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时遇到的奇特体验
查看话题 >连文化凝视都不曾有的国度
乌拉圭是开水友好的国家,无论走到哪,都有“出售开水”的牌子,挂在商店门前的显眼处。
什么?开水还要花钱买?当然了,看一看乌拉圭人臂弯处夹的保温壶和手中握着的马黛茶杯,就能理解及时充足的热水供应和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之间有怎样紧密的联系。抵达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之前,我只知道阿根廷人爱喝马黛茶,没想到乌拉圭人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走在街头,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夹壶握杯,杯中一根特制的不锈钢吸管直直地立着,人们随走随饮。马黛茶杯也俨然成了配饰的一部分,人们手上茶杯的颜色、纹饰各异,透露着杯主的个性偏好。我很喜欢这些“自成风景”的细节,它把“全球化”带来的平面感打得粉碎,在不同的土地上,人们仍然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着。
对于很多中国游客来说,乌拉圭都是“捎带着脚”来的,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乘船,只消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乌拉圭。码头就是边境,阿根廷的离境处和乌拉圭入境处连在一起,这边盖了离境章,那边马上就戳上入境章,流水作业。几乎所有的旅游攻略里都强调,如果不打算再度返回阿根廷,一定记得把手上的阿根廷比索花掉,否则额“过去了,可就一文不值了。”彼时,阿根廷的新总统哈维尔米莱正大刀阔斧地推行者“休克疗法”,新闻记者站在方尖碑旁手握着各种面值的比索做着专题节目,但外界似乎依然对阿根廷的经济缺乏信心。等我坐船来到乌拉圭一看,阿根廷比索对乌拉圭比索对比率是1:0.03,仿佛那聊胜于无无的汇率更像是一个安慰剂,又或者只是汇率牌价的一个占位符。
然而相比于阿根廷,这个国家也的确缺乏看点,抵达乌拉圭之前,我对这个远在南美洲的国家一无所知,抵达之后,我仍然无法对这片土地拥有更深入的认识。人们似乎也不着意去讲述什么,空阔的首都街头略显萧索,只有高大的国旗迎风招展,随风雕塑着国家意识。
在蒙得维的亚,我每走几步就坐一会,在小镇科洛尼亚则更是“变本加厉”,干脆躺在树下睡了无比绵长的一觉。物价高得可怕,在商店里,我对着拳头大小的百香果几次都没下得去手,好在一月中旬明晃晃的阳光和啁啾的鸟鸣是免费的。但我依旧把车票的发车时间一再改签提前,除了足球,在乌拉圭能看的实在太少、太少了。
由于穿街走巷,我无意中误入了一场不知名的狂欢节,人们各自组成方阵,玩得不亦乐乎。最开始是棋队和鼓队,随着音乐变换各种方式挥舞彩旗,然后是舞蹈,嘴角和裙裾竭力飞扬,继而是即兴恰恰,谁都可以随心加入,扭累了就下场,开心时再进来。乌拉圭真是一个连文化凝视都称不上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