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的落寞与当代性缺失问题(二)低增长低预期的社会形态及娱乐产业变迁

各位好,上一篇《金庸武侠的落寞与当代性缺失问题(一)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中,作为金庸小说迷,我谈了一下时代背景从金庸创作高峰期的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变化所带来的文艺作品取向变化。那么本文将讨论下现如今社会形态变化及娱乐发展是如何影响到金庸小说并使其热度降低的。

首先说说社会形态,随着中国的GDP增速从大于10%降到了现在的保5%甚至是疫情时的2%,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高存量低增长的形态。当然咯,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已经早于中国大陆,就进入了这样的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通常与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欲望降低、社会活力减弱等现象相关。而社会活力减弱则具体表现在,年轻人对于创业、职业发展等传统成功路径的兴趣减少,社会整体创新和进取精神降低。同时,社会倾向于保守和传统,对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接受度降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随之变化,由于人们对于未来持有较低的预期,容易产生无力感和悲观情绪。

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年轻人对成长性的重视远不如二十年前,甚至于社会大环境已经差到了有的成长与画饼看上去也没什么区别,以孟羽童和董明珠的思想矛盾为例就很显著,董明珠认为她给孟羽童的是一个价值几个亿的二十年女企业家看涨期权,孟羽童认为自己007卖命一个月拿几千块工资不如去做网红一个月几十万。

那么在这种社会特征下,金庸武侠中最流行的男性大侠成长元素,便被网文中的爽文元素所取代,如何运用黄金三章、爽点、埋点、悬疑、反转、虐等要素成为网文的必备要素。若是一篇网文节奏和倚天屠龙记似的,开头3000字郭襄还在看少林寺的历史,张翠山都还没出世,张无忌学到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还遥遥无期差了两本书,那这类网文大概也没什么读者了……

其次是文化娱乐的变化,这里要分两方面讨论,一是武侠题材活跃于社会背景的情况,二是主流娱乐方式的变化。
中国文化一贯以来有三个梦,一是“皇帝梦”,二是“清官梦”,三是“侠客梦”,
皇帝梦是指老百姓希望皇帝英明,宵衣旰食,十多年前大热的各种“王朝”、“皇帝”的电视剧大概就是这类皇帝梦的缩影;
清官梦则是皇帝不行了,指望包青天主持公道,现代版就类似《人民的名义》这类电视剧;
侠客梦则是世道不好,皇帝和清官都指望不上了,比如北宋宣和年间这种,那就指望大侠了,譬如宣和年间的大侠鲁提辖。而抗战时期,社会需要通过非官方的暴力团体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处处宣扬武术强国,那么大家自然也渴望大侠维护一方平安。
说到这里答案就昭然若揭了,现在的社会“清官梦”可能还有一些,但远没有到指望大侠的阶段。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娱乐文化的变化。

上一次武侠文化的活跃时期是抗日战争之后直至港台的七八十年代,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王度庐等都是民国当红的武侠小说作家,港台六十年代有梁羽生、金庸,七八十年代又有古龙、温瑞安。这个阶段正好又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火烧红莲寺在1928年就被改编为电影,1950年代香港的黄飞鸿和神怪武侠流行,1960年代末又开始流程胡金铨张彻的新武侠制作,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依据神雕侠侣故事线,倪匡三天写出来又被张彻一晚上改的面目全非的《独臂刀》,成就了王羽成为华人第一位男明星首席。1970年代开始大热的楚原古龙电影,1980年代TVB开始翻拍金庸小说为电视剧。

而这一热度又延续到了90年代TVB和台湾竞相拍摄金庸小说,乃至于大陆也不甘示弱,张纪中在2000年左右拍摄了一系列的金庸剧,就连于正都凑热闹拍了《笑傲江湖》和《神雕侠侣》。

但是自从“小笼包”和“东方姑娘”之后,金庸剧的翻拍热度确实低了不少,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现在观众的注意力被短视频、打游戏、网文小说等娱乐方式分散得太厉害了,已经很少有什么娱乐方式能称之为主流娱乐了。中年人觉得追个剧是娱乐,那初中生还觉得他们同学之间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是打原神呢。至于金庸宇宙改编为游戏?有是有的,但国产武侠游戏的情况,似乎发行做的最好的是逆水寒?就连我都知道逆水寒居然请到了钟汉良代言可见一斑……

所以总体而言,在低增长低预期的社会情况下,社会没有侠客梦,个体也没有大侠的成长之梦,自然而然,但凡武侠文化失去了土壤,又失去主流娱乐方式的载体,自然就会没落了……
有朋友会问,你只谈了金庸,那么古龙呢?古龙的问题和金庸不完全一致,古龙小说由于代笔和烂尾太多,版权纠纷,再加上古龙又死的早,虽然70年代的时候电影票房远甚金庸,但9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颓势,如果有兴趣请留言,我会视情况而定要不要写一篇古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