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倒计时——教师日记30
君子 · 忠臣 · 明君 ——初中文言经典中的树人目标梳理
初中文言复习,发现教材编排除了由简短到繁难的循序渐进外,还有一条螺旋上升的育人目标的设计:是从人的教诲,到臣的模范,最后是君的暗示。这条线散布于六册教材中,看似隐秘,实则有如一株碧树,主干粗壮,枝条披拂。无意间回眸凝视,睹得全貌后,
心下便生了一份会意出来,似乎自此之后,文言教学在基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之外,又多了一份育人育才的使命,自觉庄严。
(一)、 细心的执教者会发现,初一的文言经典内容侧重的是两个方面:立德、向学。
七上七下,教材是以《论语》《诫子书》为代表,一面强调:“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乐,不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生命自然自觉的成长;甚至格外强调赞扬颜回之“贤”——“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这些与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成了育人目标渐进式的铺展:带有公民素质的熏陶,更向重道取义静俭淡泊的方向延伸。
而另一个方面,依然是以此两课为核心,教材在励志向学和学法上涉及颇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致远”(《诫子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几乎俯拾皆是。
“向学”主题到了初二,便只见于《礼记·虽有佳肴》中的“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到初三年级,遂唯有宋濂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身示范“余之勤且专若此”——谆谆而教了。
立德、向学,这两则基石,无疑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郭橐驼种树“固其根本”的意思。而我们看有些初中生学风败坏,究其根本,还是不知如何成为一个公民,明确向学需要态度、意志和方法的结合。
在了解了语文教材的苦心孤诣后,当然明白,很多问题应该更多放到初中道法课和日常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去。
(二)、初二年级上学期,立德之路,却从普通人,慢慢向“君子深”入。
八(上)重点先看刘禹锡《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前者强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后者鼓励“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洁自持;这是君子的独善和自洁。到《大道之行》,就非常明确儒家君子的模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关于君子的这条教化内训之线,到初三年级,便有了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接续,强调舍生取义:“所欲有胜于生者,故可以得生者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这其实是借助经典,完成了由朴素的公民到崇高的君子,关于理想人格的镌刻。
(三)、初二年级下学期到初三上学期,熏陶目标已经渐渐移向良“臣”之范了。
八(下),我们读到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者是借战争循环论证阐述执“仁政”的必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者则是强调“忧患意识”,关于忧患的论证,所举六例无一不是贤王能臣—— 从思想到范例,关注点已经从君子转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的国家精英。
所以,我们后面听到韩愈在《马说》中悲愤的控诉,其实也是渴望成为栋梁而不得的怒吼罢了,甚至庄子《北冥有鱼》的神奇想象,也是鼓励人们励志潜藏,只待一朝“水击三千里,抟搏摇直上九万里”。这两则经典,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的“未显”人臣,不失为共鸣和慰藉,因而备受后世青睐。
初三年级九(上),引人瞩目的文言文是《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则虽也以写景见胜,但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与民同乐、自得其乐,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阔远,大道相通:都是贬谪之臣,强调民生为本,强调天下为先,官员本人可以保持个人情趣而寄情山水,但要努力消除个人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退亦忧”。
到初三年级九(下),《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这四篇,借不同的历史时段的风云人物,尽情展现能臣贤宰德才兼备的完美形象:诸葛亮的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刿的当仁不让,晓政善战,诲君不倦;邹忌的以己推君,家事国事,婉而能讽;唐雎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勇而报忠----从政治到军事到外交,都给了 “巅峰时刻”的人臣以历史高光聚焦。
(四 )、初三年级下学期,“明君的”侧影暗示。
与此同时,这四则文章之中,也都见君王的侧影:刘备与刘禅、齐桓公、鲁庄公、秦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君王一些必备品质:广开言路、坚持法度、亲贤远佞;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从善如流、雷厉风行,德召天下。这些,会让正学习经典的而有潜质成为未来领袖的人,埋下广阔友诚的种子,明确人才和法度的重要,学会借力和借势------
知晓初中文言编写的这点用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有自觉的育化追求:希望学生有公民品质(诚信和讲礼),有君子德行(乐道自持);更希望为国之栋梁点燃火把,看见顺逆之境中,应该具备忠良砥柱的襟怀品质;当然希望明日的领导者,秉持儒家的期待:励精图治,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天下为公。
一言以蔽之,通透教书,明白育人!
20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