些人,然后在群体中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和谁都很好和谁也都没有特别好。
前几天和一个很懂心理学的高中同学聊天,他吐槽我对谁都是淡淡的,完全不会处理单线关系。仔细想了想自己也确实是这样的,很少会两个人单独出去玩,要么就一群人一起要么就索性自己一个人。
比起和某个好朋友两个人单独一起玩,好像我在三个人或三个人以上的环境下更舒服。可能这是我身上显著的东北人爱抱团的基因显现了吗?
我知道我不是谁的“最好的朋友”,谁也不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们都是彼此“最靠谱的朋友”。
比起拥有无话不谈的“闺蜜”,拥有很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这样子,也没有什么不好吧。我总觉得,社会关系没有标准答案,让自己舒服才是最标准的答案。

#3
最近送给自己了一份大礼,一辆全新的电动车。
以前我真的很喜欢坐地铁,观察地铁上来来往往的乘客,猜测他们的身份性格,觉得很有意思。但是看久了,不免也觉得有点够了,而且刚好也因为最近在做各种兼职很需要代步工具,所以趁着给自己买生日礼物这个由头,买下了这台电动车。
骑着电动车穿行于梧桐树下,阳光穿过树叶洒落在地上,形成不规则的光影斑驳,这一刻美的我衷心的感慨一句「还好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自己的人生是一个电影,那当下的这一秒,是开头,是结尾,还是剧中字幕「xx月后」中不需要被主线提及的那一部分。
因为开始在两个朋友的工作室分别做兼职的缘故,从徐家汇到文广再到张园,链接这三个地方的路也就常常会有我的身影出没。
在没有骑电动车之前,我还从来没有注意到过上海「电动车一族」这一类群体也是很庞大的。据我观察这些「电动车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三类:外卖小哥,普通的城市居民和专门运送货物的人。
外卖小哥总是把车骑的飞快,也很喜欢闯黄灯,他们聒噪的电瓶声在街道上显得格外的霸道;普通城市居民骑车时速度会慢一些,(例如我,每天都悠哉悠哉的东看看西看看);剩下如老牛拉车般龟速行驶的,都是载货物的三轮自行车,这些车上总是高高的堆满了纸壳或者其他货物,从后面根本看不到司机。梧桐区的非机动车道很狭窄,通常只要有一个这种龟速行驶的车在前面,后面就会慢慢拥堵起来。
对!我也没想到骑个电动车也会出现“堵车”的情况!
开始,我对这些载满了货物的电动车都充满着圣母心,都会非常有耐心的在后面等待,每次被纸壳或者其他什么挡住视线,我都会想当然的把前面骑车的人幻想成年迈的叔叔阿姨,看到他们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抖音「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那个bgm。
直到有一次,当我加速越过一辆载满了纸壳的三轮电动车时,发现前面坐着一个蛮年轻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男人,边看着手机边骑车骑成老牛拉车,真的很想骂人,多危险啊!!因为这个,我才彻底收回了我的圣母心。
不过,虽然在这个时候,这三类群体水火不相容,可当在遇到交警的时候,这三类人却又突然变得异常团结。
因为上海严格的交规,有一些时候的的确确不太便民(当然,大家都还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啦!),比如有些很宽的道路就是没有非机动车道,有些红绿灯设置的很诡异等等,让人很容易走错,而一旦走错就会发现,此时此刻交警总是会很勤劳的突然冒出,然后给这些走错了的人开下高额罚单。这也就会出现有一些“好心的人”发现前面有人被抓之后,就马上在上个路口处提醒后面的人:前面有交警,你违反交通规则了!
当然要提醒所有人,交通规则必须必须要严格遵守,好好听从交警的教育很重要,但是也不得不吐槽,要是违反一次,罚款罚的可是真贵啊!(谁还记得去年著名艺术家陈丹青来了都被罚了50块呢!哈哈)

#4
回归到本篇文章我想说的,每个人的24岁都过的很不一样,有的朋友24岁结婚,有的朋友24岁毕业.....有时候我也在想,鲁迅24岁弃医从文的时候,是不是也曾迷茫无助过呢?
今年开始看书看得很少,电影也几乎没怎么看,我把自己的更多时间都花费在去和线下的世界链接,抛开了手机、电子产品,短视频还有影视作品虚构出来的世界,想让自己更“脚踏实地”一点。
以前总是把影视作品和书里面的人生,当作范本,像是得了“文艺病”一样中毒太深,对任何事情都带有很浓厚的刻板印象,但很多事情我亲身经历了体会了,自己所见所闻与曾经所想象的真的完全不一样。
24岁,
我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
24岁,
我时而过度悲观时而又极其乐观,跟着自己的感觉说走就走
24岁,
我普通,平凡,但却也享受着我的这些普通和平凡。文字是最容易美化枯燥无味东西的工具,当记录下来的时候,再无聊的东西也都好像也变得文艺范了。所以我记录,我记录我无聊的人生,我记录我平凡的24岁。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还没想好。
但,
或许我明白了,
24岁,我寻找不到标准答案。
打哈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还是有人在一个人背包旅行的|独自旅行·香港篇 (10人喜欢)
- 2024,我一个人旅行(八)|东京 (11人喜欢)
- 2024,我一个人旅行(七)|济州岛 (4人喜欢)
- 2024,我一个人旅行(六)|泰国 (1人喜欢)
- 2024,我一个人旅行(五)|新加坡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