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之初,人际关系重塑

今天是2024年5月26号,我一个人坐在星巴克咖啡厅里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如果每天都让我活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会不自觉拥有一种自我消耗的感觉,每周我都需要至少一个这样的下午,在无人打搅的地方梳整自己内心的情绪。
来星巴克之前还跟男友发生了一些口角,其实不是什么核心矛盾,就是昨天他陪我逛街,他觉得很无聊,因为在嘈杂昏暗、货架拥挤、装潢低劣的批发市场逛街买衣服,对他来说是一种纯粹的浪费生命,他感受不到哪怕半点快乐,于是他全程死鱼脸,低头玩手机,我像刑警牵犯人一样抓着他的衣角勾着走。我试所有的衣服他都说丑,因为他只想赶紧逃离这个批发市场;我被架着试了一堆衣服拉不下脸不买,他也不会帮着察觉到我的进退两难然后帮衬着斩钉截铁地说不买,好让我两袖清风地走;销售人员宰人报价很高,他更不会帮我杀价,只会耷拉着脸在一边沉默。回到了家我说他很懦弱,把过往的类似事件全部连成一串,评价他是个很懦弱、没有主见的一个匹夫,他还不乐意,觉得我是强行给他按个帽子,但我只是在表达我的主观感受。他只愿意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花费精力,但在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上,他最多做一个服从者,而不是一个引领者。
但问题是他所热衷的兴趣领域跟大多数人八字不合,首先话题本身就是大多数女生的知识盲区,譬如游戏、f1赛事、军事、数码、相机等等;其次,他在性格上不是个喜欢分享和表达的人,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一个不需要与外界发生交集的环境中,比如女生之间的互相攻略和讨论,在他这里是毫无必要的,他也不喜欢向他人显摆自己的知识广博;再者,他所沉浸其中的东西都完全不需要通过与人社交来进行,譬如我喜欢旅游、逛街、看电影、看演出、美食探店等等,这些都属于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事情,但男友感兴趣的事情是100%的宅男属性,一个人在无人打搅的、有空调和Wi-Fi的房间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快乐,他人的加入只会破坏这份充盈的感受。所以本质上我跟他获取快乐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没有一丝丝的重叠,虽然他会因为觉得做有的事情能让我开心,因此他很乐意陪我去做,但他更多也只是个跟随者而非引领者,他无法强迫自己、也没有人可以强迫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厌其烦地对比信息、查阅资料,或迸发出和你同样浓度的多巴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起看电影,永远都是我提前把要看的影片选好、电影票买好;我们一起旅游,永远是我把攻略做好,去哪几个景点、有哪些馆子、住哪儿;我们一起看演唱会,永远是我在关注演唱会信息、是我在日复一日地抢票、咸鱼找黄牛;我们一起搭伙吃饭,永远是我在像美食家一样花很多时间挖掘各种馆子。
其实我也不抗拒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本来也都是我单方面塑造出来的需求,对他来说,非工作时间每天宅在家玩游戏叫外卖就够了,他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生活,任何的外部生活都是他在陪同我奔走东西。 如果我对这种模式的相处开始产生了抱怨,那么我大可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第一时间想到他,而是尝试着去找一些其他的朋友分担这些陪伴的需求。本质问题是在上海,我几乎找不到周末可以约出来的朋友,所以我才惯性依赖地让他陪我吃陪我玩,却又抱怨他兴致不高。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件事情是把人工具化,也即和一个人交往的时候把这个人身上功能性的部分拆离出来,形成了饭搭子、旅游搭子、生活搭子、炮友,虽然我讨厌这种对人的功能性的划分,但不得不说这种划分很实用,因为他会让你减少对人的多余的期待,也因此少了很多失望。
如果按照这么划分,那我不得不思考另两一件事情,就是男友对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相处两年之后,我对他已经没有那种对新事物的探索欲,况且正如以上描述可以想见的,他不是那种光芒四射、拥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身上的标签词更多是宅、佛系、安于现状、避免冲突、不太有名利的追求,也没有很强的目标感或是对生活的体恤和反思,但他也有他的优点,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一般都很善良关怀、富有爱心、淡泊,只是于我而言他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最大的价值就是缓解我在世俗意义的陪伴和物质上的焦虑,似乎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有个牢靠的东西可以抓着,它代表着长远的人际关系的陪伴和忠实,以及物质层面的一线城市房产这种我个人财力无法企及的事物。谈及精神上的交流,我们的眼界和三观是较为一致的,都属于开放派,都对教条和规则嗤之以鼻,都对权力和欲望没什么野心而是在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里深耕的人,只是在兴趣爱好上我们几乎最大的话题就是我的工作,因为他是一个科技爱好者而我从事了他想从事的行业和岗位,除此之外所有因兴趣爱好而带来的人类行为活动都是“东风乘着西风”,而不是我们彼此步调一致地迎着同一个方向。这种情侣关系没有什么瑕疵,因为对方的人品、家世都无可挑剔,两人的价值观和性格也一致,只是生活没有我想要的那种跌宕起伏,快乐和惊喜的部分在减少,更多是情绪上的平和。
年初公司好朋友的纷纷离职甚至换城市,让我找不到一个周末可以约出来的人,工作日的同事交流也是没什么营养的、因工作对接而不得不产生的言语沟通,因此反观四周,我很难有途径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获得多巴胺的快感,或许这种层面的快乐其内核就是人的内在吸引和说不明道不清的欲望,既有同性的又有异性的,但鉴于我已有对象并且我的朋友圈更新且收缩了,因此我在现阶段缺乏很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看过一个人类学研究说,其实快乐往往是因为得到了周围人的陪伴和支持,拥有高质量人际关系的人是快乐的,而身边那些不快乐的人往往都是没有得到周围社群的友善的能量供给,因此感到孤独和失落。目前我便处于这个阶段,我希望寻求新的同事关系,带来新的能量摄入;在恋人方面,碍于人类社会反人性的情感关系设计,我也不必再去寻求什么,只是将这部分欲望浇熄。
整个四月和五月,我已经有了很多旅行记忆。先是清明节和男朋友去了日本,又和朋友去了义务探索创业商机,又是五一出差在重庆待了一周,随后无缝衔接回了老家再带我妈去了泰国,每个月都有一次旅行的记忆,接下来的六月会在端午节和爸妈还有我弟自驾去长沙玩,七八月份想去东南亚出个差或者带妈妈去贵州或者韩国玩几天,九月份要去德国参加展会,随后去非洲待几周,再就是国庆的旅行安排了,目前想和男友去土耳其玩一周。我未来半年每个月的旅行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以前旅游会有虚荣的成分,要发很多彰显美貌的朋友圈,让别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优越,其实那些都是片段的截取,我没有把自己的疲态和周折公之于众。如今去了一二十个国家,以及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对我来说旅行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获得消费和度假的心情愉悦的体验(毕竟周末在星巴克蹭网独处也很闲适),也不在于把它作为一种增长自身见闻的工具(毕竟大刘常年生活在河北县城也写出了三体这种极具想象力的旷世巨作), 更不在于朋友圈彰显生活优越感(因为我已经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同因此不必再刻意寻求),我至今还在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在各种旅游的规划上,是因为我更希望在保有自己对新事物的感受力的同时,把旅游作为亲密关系的纽带,持续往和恋人、家人、亲密朋友的情感账户里投资,因为旅游最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在一起。
因为在上海生活,我明显感觉到我对仪表上的东西投入了更多精力,却在思想提升方面失去了昔日的热情。在深圳的时候,我是个喜欢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自言自语的废话博主(虽然本也没有太多听众)。来到上海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穿衣打扮,企图提升时尚品味。这两个月来自从去了趟东京,回国感觉国内好老土,每天在小红书上看各种时尚穿搭,关注日系打扮、韩系风、贴假睫毛、带各种发带,每天在这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似乎我每天的业余时间不是在逛淘宝就是在刷小红书,这让我在精神上很罪恶,作为一个不能丧失思考和表达的人,两个月以来我只慢慢悠悠地读了一本《人类简史》这种本只需要2个下午就能读完的口水读物,没有新的知识输入的同时,我在日常生活的言语表达也变得流于空洞和网络词汇,不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左思所想,这种生活阅历的增长、表达力反而下降的现状让我不得不自我反思。希望接下来的六月和七月,我能拾回在地铁上阅读的好习惯,不管再怎么有吸引力的美丽服装和再怎么需要我回复的工作消息都无法带离我,每天至少雷打不动地阅读一小时。只有这样,我才能时刻感觉到自己的灵魂。
接下来一个月的阅读计划是《穷爸爸和富爸爸》、《三体》、看到一半的《乔布斯传》,以及在听了杨天真被誉为职场人巨能充电宝的播客节目后,我也准备看看杨天真的书,希望能让自己对职场角色有些思考,毕竟我个人也到了一个在职场上不上不下的处境,关于职场发展和思考副业这件事情,我准备留到下下周单独开一篇日记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