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
云,应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这里的云,并非自然界的云,而是包绕在人周围的东西,儒家有时称它为气象。但气象一词,过于直白和孤露,不如“云”,让人遐想联翩。
云,让人想起电子云,是一团朦胧的东西。可见,自然界早就存在云,那么,人文领域为什么不存在云呢?作文中早就有手法曰:“烘云托月”。云在哲学意义上的成立,是因为儒家固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念是不够用的。在身之外,还应该有云。
云是人身散发出来的东西。它不属于人身,但又不脱离人身。云在哲学意义上的成立,是因为还存在另外一样东西,就是吉凶和感应。感应是儒家《周易》系辞中提出来的观念,原句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可见,言行都会构成云。云不会马上决定人的吉凶,但会逐渐积累,到一定阶段,荣辱发乎身也。
文有文气,桐城讲“神”、“气”。人,也有人气。这里的人气,不是指流量和热度,而对应的就是云,是人身周围一圈的事物,不断蔓延扩展,可以直达宇宙而没有边际,只不过看其气之厚薄实虚而已。《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是比“有”还重要的东西。“云”比可见的实物更虚,所以也是比实物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仅次于“无”。
云,决定了人的吉凶。《说文》曰:“吉,善也。”“凶,恶也。”云的性质,就是表现为吉凶善恶。《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其气之性质。但我们没有那么广大的气,而且这个气容易和天地之气混杂起来,我们不妨给它改个称呼,称为“云”。
《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个祯祥,实际就是云,所谓祥云。这个“云”,到一定境界的人也是可以感知出来的,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而且,这里的云,也不再单纯指人,而可以包括一个团体,一个组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决策全在于观云望气。圣人可以穷神知化,存神过化,改造万物。退而次者,尚可观云,以定自我之进退。而自我之云,则全在于自我的修为了。总之,一念之动,一言之出,一行之为,皆会影响到云。则对于世界的实体存在,固然重要,而其云与气,则决定了人的起步以及未来的方向。故见实不如见虚。能于虚处思量过半,则道亦不远矣。
2024年5月18日