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建筑周苏宁:建筑是“风景的进化”
编者按:
自2016年成立至今,米思建筑已建成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团队以“创造力”与“职业化”并存的高水平事务所为目标,时刻“保持年轻”并“不断进化”,强调回到建筑学本体,以当下的形式呈现场地中蕴含的时间性。
在本期的UED专栏中,我们有幸邀请到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周苏宁先生,一起探讨关于米思团队、建筑本体及建筑师的三重“进化”。
专访嘉宾

周苏宁
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工程师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注册建筑师(RIBA Chartered Member)
-以下为访谈实录-
01
缘起:米思的进化
UED:自米思建筑成立以来,短短数年多次斩获设计大奖,建成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主创团队是因为什么契机成立了“米思建筑”?成立事务所的初心和目标是什么?
周苏宁:我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唐涛、吴子夜,都曾在南大建筑工作过一段时间,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们积累了许多逻辑思考的能力及对材料构造、建筑落地的掌控力。当我们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之后,对米思建筑的期许就是成为“创造力”与“职业化”并存的高水准事务所,在我们看来,国内同时兼备两种特质的事务所仍是比较少见的,这既是我们创立米思的初心,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左起:周苏宁、唐涛、吴子夜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UED:您认为相较于其他建筑事务所,米思建筑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何处?
周苏宁:就米思而言,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保持年轻”并“不断进化”。因为我们的团队与合伙人都很年轻,还处于成长的初期,所以我们一直保持着“不断进化”的状态。我们也更愿意看到自身不断变化的状态,关注自身每个阶段的差异和进化,并稳步地更新米思建筑的设计理念,不断修炼我们的设计落地能力,朝着初心脚踏实地向前迈进。
实际上,我们期望变革与进化能越快越好。因为外部市场和社会环境正在不断地快速变化,而建筑师绝不能落后于社会的进步速度,需要比它跑得更快一些。

▲米思展览:展览宣传单页 ©米思建筑
UED:我们也想了解一下,米思建筑目前是如何进行运营和管理的?主创团队在项目设计时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周苏宁:米思建筑的三位合伙人通常是独立负责各自项目,并没有依据具体工作内容作出纵向切分。这样可以使合伙人均保持职业建筑师的身份,从头到尾地把握项目的全流程,进而确保项目的完整性和高完成度。当然,遇到项目的关键节点时,我们三人也会一起讨论,但仍然由项目负责人行使最终决定权。
建筑师除了需要具备设计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极强的统筹能力,因为许多工作建筑师无法亲自完成,而需要通过思考进行外部资源的深度整合,才能够主导建筑项目的全流程。在具体的项目中,除去我们合伙人之外,还需要1至2人进行协作,才能形成比较强的统筹能力。当然,伴随着米思的逐渐发展,未来可能会有二级合伙人的模式,这样我们的项目类型会更丰富,项目的数量也会更大一些。


▲米思展览:展览模型 ©米思建筑
UED:实际上,三位合伙人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一定边界,通过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来保持高效地运行状态,从而使得优秀的项目不断落地。可见,米思团队的三位建筑师都十分有特点,那您喜欢哪位建筑大师,他对您的职业生涯又造成怎样的影响?
周苏宁:对我而言,其实每个阶段喜欢的对象都不同,在早期也并没有特别喜欢某个特定的建筑师,而是比较喜欢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他的空间装置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及体验。但近些年我逐渐偏向从建筑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下比较喜欢西班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他的作品里能够看到建筑学科所呈现出的巨大创造力和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动人心的体验,实际上是建筑能够提供给社会最大的意义。这也给我们建筑师一些启示:在大家拼命研究“跨界”的时候,可能也需要往回收一收,反思建筑学科本身的创造力究竟在何处。
其二,西扎虽然在西班牙成长,在创作之初也体现着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但通过自身实践形成内在逻辑后,他的作品可以被“放置”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场地内,又能够呈现出与环境高度关联的空间形态。他能用建筑学本体的方式达到很高的境界,是我喜欢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UED:西扎又是如何影响您的?
周苏宁:我会经常思考建筑如何回到本体以发挥其创造力,米思团队也会更加关注文化背景和场地的分析,更愿意用空间、尺度、材料、光线等建筑学最基本的要素进行建筑的呈现。
同时,我们更愿意展示材料的本质、粗糙度和质感,更愿意关注使用者的空间感受,也更愿意引入一些自然到建筑中,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学科内部的内容,但它们实际需要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和训练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

▲米思展览:项目展牌 ©米思建筑
02
建筑:风景的进化
UED:米思曾将建筑定义为“风景的进化”,可否阐述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周苏宁:“风景的进化”是在去年的一个项目完成后,我们通过对以往设计进行整体总结所形成的建筑理念,也希望这一理念能够指导米思后续的建筑实践。
此处的“风景”并非指我们视觉中呈现的场景,实际上它是人与建筑、环境相互连接所建立起的真实感受,是感性与理性的叠加状态,人们能在风景中捕捉到人文、历史、自然与自身感知,形成完整和综合的感受。
之所以将这种感受称为“风景”,是因为我们希望建筑能够融入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而非建造一个布景或奇观,并且它能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不断进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使用者对建筑的理解和体验也随之变化,这就是“风景的进化”。
UED:在米思建成的项目中,最能体现该内涵的是?
周苏宁:米思建筑的每个项目都对这一理念有所体现,但如果要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认为是山水柴院。在这一项目中,能够看到许多建筑学本体的东西,比如它的材料选择、空间尺度、光线运用和节点构造,它们的运用都来自我们对几十年前当地建造方式的理解和挖掘,再用现代的方式加以呈现。所以,当人们进入其中时会有一种熟悉感,但又非常符合如今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倾向,这也是许多使用者和同行给予我们的使用反馈。这座建筑通过几年的风吹日晒,在自然环境中也逐步产生色彩的变化,未来也将会与自然融合得更加彻底。

▲山水柴院:外院与内院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水上柴院 ©存在建筑
UED:米思建筑长期专注于新型业态、文化振兴、城市更新、乡村复兴等运营空间的设计与研究,在诸多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设计和落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建成后又有什么感触?
周苏宁:其实每个项目始终都伴随着一些困难,但通常是由于我们在建筑产业化和供应链体系方面专业性不足所导致的。以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项目为例,这类城市更新项目会面临比新建项目更多的问题,比如:因传统设计流程中缺少预知环节,方案需要等待场地多个部分被拆开后才能被确定和深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筑师做出许多临场判断,每一次判断都会影响项目的工期、造价及未来运营,十分考验建筑师的统筹力;业主方有时很难做出决策,我们需要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协助其完成客观准确的判断。
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但它们往往接踵而至,项目过程是对建筑师耐力、耐心、专业度及统筹力的综合考验。在未来,运营类项目也将愈发呈现这种状况,这也将促进建筑师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不仅关乎知识和技能,更是对设计流程的重新理解。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场地鸟瞰(改造后) ©吕晓斌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面向自然打开的内部(改造后) ©吕晓斌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向自然的延伸(改造后) ©孙海霆
UED:更新类的项目过程往往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有没有遇到过无助或者崩溃状态?
周苏宁:会有的。有时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与施工单位或业主产生争执,但在交换意见或建设完成并形成良好结果后,大家也会对这些过往产生理解和释怀。在后续的项目中,我们也会将这些相互理解的过程作为案例,分享给新的业主,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我们也经常对项目进行复盘,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并在项目开始前将大致框架与业主方、施工方进行前置交流,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UED:在米思的更新项目中,我们能看到与“修旧如旧”完全不同的更新策略:着重强调建筑的旧与新、精致与粗糙、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请问您如何看待更新项目中“新旧对话”的尺度?
周苏宁:有厚度的城市能够让人们读出它的过往,而建筑在城市历史的载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风景的进化”作为米思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使我们更强调建筑对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可读性,无论是城市更新或是建筑改造,当建筑能够显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总体关联时,对建筑师而言也是极大的鼓舞:相信这些建筑蕴含着未来的可能性。同时,当前技术已经可以做出一些精致的东西,它与粗糙处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会为建筑的可读性增色。
在我们看来,建筑师的职责并非仅限于建造房屋,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和设计承载着历史厚度的载体。

▲蒋山渔村改造书舍:“新”与“旧”雪景 ©侯博文

▲蒋山渔村改造书舍:融于村庄之中 ©侯博文
UED:在米思的项目中经常能看见天井和天窗的要素,比如:在蒋山书舍项目中包裹着天井的书架与天井内部的冥想空间成为整个书舍的核心,在林中茶屋、无想山秋湖驿站、红盒子等项目中也能看到对这些要素的强调,您认为它们在空间营造中有何独特之处?
周苏宁:我们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但现在来看,无论是材料选择、光线引入还是融入自然,皆属于建筑学本体的范畴。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思考深度的限制,导致部分项目未能充分呈现这些内容。
当思考达到一定深度时,建筑学本体中的所有内容便能摆脱形式的束缚得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基于对场地、空间、光线、尺度和体验的深刻理解。例如,天窗这一设计元素能够引入自然光线,但它既可以置于一米多的高度处,也可以置于屋顶,具体置于何处则取决于建筑师对场地的感知与回应。
建筑师需要思考赋予使用者何种特定功能或感受,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反复模拟人的尺度及其在建筑内部或进入建筑时的感受,让一切要素都需要在空间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蒋山渔村改造书舍:大厅书架及天井冥想空间 ©侯博文

▲蒋山渔村改造书舍:大厅天井冥想空间 ©侯博文
UED:米思建筑近期完成的作品“红盒子”可以说是2023年最“红”的建筑了,对于这座“小而美”的作品,主创团队的构思过程是怎么样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与我们分享吗?
周苏宁:红盒子建成后,的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作为园区内唯一的新建项目,在我们看来,红盒子成功的关键在于:用当下的建造方式,将场地所蕴含的时间维度充分展现。

▲红盒子:光之盒 ©存在建筑
当然,这种呈现并非毫无依据,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重点考虑了三个方面:其一,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建筑的主要开窗部分面向山体,如此能够将自然要素充分引入建筑内部,维持与环境的连接;其二,建筑与园区的关系。由于地块原先是工业厂房,在设计上我们也力图恢复该场所原初的工业氛围与感受;其三,建筑与人文历史的关系。项目位于红山动物园旁,之所以被称为“红山”,是因为此处岩石富含氧化铁元素而呈现出偏红的颜色。我们选择保留此意象,希望建筑具备冷酷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特质,于是在混凝土中同样加入氧化铁,使之呈现出与红山色彩的关联,犹如红山中一块夯实的巨岩。建筑的颜色也会伴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变淡,但房子却不会变旧,而是呈现岁月的痕迹而已。

▲红盒子:林中“光之盒” ©存在建筑
正是带着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红盒子成为该园区与业主方交流最快的项目。我们将草图模型和设计理念大致与业主对接,前后用了5分钟便敲定方案,这也为方案的深化和实施赢得了时间,成功实现项目建筑、门窗、室内、景观等方面的高度整合。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思维深度足够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可以富有逻辑地与业主方进行沟通,便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定。

▲红盒子:入口夜景 ©存在建筑

▲红盒子:水景庭院 ©存在建筑

▲红盒子:庭院长廊 ©孙海霆
UED:虽然红盒子的体量很小,但耗费了极大的心思。您认为米思在诸多项目实践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优秀的建筑空间需要必备哪些要素?
周苏宁:建筑师需要不断面对不同的项目类型,但我们在选择项目时会有意识地避开传统地产类项目,因为在这类项目中,建筑师往往与具体使用者间隔着数个中间商或各种团队,无法直面真实的使用需求与感受。米思的项目基本是由具体业主或使用者参与使用和运营的,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直接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无论是城市更新、企业总部或是度假酒店,我们都很在意使用者在建筑中的真实感受,希望建筑具备一种自然而然的松弛感,又能融入一些文化历史的思考在其中。对于我们而言,在项目中综合性地融入“历史的厚度”“自然的连接”等要素,对于塑造一个优秀的建筑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沿山组合庭院 ©吕晓斌
同时,一座建筑需要使用50年甚至更久,这对建筑师的前瞻性思维构成一定挑战。我们不能基于现成案例盲目模仿,而是要秉持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将使项目呈现与众不同的光彩,同时能够更好地打动使用者,这也是我们所积累的最宝贵经验:不要使建筑变得“无感”。

▲上市企业办公总部 ©米思建筑

▲上市企业办公总部模型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 ©米思建筑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 ©米思建筑

▲湖州西塞山度假酒店模型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
03
展望:建筑师的进化
UED:在当前环境下,设计师一直在积极地拓展项目的类型和工作模式的边界,您认为未来建筑师的定位和职责会发生什么改变?
周苏宁:作为从业者,米思已经开始做出改变。我们时常会对自身职业身份进行认定:是设计师还是建筑师?实际上,建筑师的职业范畴就足够宽泛,也足够有包容度:一方面需要具备设计创造力,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对专业内部及相关专业的领导力和统筹力。将这两件事情做好,扩展自我边界时也会变得非常轻松。
房地产蓬勃发展时,金融是一座地产建筑的“主导属性”,很多关键问题其实已经被合作方决定,建筑师只负责其中很小的片段。但这个时代过去后,本应该属于建筑师的能力能够快速成长到一个“完善”的状态吗?实际上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一定要赶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积极从事运营类的项目设计。这类项目的工作流程决定我们必须将自身工作范畴的扩大化,今后面对任何新的类型,我们反而更愿意去探索,甚至能够产生迎难而上的兴奋感。
面对挑战时刻保持着战斗状态,这是一位合格建筑师应有的品质。
UED:我们作为建筑媒体,未来也将与建筑师一起承担这个责任。最后想问问您,对米思建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与寄语?
周苏宁:希望米思未来能够朝着目标稳步迈进,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职业化建筑事务所。也愿我们持续保持对社会、历史及人文领域的深入思考能力,激发更多创新潜能,并在不同尺度、类型及地域的项目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快速成长。

▲无想山秋湖驿站鸟瞰 ©吕晓斌

▲无想山秋湖驿站的建筑与树林 ©吕晓斌

▲山水柴院:光影 ©存在建筑

▲山水柴院:木砖与红砂岩 ©存在建筑
编辑 | 甄润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